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务人员健康传播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演进*

2020-01-19 19:30:27陈云虹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务人员卫生

乔 锐,陈云虹,叶 青,檀 琳

(1 空军军医大学教研保障中心,陕西 西安 710032,358889169@qq.com;2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伴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和使命越加突显,健康传播作为重要途径,具有整合重塑健康促进的功能和效果。从形式上看,人文精神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内核,是医学人文科学的经典研究内容,而健康传播是医学促进的方法手段,是借助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技术的新生事物,但实际上都是医疗事业从提供技术到全面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医学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缩影。

1 新中国成立后医务人员健康传播的发展轨迹

“健康传播”这一名称始于西方,1989—199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卫生合作项目中增加了健康信息传播方面的培训,使得健康传播理论在我国落地[1]。其实,健康传播实践早已有之,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加准确划出健康传播的发展脉络,本文所指的医务人员不包括专业从事卫生宣教的工作人员。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宣教与国家建设语境共融

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医疗工作面临疫病严重、缺医少药的困局,卫生宣教成为改善群众健康状况的直接手段,也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习俗的一项实践。1950—1953年召开了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各地方政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帮助群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北京市各区卫生委员会组织宣教队,以各报社、电台、电教队、文化馆等为媒介向群众介绍清洁大扫除运动,发放卫生常识读本。山东组织卫生宣教人员由城市深入农村,举办卫生展览会。东北电化教育所和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向群众播放卫生宣传电影,印刷卫生宣传书报。1953年,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随即开展[2]。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指出,卫生工作者如果不把科学教给人民,使人民懂得怎样自己动手做,单靠少数卫生工作者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3]。医务人员积极响应,主动参与,苏州市卫生防疫站俞伯平医师在1951—1956年间作了565次卫生宣传,大连医学院吴襄教授开展通俗演讲70多次,编写出版2种通俗医学读物[4]。

1.2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阶级情感推动农村卫生宣教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的负面影响也波及卫生事业,但农村医疗得到空前发展。1965年毛泽东发表“六·二六”讲话,提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此后,短期速成培训了大批向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卫生服务人员,20世纪70年代顶峰时人数达500多万,其中“赤脚医生”180万,卫生员350万,接生员70多万,规模远超卫生部门的220万卫技人员[5]。在以“预防”为重点的农村合作医疗中,赤脚医生积极投入卫生知识的宣传实践中,进行“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 的知识宣讲和技术指导,进行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的宣讲、管理。“赤脚医生”群体来自贫下中农阶层,政策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氛围相吻合,接续了乡土中国植根于民间的亲情网络,又强化了对贫困群众的阶级情感和道德拯救感。因此,他们在卫生宣教实践中大公无私、倾囊相助[6],取得超越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效果。

1.3 改革开放后:健康宣教上升为政府决策

改革开放后,卫生事业迅速恢复,宣教的重要性凸显、内涵逐渐丰富。由内容较为单一的卫生宣讲,扩展为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在内的健康宣教,并借助健康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重视策划、展开、反馈等健康教育过程[2]。包括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渠道的健康教育,学校、企业、社区、医院的面对面的健康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卫生防疫站成立卫生宣教科,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和省级健康教育所相继成立,各类健康教育机构达2654个,一些院校设立健康教育专修科和健康教育专业,形成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2]。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的义务。1997年开展的“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明确各级各类卫生人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开展健康教育。2003年“非典”促使全社会重视、反思健康传播,专业人员通过媒介开展健康宣教的机会明显增多。一些医院要求全部医务人员, 都能掌握其发病特点和预防措施, 结合工作范围积极主动宣教,做到医务人员人人都是健康教育员[7]。

