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仰聪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要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弘扬墨子文化思想作为倡导工匠精神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墨子在《尚贤》篇提出衡量贤能的标准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高度概括了工匠的核心素养。[1]由此可见,弘扬墨子工匠精神,推行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对新时代培育高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数学知识,不善于理解知识点的用途,也不勤于思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谈不到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久而久之,学生只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答案,逐步丧失了对旧知识的批判和新知识的追求,不利于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数学建模教育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和运算,并对所得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质疑和反思,积极完善和改进原有的数学模型,直到得出合理的结论为止,最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数学建模教育已被公认为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以墨子工匠精神为指引,推广和普及数学建模教育。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精神,直接体现了从业者精益求精、求真务实、耐心专注、敬业奉献等职业行为和价值取向。墨子工匠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者的职业品质和价值追求,具有独特的时代烙印,如今再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无论是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还是工匠对器物的极致崇尚和精雕细琢,往往都始于对已有所谓“权威”“真理”“极品”的质疑和批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2]据《淮南子·要略》所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子曾经以儒为师,但他后来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实践和思考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主张“节葬”和“非命”,提出了“兼爱”和“尚贤”等观点,进而提出衡量是非曲直的“三表法”。[3]
墨子积极提倡科技创新,提出“尚巧”,即从事工艺制作应该精益求精,以达至“巧”的境界。《经上》提到,“巧转则求其故”。这里提到的“巧转”要求人们在手工生产中摈弃简单的模仿方式,努力寻求创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充分体现了墨子的创新进取精神。[4]
墨家通过实践总结出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步形成了墨子工匠精神的技术基础和思想来源。墨子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不但体现在众所周知的生产工艺、机器制造和军事成果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哲学思想领域上。墨子创新性地提出“辩”的思想,并且解释了“类”和“故”的逻辑含义,认为要以概念的内涵作为事物分类的依据。[5]
墨家学说的创新,归根结底源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墨子在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并不是基于空想蛮干,而是严格遵循自然法则,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法仪》曰:“法,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提出“法”和“仪”是人们行动的依据,要达到目标就一定要服从自然规律。[6]《非命中》曰:“若言而无义(仪),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则虽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也就是说,不管是发表谈话还是撰写文章,都必须先立下一个标准,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不可能把事情办好。[7]此外,“巧转则求其故”中的“求其故”指出了人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8]由此可见,尊重科学规律,并且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真理,充分表现了墨子工匠精神中科学、理性的特质,也体现了科学精神的精髓。
《修身》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始终认为,士人不能只有学问,还需要身体力行,这才是其根本所在。《耕柱》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墨子教育他的弟子,言论必须能够回归实践,否则不足以被推崇。因此,墨子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最富实践精神的代表,如梁启超就认为墨子是“中国独一无二之大实行家”。[9]
《经说上》提到:“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墨子深刻指出了知识的获得与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认为人们必须亲自通过观察和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贵义》曰:“瞽不知自墨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认为,一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予以检验。至于如何获取正确的知识,墨子提出了“闻、说、亲”三种基本途径:“闻”是指对知识进行消化并吸收,从而变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说”表示要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推敲;“亲”代表人们要对事物进行接触,通过分析推断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墨子成功地将学者和工匠的身份完美地集于一身。一方面,墨子把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知识总结融合到他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中。另一方面,墨子高尚的人格品行和思想道德准则又反过来影响他为人处世的方式,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正如《兼爱下》所云:“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墨子一生投身生产实践活动,严格遵循其“重利贵用”的科学价值取向。《鲁问》曰:“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认为,对人有利的器物才能称得上“巧”,否则再精妙的设计也只能被认为“拙”。《经上》曰:“利,所得而喜也。”也就是说,能够让人们有所获得并感到快乐,这样的事情才可以称为“利”。因此,他在几何学、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等领域所做出的科技贡献,其目的就是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
在军事领域,《非攻中》指出非正义的战争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非攻下》曰:“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墨子认为,科学技术应该用来制止不义的战争,因此墨家尤其重视守城的方法技巧,而不是攻城的用兵之术。[10]由此可见,墨子所进行的科技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努力减少和制止由于征战杀戮所造成的社会生产的大规模破坏。
谈起“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儒墨两家的思想迥异。儒家认为“义”和“利”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完全对立的,但墨子在《天志下》指出:“义者,正也。”《经上》曰:“义,利也。”也就是说,“义”是拨乱反正和济世为怀,与“利”高度统一,于是墨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义利同体”的价值判断标准。
马克思认为,人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为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的需求和享受应该以社会的利益为尺度,而不应该以满足它的物品来衡量。墨子高度重视“义”的重要性,正如《贵义》提到:“万事莫贵于义。”可以看出,“行义”是墨子进行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耕柱》曰:“用义为政于国。”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发明还是在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墨子终其一生都在全力提倡和贯彻“义”的理想,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和观点,其目的在于获取“公利”,以实现他的平民社会理想。
