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航 长春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
在新闻现场,一定会存在着真实的新闻事件,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事实真相被埋没,这就需要记者、编辑去深入挖掘现场情况,力求向大众反馈真实的新闻事件。在警方的办案经历中,有百次亲临现场调查的说法,虽然略显夸张,但实际上,经验越丰富、具有职业操守的警察,就会愈加频繁地亲临现场。笔者认为,搞新闻的记者和编辑也应如此,不厌其烦地身临其境,踏踏实实地沉下身子去采访、挖掘新闻事实。只有这样,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才会脱颖而出,呈现于世人面前。
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现场,才能了解人们的思想生活状态,同时能够捕捉到凭空想象无法捕捉到的新闻事实。仅仅这样远远不够,应该尽自己所能更长时间地停留在新闻现场,用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思维加以平衡,深入分析新闻事实,保持研究者的思考方式。
如果现在有人对新闻媒体评头论足,说新闻没意思,那是由于政府强化宣传体制的过程中,突出官方消息的做法在作祟。这些官方消息极有可能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不同,也有可能是编辑新闻报道的编辑没有脚踏实地、沉下身子去挖掘事实真相,舍弃了研究者的思考方式。时代飞速发展,体现的价值观就会愈加多样化,我们也应该对那些较真、认真对待新闻事件的工作者致敬。一些专家、学者的发言非常可疑,他们的发言过于官方,不值得信任。在人们对弃婴、自杀等社会事件评头论足的时候,给笔者以启发的不是学者、专家的说法,而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富有成效的工作,因为他们对于事件有切身感受和体验。
在新闻现场,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而苦苦寻求帮助,而且历经多次,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新闻工作实践中,产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专家学者也许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但是在如今的时代,解决困惑的人往往是在现场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像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方能编辑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这样的精神,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铭记在心。
社会是不断变动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动向瞬息万变,不会按照固定的理论去变化。现如今,各种问题的变化异常剧烈,编辑在拿到一篇原始稿件时,就要深入判断该条新闻,而且要排除旧有的思维观念,设身处地的去思考。
不少编辑,在面对新闻稿件时往往轻易就下结论:“这条新闻只能排在次要位置”或者“这条新闻只能排在首要位置”,这也可以归咎为在编排稿件时,编辑先入为主,没有认真去思索。对于一条新闻的价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编辑在处置一条新闻时,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权衡,次要的新闻也可能会成为头条新闻。从新闻当事人的职业角度去思考,就会深入挖掘出该条新闻的不同价值。
不同的编辑,在新闻处理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差别?究其原因,很多编辑以自己的经验和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该条新闻,这样的编辑,做法相对保守。诚然,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判断新闻事实会很保险,不过身处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设身处地去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就不能处理好新闻的编排工作。必须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要积极动脑,研究和判断新闻事件,对于以往的经验“活学活用”,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对新闻稿件进行有效的编辑。
要带着问题去编排新闻稿件。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平时要丰富阅读量,多浏览书籍和新闻,掌握当前经济、政治方面的热点问题,洞悉关键问题的症结所在。把新闻事件的背景读懂、读透,并且以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职业操守去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另外在编辑新闻稿件时,要动脑筋。动脑筋的编辑,会注意新闻事件发生的缘故,并且深入进行挖掘,思考新闻的主要焦点在哪里,如果有意见相左的新闻事实,就要去予以澄清,在进行刊发。
现在的新闻媒介,越是发展好的就越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所供职的编辑、记者,同样富有个性和探索精神。不过越庞大的新闻媒介,稳定、保险的做法就会越常见。这并不奇怪,因为媒介承担的责任越重,就会对于自己发布的新闻偏保守一些。无论哪个新闻媒介,富有探索精神或者有个性的编辑、记者,都不是多数。哪个媒介培养这样的新闻从业人员越多,它就会发展的越好,长久地生存下去。
在开始一些新的报道尝试时,肯定会有人持不同意见,其实恰恰证明这是好的尝试。人人都赞同的尝试,往往不具备价值。在反对的声音里,如果发现有价值的声音,我们应该像海绵一样,吸收进去会更好。
结语
如今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为了使广大受众引起共鸣,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编辑要尽可能地对新闻稿件加以精雕细琢。对于自己尚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要去脚踏实地的探索了。切不可以新闻“老大”自居,向受众摆出一副教训人的面孔。我们身处的时代无时无刻不断进步,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应该接受,而现场研究者的态度要加以重视。作为编辑,要用各种新闻写作形式,对新闻稿件进行全面探索,让广大受众了解真实情况。敷衍搪塞的写做方法和冠冕堂皇的宣教方式,已经被时代摒弃。对于新闻报道的编辑方式,必须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