1.4 新千年:健康传播乘媒体东风高效发展

进入新千年,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发展,社会对健康传播服务的需求和期待日益增强,医务人员健康传播的意识和行动也越发自觉主动。2008年,具有一定健康专业性的独立域名超过8000个,为综合、论坛、医院、基础医学、健康保健等8类[8]。殷大奎、廖新波等卫生管理专家,通过博客、微博介绍医改政策,剖析医疗领域热点,回答公众疑惑。于莺、顾中一、崔玉涛等医生,开展健康科普,回应健康需求,有些佼佼者成为大众追捧的“网红”[9]。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等60余位专家组成骨科科普团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科普、宣教、咨询服务[10]。由原卫生部与清华大学于2006年共同发起举办的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设置“中国健康传播大使奖”,王辰、钟南山、郎景和等专家积极参与,带动了医务人员广泛响应。2016年,“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立,招募个人、机构类单位2300余家,平台累计粉丝数近3亿[11]。原国家卫计委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提供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结合实际开发健康教育材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等活动,鼓励医院将健康教育纳入绩效考核。基层医疗机构要将健康咨询服务提供、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等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确定奖惩的依据[12]。

2 新中国成立后医学人文精神的脉络

20世纪70 年代,医学人文精神概念诞生于西方,80年代在我国萌芽。有学者将新中国医学人文思想体系归纳为人民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公平可及的普惠价值、救死扶伤的人文情怀、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13]。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贯穿于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全过程,是维系医学价值实现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各个时期又体现出侧重不同的时代特质。

2.1 酝酿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朴素的人道主义和家国情怀

既重视卫生人员技术提升,又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改造,以此培养医德可靠、医术可行的卫生人员队伍,是党在战争年代领导人民群众对抗疾病、疫情和战斗减员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又引导卫生人员以共产主义道德和白求恩精神为指引,批判地继承中华文化底蕴和传统医德,自觉深化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感情,践行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新医德。在单纯、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医务人员围绕救死扶伤的共同目标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中西医平等、并重,认真纠正西医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促进中西医团结合作。医患之间是同志式的平等、互助、互爱的关系,医务人员以深厚的感情帮助患者,对工作高度负责,超常付出[14]。20世纪60年代,著名病毒学家顾方舟成功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和糖丸减毒活疫苗,为验证效果不但以身试药,还先在刚满月的儿子身上试验,医务人员的从容自信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令人钦佩。

2.2 萌发期(改革开放至新千年):市场经济中的医学价值回归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医学新成果和医疗新技术传入我国,医学专业化带来技术理性、医疗开放化以及资本博弈,由此引发的职业价值思考也深刻影响着医疗界。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撰文提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互为因果、有机统一的新医学模式,即生物-环境-人文医学模式。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医生”(医疗提供者、保健决策者、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明确了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精神和素养。21世纪初,世界医学教育学会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样是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15]。弘扬优秀的医学人文传统,重塑医疗行业的人文底蕴,以此破解医患矛盾等行业顽疾,也成为我国医学学者和医务人员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阮芳赋、孔繁增提出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增设人文课程,20世纪90年代,杜治政、贺达仁、陈俊国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反思。2001年,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教育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必须安排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列为医学生必修课。201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助高校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医学生职业素养。

2.3 发展期(新千年至今):个体职业意识凝聚为行业自律共识

医学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理论可阐述、实验可复制、效果可验证,还体现在从业群体的凝聚力、职业价值的稳定性、社会贡献的认可度上,游医、郎中有职业自律意识,现代医务人员必须遵守行业伦理共识,乃至医学职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发表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3项基本原则、10条职业责任确立了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要求。2005 年中国医师协会正式签署该宣言,并根据国情制定了《中国医师宣言》[16]。在 2006年举办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的基础上,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成立。医学职业精神表达着医疗行业的根本利益,以及对医务人员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其核心是利他主义,基本条件是尊重患者自主原则,神圣任务是推进医疗资源分配的科学、公平[17]。

3 健康传播与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关联与实践互动

3.1 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群众医疗需求与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人才短缺、救治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突显。综合国情和卫生事业状况,我国采取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本医疗手段覆盖更多群众。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力量,发动医务人员开展政策和知识宣讲,了解群众实际健康状况,既能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又能弥补技术短板,还能强化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改革开放后,医疗领域出现新的矛盾,健康宣教和医学人文精神使大多数医院和医务人员坚守公益的初心。进入21世纪后,健康需求日趋精致化、体验化、货币化,大众对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医疗技术的提升速度,健康传播和医学人文精神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等和紧张关系,建构医方和大众对医学的理性认知。

