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杰 牡丹江大学
面对当下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相对僵化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训基地共享模式的建设和运营是必行之举。在共享模式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和人才培养红利共享,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开放平台和基站作用。需求优先,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将积极作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就业优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建成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共享模式的本质是指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在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生就是资源、教学就是生产力、企业就是桥梁、社会就是熔炉。实现理论付诸实践的必由之路,就是实现多方资源的最大化统筹。
统筹教育资源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共享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一方面为学生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向企业输送和人才。这种模式在当下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统筹教育资源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教育和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有关政府保增长促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了解相关的政策,积极响应政府对于职业院校的政策,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完成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推动地方人才的培养。
企业和政府是职业院校学校教育的受益者,学校向学生输出的专业知识,是符合当下发展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将被大批量输出到社会中,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有针对性、符合目标企业需求的人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校企对接和供需平衡。学校与政府合作,有助于了解最新动态,了解社会稀缺人才的专业水平需求,更好地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对接。尊重学生,共享学生发展成果和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成从教学到就业的一条龙,才是共享模式的真正内涵。
平台是制约当代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企业进行筛选。关注地方企业和政府扶植产业的政策优势,不仅是要关注培养学生普遍性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符合企业个性化要求的专业人才。发展校地合作,与地方签订共同培养协议,稳定向地方输出人才。
注重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工作机制。不仅需要时刻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之外,更应该把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作用的机制创新。职业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近年来受到更高层次人才冲击较大,因此,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更应该发挥职业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独特优势。职业院校在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职业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具有培养周期较短的优势,因此在人才的输出上具有相当优势。关注政府动态,聚焦地方优势,发掘潜力企业,是将政府、企业、教学三者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实践要求的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不应只停留在教学层面,而是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共享人才培养成果的过程中,学校完成理论构架,地方企业则是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关键。职业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所覆盖的内容相对广泛,在教学中学生容易抓不住重点,不了解哪一种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在为地方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践既是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抓住重点和关键所在。对于学习过程中能力培养的侧重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基于当下市场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共享模式大刀阔斧的改革,始终坚持以培养高质量的优化应用人才为目标,协调学校、企业、政府间合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共享模式体系,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体制,扶持面向产业、地方、市场所需求的能力,积极探索新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共享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
当前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共享模式之下的专业型人才,在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仍然亟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首要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以“政产学研用”为宗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共享模式的改革,着重提升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发挥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协同创新作用。
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共享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公开、公正、有保障的平台,为学生实习保驾护航;为企业提供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整合,为地方产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