长春市南关区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2007年转型而来的一家普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和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样承担着国家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几十年来,中心坚持“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在这种不简单、不平凡的坚持中,默默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责任。
中心主任王晓峰表示,中心说不上有什么特色,机构也算不上标杆,但中心上下都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并在服务中尽量提高百姓的就医获得感。近两年,中心社区精神康复、中医药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逐渐获得了上级部门和辖区百姓的高度认可和点赞。
精神卫生是重要民生问题,精神心理疾病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精神障碍患者,仅有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或单独进行康复治疗,这个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2011年3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同意大利爱心与服务协会、意大利爱福协会合作,成功申请了“促进中国三个地区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欧盟项目,即依托社区设置康复机构,使心理疾病患者通过一系列沟通及技能训练,逐步恢复正常,得以融入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幸运的是,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选中作为试点机构先开展工作。为此,中心建立了“阳光康复园”,选派人员参加项目培训班,并定期组织社区精神疾患居民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王晓峰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康复园启动后,针对精神疾病康复者这一特殊群体,精心设计了图书阅览室、手工培训室、体能康复区、心理疏导对话区、家居生活技能训练室等功能模块,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案管理,为康复者提供情感沟通、图书阅览、手工制作、书法练习、音乐治疗等形式的康复活动。项目实施以来,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社区康复参与者逐步增多。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创建,可以避免精神疾病患者长期住院,尤其是那些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去医院治疗的患者,可以得到足够好的精神卫生服务。”王晓峰主任说。除了进行社会心理康复,还要帮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让他们能融入社会,找到工作。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教育和交流活动,消除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帮助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
对此,王晓峰主任建议,培育更多的服务组织,培养更加专业的康复人才,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项目开展期间,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阳光康复园曾多次作为机构代表迎接欧盟项目组考核检查,受到了项目组的高度肯定。2017年,王晓峰主任被长春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办公室评选为“最美基层精防医生”。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退行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群体增加,中医药“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病后调理”的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迎合了社区居民和政府要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据王晓峰主任介绍,目前,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医疗、预防、养生、保健科普活动,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这些技术操作简单,投入人员少,临床疗效明显,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容易在社区推广使用,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
“大部分中老年患者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特别是近两年,中医药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社区大力发展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王晓峰主任进一步补充说。
为了满足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中心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按照协议要求,该院将定期派出中医师到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中医药服务,指导社区医务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完善科室建设,帮助社区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中医药健康教育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同时加强双向转诊、专家出诊等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工作,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
在王晓峰主任眼里,人才是影响社区中医药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的培养是社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心会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定期选派他们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水平,大力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
未来,中心将继续以健康为目标、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半径、需求为向导,建立基本医疗、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率、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