3.2 道德意蕴互通共融

面对发展危机,全球化使各国人民形成了休戚相关、福祸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蕴含着健康、公正、合理的伦理意蕴。全球化也扩大了健康风险,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卫生指标列第三位,其他目标也与健康紧密相关。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健康传播以利他主义为价值遵循,以知识和信息共享为手段,以实现个人或团队的职业理想、升华德性为目的。主观上践行了共同体倡导的公共道德价值和共同的善,客观上在身体健康偏离引发个体心理、社会心态异化中,促进了向既有的群体生活方式、共同价值观回归[18]。受到工具理性和商业思维的侵蚀,医学原本善的目的和伦理向度日渐式微,医学人文精神的道德意蕴更弥足珍贵。与科学精神互为补充,医学人文精神塑造了医务人员善与德性的具体内容,坚持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务人员全面发展同轨,技术进步与医学工作者道德修养同频,医学事业进步与社会发展同向。

3.3 价值内涵互促丰富

西方医学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认识身体阶段、研究疾病阶段和回归人文阶段[19]。现阶段,医学的核心价值是医学人文价值。现代医学的目的除了预防疾病、缓解疼痛、看护患者、避免早死,还包括对非患者人群的关照,对患者人群的承诺,响应疾苦者的个体化要求,掌握“向死而生”的医学人文智慧。这些展示真善美、折射睿智的医学人文价值,缺乏医方与大众的互动渠道是实现不了的。一方面,健康传播符合医学发展需求,赋予医学更深厚的人文内涵,成为现代医学区别于传统医学的一项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健康传播的源动力和价值追求深嵌在医学人文精神中,医学人文精神启蒙、指导、评价、反馈着健康传播。在医学人文精神内涵的映照下,健康传播彰显“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医务人员形成独立的职业人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是医学人文精神升华的一种重要途径。

3.4 实践主体同向演进

从主体的实践过程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和健康传播都是信息、知识、价值共享的过程,在媒介复杂交织的信息环境中,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和健康传播的各主体构成了“实践”共同体。以往,医学人文精神塑造的主体大多为医学生、医务人员,随着生命教育在社会其他群体中的拓展,健康传播在公众健康意识、医疗决策、生命认知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医学人文精神影响凸显,一些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实践、评判、传播着医学人文精神。根据上文梳理可知,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和健康传播的主体都在不断扩大,其中不乏有交叉影响的痕迹。医学的功能从急救、治疗向保健、美容服务延伸,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主体也随之,从以医护人员为主体,延伸到从事健康服务的所有相关人员,健康传播发展带来的实践主体范围扩大也包含其中。医务人员不仅在“点对点”的医疗实践、经验传授、医学研究中体现职业人文精神,在“点对点”“点对面”的健康传播中也要维护专业形象、彰显人文关怀。

3.5 调控路径相辅相成

医学人文精神塑造的调控路径包括: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医疗文化、深化医学人文研究和教育、加强公众就医行为和健康教育的人文导向、强化医务人员的人文引导和示范、发挥政府制度建设职能。医务人员健康传播对医学人文精神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显著效果。医疗文化需要借助有效的健康传播扩大影响、获得认同,2018年国家卫健委开展“特色医院文化医院建设工作”,提出“提升医院的媒体素养与文化素养”,对积极开展健康传播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公众健康素养与医务人员引导示范密切相关,就医时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能提高治疗效率,减少精力和经济支出。督导医务人员强化健康传播意识、责任,多形式地开展生命教育是卫生主管部门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人员健康传播的精神内核和指导思想,健康传播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载体和体现形式,这种内核与驱动的关系将促进彼此的发展演进。在初期发展阶段,医务人员在没有传播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依旧怀着朴素的职业情感,自发主动地提供着医疗服务之外的信息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健康事业版图扩大和健康服务过程延伸,健康传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将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丰富和实践深化。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医务人员卫生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医学与法学(2020年3期)2020-09-18 09:21:28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卫生与健康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卫生歌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1:56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8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