墨子在其《非乐》《尚同》《兼爱下》《节用下》等篇中曾多次谈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价值追求,进而总结出“道技合一”的思想观点。“道”是指墨子思想的理论体系,“技”则是指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墨子在《尚贤》篇中提出“博乎道术”的观点,其中“道术”二字也体现了“道技合一”的科学思想。当前,人类社会所出现的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伦理危机等问题,往往是因为“技”的无限膨胀,而“道”却在私利和欲望的支配下不断萎缩,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墨子跳出了代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思想,并且从人民和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11]
一直以来,高职数学课程多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普遍暴露出授课内容多而教学时间不足,理论教学繁重而实践应用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首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数学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学生不但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技巧,而且具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墨子工匠精神指引下,高职数学课程落实和推广数学建模教育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数学建模教育应该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技术,努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质的飞跃。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尊重数学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墨育人”,构建“以墨育智、以墨育德、以墨育心”为指导思想的数学建模育人体系。
数学建模教育是目前高职学生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观点。基于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新形势下的高职数学建模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数学建模教育要体现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墨子“重利贵用”的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新时代高职数学课程不能局限于讲授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也不能继续采取刻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要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数学建模教育加强数学技术技能培训,切实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建模教育一方面要重视数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促进数学和各专业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实干兴邦、主动作为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二,数学建模教育要弘扬质疑批判和科学创新精神。数学建模教育并不需要学生给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对已存在的解题方法提出合理的改进,甚至是带有颠覆意义的改造。学生得到初步结果后,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检验,不断尝试完善数学模型,致力追求更加合理的结果,亲身体会和理解墨子工匠精神中“尚巧达善”的境界。
第三,数学建模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学生对旧方法的质疑批判和新方法的探索创新,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所得结论也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绝对不能为了得到所谓“理想”“漂亮”的结果而弄虚作假。《法仪》曰:“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这说明各行各业都必须有相应的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学生经过数学建模教育,不但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无形中也培养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工作作风,促进自身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内涵式发展。
第四,数学建模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总结实践经验的表述语言。墨子在实践活动中创新发展了一套逻辑思维方式,用严格而抽象的定义来描述概念,进而利用独有的知识表述语言阐述科学问题和结论。[12]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得到结论后,还需要撰写文章,用科学的语言客观完整地阐述其建模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以及模型的评价和推广等内容。实质上,善于使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文字正确描述科学命题、现象和本质,是“辩乎言谈”涵义的外延,也是数学建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3]中华传统数学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不少数学家都自觉把个人的事业前程与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南宋末年的秦九韶认为,“数与道非二本”,并且希望把自己的数学知识“进之于道”,奉献社会。同一时期的李冶提出“技兼于事”“技进乎道”,严厉驳斥把数学视为“九九贱技”的错误思想。[14]在中国古代,从事数学探索和研究属于地位卑微的职业,但不少数学家和墨家弟子一样,心怀天下福祉和人民幸福,努力做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子一生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培育,他在《修身》篇中提到成为“君子”的标准,即“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崇德尚技是墨子“道技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他兼爱天下的深厚情怀。《尚贤》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墨子认为,工匠在提高工艺水平的同时,还必须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将自身的智慧才华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德艺双馨。[15]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6]因此,数学建模教育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认真思考所采用方法的合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为达成某些目标而牺牲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新形势下,高职数学建模教育还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文化育人促进立德树人,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回应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和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生既要有远大抱负,也要脚踏实地,只有实干才可以兴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7]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正急速朝向多元化发展。在专业学习、就业择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上消极浮躁心态的冲击和腐蚀,甚至出现突破法律和道德约束的行为,为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高职数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遭遇到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本领不足,限制了他们在专业技术上的发展空间。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18]数学建模教育应该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需求,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注重通过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第一,建设、丰富和完善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第二,组建数学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举办校内数学讲座和竞赛等方式,积极宣传数学建模知识和文化,扩大数学建模教育的校园影响力;第三,对学生在数学建模学习上的压力和困惑要及时进行适当的关心、解惑和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学科学的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