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三重内核及其涵养

2020-01-19 18:24张承安贺晓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精神时代

张承安,贺晓莉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在浩如烟海的世界历史长河中,许多灿若星辰的文明“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1],只有华夏文明“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2]。溯其缘由,究其根本,是中华民族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发展潮流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底蕴、中国智慧的中国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惟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惟有中国精神不可撼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正处于决胜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关键在于承续华夏基因,承继文化自信,承进中国道路,承扬中国精神,夯实中国力量。

一、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4]的艰难探索。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精神的时代基调,中国文化的探索是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自近代始,不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希冀唤醒中国国魂。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献身甘做万矢的,他公开举起“新民”大旗,强调振兴中国的第一要义是增进国民的权利思想,他提倡公德意识,倡导人人为国家民族而献身,他号召国人克服“一己”之错误思想,转而以国家主义为前提,呼吁构建中国精魂。另一思想先驱孙中山,弃医从政,鞠躬尽瘁,愤声疾呼,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文当誓竭绵薄,尽其力所能及,必使和平统一期于实现[5]。他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之统一、中国之自由,组建中国同盟会,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创建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构造新型国家观念,为中国精神塑造灵魂。

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诉求和表达,当今时代,中国精神主要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理硬核: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精神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的。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精神进行了阐释、凝练和充实,第一次集中阐述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习主席将中国精神和中国梦贯穿联结,将中国精神摆在了高度的战略位置。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切优秀精神成果,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累的优秀精神成果,包括近代以来先进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形成的精神成果,还包括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这些内容已经成为民族的精神血脉包含在民族精神之中[7]。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中华儿女在开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的具有中国智慧的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劳苦大众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砥砺前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劳动成果。这些已经成为时代精神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民族基底,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映像,二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中国精神的内理硬核。

(二)根柢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源流,是中国精神的根基所筑、命脉所续。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我们绝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沉淀着炎黄子孙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丰厚滋养所在。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在漫漫历史长河的点点滴滴,涉及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国家治理、邦国交际等方方面面[9]。是“芳兰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的道德情操,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价值理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是“协和万邦”的和平共处。五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中华民族翻山越岭,开天辟地,跨越历史结界,使中国屹立于新世纪的东方。无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培育沃土,是支撑中国精神的文化根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铸就中国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三)延展存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统率全局、引领现实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我国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12]。党的十八大首次用12个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容丰富深刻,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方面、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价值规范和引领准则,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拓展延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杆。进入新时代,担当新的责任使命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精神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二者有机统一,同筑强国之梦、兴社之梦、富民之梦。

中国精神是不断生发的动态理念,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其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展中存续,未来将不断拓展丰富其内涵。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审视

在国际形势层面,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是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诡谲突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军备、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竞争归根究底是文化核心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现代化国际竞争力的突出焦点。只有取得文化领域的主导权,才能把握国际话语的主动权、话语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3]52一些西方国家单边主义盛行,事事强调本国优先,同时还对我国进行错误思想的渗透灌输,严重危害我国文化安全。这些无不警醒着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坚定“两个维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浪潮中站稳脚跟,坚守中国精神,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价值意义层面,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新时代,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四十而不惑,四十年众志成城,四十年的砥砺奋进,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4]!但是,我们仍然要有清醒的认知,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走过千山万水,但仍然需要跋山涉水。现在我们依旧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只有弘扬中国精神,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带领人民群众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稳立潮头、锐意进取,持续稳定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带领中国道路走向世界。

在时代逻辑层面,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深发展的历史应然。回顾历史,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了许许多多的尝试,旧式农民战争、自强运动、戊戌变法、民主革命等种种方案,都不能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解救出来。唯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各族人民和各个阶级,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自此以后,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只有秉持中国精神,发挥中国精神的助推力和方向引导,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进一步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飞跃和历史发展。

三、中国精神的涵养路径

(一)凝魂:中国精神的文化传承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泰,民族兴盛旺达,离不开文化传承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体现,是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是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大的精神武器,我们应当运用好一切历史智慧,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为人民立心、为民族立魂、为国家立脉的工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在继承,旨在创新。

