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双 南京市江宁区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中心
国家审计通过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阶段,审计机关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展现审计担当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PDCA循环理论,从计划、执行、检查和调整等四个方面对审计质量管理要点进行探讨。
PDCA 循环又名“戴明环”,其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等四个阶段。过程循环往复,一个循环结束后,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个循环,以此实现质量螺旋式上升。该理论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计划阶段。审计机关计划阶段的质量管理应通过建设内部制度、确立审计计划和方案来准确把握审计方向和充分准备审计资源。
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体系。为适应审计全覆盖的发展趋势,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应满足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绩效考核体系、廉政风险防控、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审计质量责任约束等方面进行完善。科学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提高审计成果分数比重,同时将单位计划、部门计划和员工计划层层分解,细化绩效计划目标;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行审前诺廉,审中筑廉,审后评廉;强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力量,培育复合型审计人才;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约束制度体系,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二是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和方案。结合审计机关实际情况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类动态管理。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前,做好上年计划承接。发挥审计机关与纪检巡察部门的联动机制作用,结合以往年度相关监督部门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深入调查了解。增强审计资源与审计目标的匹配,在重复考虑审计项目规模、难度和风险情况下,统筹调配资源,优化审计人员的配置结构。严格审计实施方案审核把关,明确审计内容、方法及职责,降低审计风险,做到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2.实施阶段。审计机关在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应立足监督管理,保证审计实施全过程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规范和现场管理办法的要求,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首先,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导向,依据实施方案要求,明确审计组成员各自的职责,督促审计组严格按照现场管理的规定,提高审计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审计机关质量管理部门应适时进行现场督导,阶段性复核审计人员的取证资料,评价审计过程和审计质量,及时进行控制和纠偏。鼓励创新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能。
其次,要建立审计项目督导机制和高效的信息传导通道,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审计组负责人应全面掌握审计情况,通过召开审计工作会议,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和审计难点及时向单位领导反映,拟定下一步重点,寻求人力和技术资源支持,确保重大问题查深查透。
最后,要实行审计基础工作标准化管理。审计组长要认真审核,确保形成的审计文档资料符合审计规范要求,审计工作底稿要素齐全、内容完整,写明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取得的证据资料来源和名称。审计文档资料应能够完整反映审计方案的编制和审计实施情况,记录审计报告内容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3.检查阶段。审计机关在检查阶段应安排内部质量管理部门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并对照计划目标来评价审计质量完成度,结合审计成果综合评估审计质量。
一方面,要强化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完善审理流程。审计人员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必须内容客观、真实,符合文书规范。对于特殊重大事项、存在争议的问题定性及建议应上会讨论。同时也要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为后期审计整改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促进“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审计机关的项目之间应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避免重复审计,提升审计效率。要增强审计人员政治站位高度意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完善机制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整改方案,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层次。
4.处理阶段。处理阶段审计机关应对已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促进审计质量的再优化和审计整改落实。
一方面,审计机关应组织进行审计项目的整体评估分析,查找审计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思考解决办法;建立审计项目评优机制,对审计质量优秀的项目进行奖励,对好的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吸取失败经验教训,扩大审计档案的利用;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收集干部职工对意见和建议,优化调整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要抓好审计结果整改落实,强化审计效果追踪。审计机关定期组织开展审计“回头看”,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促使审计成果落到实处,提升审计人员职业价值感,为提高审计质量注入“强心剂”。
综上,在 PDCA 循环过程中,审计机关可从计划、实施、检查、调整四个阶段完善审计质量管理,通过问题反馈与分析结果相比较重新进入新一轮循环,在不断调整优化中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