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乐 青岛青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财政部出台了管理会计相关的意见和指引,为企业管理会计转型奠定了政策和理论基础。传统的财务会计针对已发生的经营情况进行反映,而管理会计更注重未来的发展。企业进行管理会计转型不是与财务会计割裂,而是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遵循融合性的原则,优化企业管理水平,共同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收集信息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新技术使财务人员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获得解放,可以更加专注于数据的分析、预测,为业财融合也为企业管理会计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了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管理要求将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甚至是财务要走在业务的前端,这就是业财融合,也是管理会计的中心工作之一。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面临的决策越来越多样化,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助力企业发展。
很多企业都存在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工作中依然只重视基础的财务会计工作,或者虽然设立了管理会计的岗位,实际上还是按照财务会计的思路来走。管理会计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发展时间较短,理论基础也较为薄弱,尽管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将这种认识落地,缺少进一步的举措。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并没有随着管理会计的转型进行完善,使用的还是财务会计的制度和体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职责有重叠交叉,容易激发矛盾产生冲突,不利于企业发展,最终导致管理会计转型失败。
业财融合需要财务与业务的共同支持,特别是基础的数据,不仅仅包括了财务核算的数据,更需要业务部门的应用数据。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程度较低,协调成本高,导致部门间数据信息无法有效整合,协同效应差。再加上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目标并不一致,因此业财融合的基础天然薄弱。这种业务与财务的脱节,导致管理会计转型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企业进行管理决策分析需要精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运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来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方法依赖于信息化的技术支持,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且对于技术、设备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再加上其建设周期较长,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导致很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及时。信息化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的进程。
企业管理建设中,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财务能力,还需要掌握有关企业的行业、政策、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业务能力。大多数财务人员更专注于财务核算,业务类型单一,且不主动接受新知识,缺乏管理和业务方面的经验。综合素质人才的缺失也让企业管理会计转型滞后。
企业管理会计转型首先需要转变的是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业财融合视角下,全面提升管理理念,应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匹配的组织结构,要明确岗位职责权限,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管理混乱,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健康发展。其核心在于将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估,形成一个管理的闭环。
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应当紧密联系,财务可以与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收集到必要的信息。财务人员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意识,将信息和资源与业务部门共享,确保业财融合能够顺利进行。加强沟通打造一体化的大部门的同时,也要注意各部门的职能边界,充分利用财务对风险的敏锐感知和谨慎度,识别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有利于企业整体提高对风险的预知和应对能力。
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会计转型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连接各部门的重要枢纽。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打破信息不对称,而且能够改善各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带来的资源浪费,降低信息成本。能够将数字加工成数据,数据加工成有用的信息。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打破了地域限制,一切都在线上运行,为企业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市场创造了机会。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传统的财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的转型,必须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首先是专业技能提升,提高分析能力、学习管理知识,提升全局观。将数据进行分析提炼,转化为有价值的建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开阔眼界,加强业务和技术知识的学习,业财融合需要的是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深造等方法从内部培养人才,也可以引进外部的优质综合性人才。
企业进行管理会计转型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应抓住机遇,推动企业管理会计转型。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配合信息化的建设,再加上优质的管理会计团队,才能够科学有效的推进业财融合,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高效,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