首先,“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带领人民群众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各界要加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利用各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宣传引导人民群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创新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聚焦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增强培育中华文化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力。各大中小学要主动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广泛深入持续生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据理力争把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讲清楚、说明白、析透彻。与此同时,结合互联网的技术支撑,打造智慧教室,虚拟课堂,生动形象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述好精忠报国、鞠躬尽瘁、碧海忠魂等历史故事,大力弘扬“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的家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气概,“一言之美,贵于千金”的诚信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良俗,“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导人民群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切地入头脑、进思想、化行动、引风尚,构建中国精神的思想根基,厚植中国精神的文化信仰。

其次,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内涵后,应当对其进行横纵梳理,从中把握并萃取精华,提炼出符合时代主题、时代潮流、时代观念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碰撞,使之迸发出新的不竭动力。近段时间以来,文艺创作中涌现出大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和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拉近人民群众与古典诗词的距离,让冰冷的诗词变得有温度、有筋骨,唤醒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流行歌曲与京剧唱腔珠联璧合,结合中国古典乐器,带领年轻受众穿越千年,品茗中华韵味,传承国粹经典。国家宝藏用文物的前世今生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建构国人的文化认知,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享和文化自信。这些文艺作品创新表现形式,生动诠释价值,深刻挖掘情感,为文化的转化与创新贡献力量。

最后,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1]。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立足根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延续中华文化血脉。有选择性地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拒绝拿来主义,崇洋媚外。积极主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互利共赢。主动走出去,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主动攫取规则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筑基:中国精神的制度安排

推动理想信念制度化[16]。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理想信念,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是精神之钙,是兴党之根,是思想之阀。这里的理想信念指的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今天的屹立于世界东方,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凝聚和鼓舞。值得警醒的是,现在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情况复杂、形势多变、挑战严峻,越要构筑坚实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深远持久的过程,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发展任务,要做到边破边立。一方面,彻底根除错误思想观念的迫害性影响,自进入新时代,西方国家图谋不轨,竭力宣扬“西方民主制度”,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丑化我国领导人的形象。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娱乐化甚嚣尘上,严重污染我国文化环境,侵蚀我国文化土壤,更甚将导致人民大众精神空虚、心灵空白、价值扭曲,丧失理想信念。基于此,要旗帜鲜明地牢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核心地位,对于一些错误观念、错误言论、错误论断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理性地辨析、批驳和斗争。通过各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开设相关栏目讲座或主持节目,极力引导人民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对错误观念和言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探究,对其背后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本源、针对的社会情况以及发展的逻辑理路进行客观科学剖析,使人们对于错误思想观念有清醒认知,掌握其本质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关系,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培养、提高、夯实人民群众的甄别能力,使人民群众自主自觉自发自为抵制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袭。

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的思想武器,应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各层级培训、学习和考核,推动全体社会弄懂学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民族梦、复兴梦的逻辑进路,自信笃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引导人们将思想行动和初心使命相契合、与时代担当相统一。与此同时,加强榜样学习指引,让榜样精神蔚然成风。全社会要营造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打造有关榜样,展示精品节目、精品课程、精品书籍,让人民群众努力向身边榜样靠近,做到言有表率,行有参照,利用榜样精神鼓舞斗志,坚定信仰。

(三)强根: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3]16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精神价值实践的有效途径,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导、全局整合作用,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主流价值构建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8]。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开了新帷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绘制了中国新发展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流价值引领,通过主流媒体,拓展主流价值边界,密切人民群众与主流价值的血肉联系,传播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主流价值深入人心,凝心聚气,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引领人民群众将主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1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自古以来,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准则,也是建设公序良俗的重要基石。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诚信体系是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失信惩戒是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衡量标杆。一方面,诚信建设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面的合作协同,激励人民群众内化守诚信的价值追求,外化道德的行为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守诚信、强作风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民主和法治是重要的环节。完善民主监督,拓宽民主渠道,有效民主管理,重视民主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使人民群众发挥主体意识,凝聚核心力量。法治是最后一道底线标,通过法治手段,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公开诚信记录,加大惩戒力度,将诚信的内涵实理转换为现实可行,稳定可靠,引导人民群众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诚信建设现实力量的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