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丹
(中共黄山市委党校,安徽 黄山 245000)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当前,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重视,这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03次,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服务型政府提供发展动力。
2.以人民为中心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将群众意见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推动政府管理体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也要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3.以人民为中心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十分强大。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管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职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系列具体举措均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执政为民理念,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1.以强制命令作为政策实施依据
当前政府管理多以强制命令作为政策实施依据,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利影响:一方面,影响政府的日常工作效果,对很多没有办法管也不应该管的事情投入较多精力,未能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没有真正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管理理念,因而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从政府管理效果来看,出现制度与实践相互脱离的状况,未能形成良好的治理效果。从制度建设方面来看,政府公权力的范围过大,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很少有途径可以参与到政府决策中,管理主体无法实现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政府管理高能低效
我国政府出台相应制度普遍存在滞后性且松散,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管理体系,各制度之间缺乏一定的契合度,更多的是下级对上级行政机关政策的硬性执行,难以产生明显的效果。管理方式难以实现多元化,往往是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被动接受者,难以实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1.形成一切为了群众的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政府管理要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广大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推出社会管理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转型,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要着力减政放权,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着力依靠新型社会组织和团体为人民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好“无形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依托相关法律制度及规则体制,实现从权威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充分挖掘其他主体在社会管理进程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2.构建一切依靠群众的管理模式,建设科学型政府
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紧紧抓住人民的力量,打破以往政府管理模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建立依靠人民群众的新型模式,与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社会管理。
(1)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推进社会团体的发展及参与政府治理的能力。政府可以对社会团体能够独立承担和施行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进行放权,一方面能有效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另一方面社会团体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更为了解,能够更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2)全面增强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意识。将人民群众纳入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中,强化人民群众对政府各项工作监督和管理,重视人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由此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治理水平。(3)建立政府、社区、民众联动机制。我国社会管理重点是基层社区,是联结民众和政府关系的重要环节,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社区服务站,可以强化基层人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3.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管理体系,建设民主型政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1)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管理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表达自身诉求,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打造成人民当家作主得以有效实现的载体和平台,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的打造民主型政府。(2)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充分认识其在推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与政协工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局面。(3)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协商民主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要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拓宽协商渠道,将群体打造成为反映民意、解决问题和凝聚民心的有效力量。
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为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决策创造条件、拓宽渠道。
4.设定公正公平的管理标准,建设法治型政府
政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制定公正公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处理好当前国家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现实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督促人民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践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当前政府管理中有时会出现暴力执法现象,这与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的认知不到位、整体素质不高、法治观念不强、对相关法律内容理解不透彻有关。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执法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形成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良好氛围。(2)强化政府管理事项的立法工作。当前我国各项法律体系的建立尚不健全,尤其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因此,要积极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建设,建立法治型政府。(3)完善社会治理执法体制机制。规范执法机构和人员的行为,设置执法人员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规范操作流程,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执法机构和人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公平公正。
5.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平台,建设创新型政府
政府要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管理格局。通过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真正实现“互联网+政府管理”新局面。
(1)强化政府管理信息的互通与共享。在政府管理进程中,需要打破政府管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资源共享。(2)注重政府部门数据平台的搭建。通过政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对外公开,实现信息的互通互享。同时注重舆情的引导,对突发事件与重大问题,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处理意见,解决广大民众的疑虑,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3)建立社会治理网络信息系统。要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治理信息数据平台,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实现统筹规划、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提升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