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锴锋 国网福建南安市供电有限公司
农网是农业电网的简称,由于农网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动力支持,因此,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配套推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对农网的持续性改革和系统性升级,当前农网配电已经由原来的初级水平,发展到了配电自动化阶段,并且成功完成了农网智能化的基础性建设任务。由于农网覆盖范围广大,牵涉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规模化发展限定条件下的负荷分散问题,因此,在现阶段仍需要加强对其建设工作的研究。下面以此为出发点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是我国政府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能力产生的重大创新成果。通过对中国城市与乡村建设工作的全面考察和研究,构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并且将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作为其中发展动力。因而,实施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在总体上确保农村与城市共享改革成果的前提下,体现了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关系;同时,通过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既可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节能降损的要求,也可以借助农网配电模式优化,在运行控制自动化的技术支持下,提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决策能力,并化解农村社会在新的发展时期产生的用电多元化需求和电力供应不均衡的矛盾。
农网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村地区发展特点”,以现有基础建设为前提,配套推进农村供电网络智能化水平。因此,在发展目标定位明确的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重点与路线,被划分成了阶段性的、可切实推进的建设目标。比如,在2011年到2012年、2013年到2015年两个阶段,其基础建设工作在于地区电源点建设、中低压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一体化条件下的电网布局优化等方面,为我国农网的发展研发设计了典型供电模式。
通过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典型供电模式优化方案的提出,在2016年之后,进入到了建设突破阶段,借助与供电模式相适用的全要素分析方法,从条件要素层面清晰区分了农网适用条件中的区域定位和负荷特性,并以此为准,实施了供电区域的科学分类;同时,借助配套的供电模式组成要素研究,将“供电电源”“电压等级”“供电制式”“电网制式”“电网结构”“供电单元”“装备”等统一到了具有自动化联动功能的供电模式之内。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农网”改革,以及配套的农网移动客户端应用应用程序开发研究,逐渐实现了相对完整的农网配电自动化典型供电模式。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的同时,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也进入到了成果应用的新阶段。一方面,在整个农网配电自动化模式应用实践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应用程序安全管理问题、用户电力消费价格查询问题、不同农村地区电力供需均衡问题,以及智能变配电单元的科学应用问题等。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也为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目标,如工业用电数量的增加,多元化用电方式的分类管理等。
下面结合我国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在现阶段获得的成果,分别从深化建设、智能服务建设、综合节能建设展开具体讨论。
现阶段,需要推进智能变电单元建设工作,借助对关键智能节点的研发设计和构建,农网能量流动提供枢纽和中间节点,确保变配电单元应用中的功能获得有效发挥。比如,农网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农网智能配电台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初步完成,而要使其发挥较大效用,则需要配套的在运维管理方面加强智能终端技术的应用和合并单元技术的应用,提高输配电自动化技术与运维技术之间的联合,确保我国农网在县调自动化方向实现数据化管理升级。
从服务方面看,应该进一步提高智能服务水平,一方面,增强供电企业和社会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市场机制调配与农网配电自动化智能服务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应该将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扩大农网配电自动化成果应用与电力营销之间的关联度,完善农网配电自动化产业链,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
生态文明建设属于系统性建设工作,与农网配电自动化密切关联,尤其是在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初步改善和电力资源节能降损目标初步实现的条件下,应该在保卫改革成果的条件下,持续性的推进综合节能,将降损效果与生态文明建设关联起来,提升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在综合节能方面的效用生产效率。
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共建总体经济体系的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案之实施是保障整体经济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面的电力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数量化和用电方式方向的变化,因此,以当前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成果为前提,有必要划分出系统建设和重点建设,使新时期的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向着已经通过“顶层设计”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完善。结合以上分析,建议在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关键时期,配套推进农网信息化和移动客户端的应用程序联动研究,简化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成果与电力消费之间的程序,为农村提供更具品质化的电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