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衡水053000)
全党全国全军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与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越来越成为重要课题。习近平在1999年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刻,在《求是》杂志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重读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一文,就已经以“一以贯之”把握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对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时隔将近20年,他再一次使用“一以贯之”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指针。随后,“一以贯之”成为各大报纸、期刊所要阐释的重大命题。因此,只有深刻领会习近平“1.5”讲话中提出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进而领会其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的特点。
习近平发表“1.5”讲话以来,各大报纸与期刊都认真学习并深刻阐释了三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理论研究工作者就已经多次使用“一以贯之”来阐释党的宗旨、党的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以及一脉相承的性质。而“一以贯之”来源于《论语》,历代注家与现代学者对其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综述以上几个论域有助于本文把“一以贯之”与“理论精髓”联系起来。
2018年1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三篇评论员文章,阐释三个“一以贯之”思想。《光明日报》则把“一以贯之”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力”结合起来,要求“贯通历史和现实看问题,关联国际和国内看问题,结合理论和实际看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深远的历史视角”“宽广的世界视野”“始终焕发革命精神”[2]。这些理论文章都已经在方法论意义上灵活运用“一以贯之”。理论工作者早已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具有“一以贯之”的品质。比如,有的学者提出“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3]“坚持党性原则要一以贯之”[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一以贯之”[5]。还有学者提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要“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思想体系”[6]。
胡敏强调:“三个‘一以贯之’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坚持、一种韧劲、一种精神、一种境界。”[7]这已经开始挖掘“一以贯之”所具有的更深的哲学意义。然而有的学者在此前更明确了这种思考。比如,辛鸣早在2011年就十分注意运用此概念,曾经发表《中国道路:一以贯之与半步风流》的评论性文章。他所谓的“一以贯之”就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中心。而所谓的“半步”则是强调不要“一步到位”,而是“务实”与稳扎稳打。该学者认为:“一以贯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基本的实践品格。”[8]他论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上的一以贯之。他从“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管党治党”三个方面论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篇文章也启示人们要把“一以贯之”与“不忘初心”结合起来。张城在“1.5”讲话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有一以贯之的理念。”他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归结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而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接续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宗旨。他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力图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各个阶段的实践探索,以初心与宗旨一以贯之。”[9]这提示我们研究“一以贯之”必须结合着“初心”,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
有的学者研究习近平经典文本中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他首先提到了两件事:第一件是2014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提到“理解习近平治理思想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是在研读他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和《摆脱贫困》等著作之后”[10]。第二件事是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撰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绝大多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他十八大以前的讲话和著述中都能找到原点”[11]。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以贯之地强调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前后的讲话和著述,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涵、一致的价值立场和共同的文风特色,体现了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内敛厚重的政治品格和精神世界。”[12]该文已经认识到总书记的思想具有连贯性、体系性的特点以及使用“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先后发表200多篇文章探讨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的“精髓”,其中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的文章则有20多篇。
熊照元从“时代之变、时代之问、时代之魂、时代之旗”四个角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13],紧扣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这一重要特点。《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则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理解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特别是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处的地位,就把握住了新思想的精髓要义。”[14]魏波把“实事求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15]。赵连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16]一个理论的“理论精髓”也可以有“精神实质”“活的灵魂”“理论精髓”“思想精华”等说法,但唯有“理论精髓”最为正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等后来的领导人也从不同侧面不断丰富、阐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继提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重要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遵循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促使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与创新的集大成者。这更需要从方法论的高度看待“一以贯之”,进而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等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即“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等丰富内涵。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1.5”讲话中提到了三个“一以贯之”,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以贯之”已经构成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并不是一上来就提出“一以贯之”,而是先从思想方法论的高度,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的要求,最后以“一以贯之”进行最重要的总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包罗万象的精彩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千头万绪的工作内容。但是,习近平提纲挈领,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要点归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等三个方面,并用三个“一以贯之”加以强调。这种提纲挈领是与“一以贯之”相等同的。这就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了思想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但是,人们容易因为“新时代”,而产生割裂“新时代”与党史、国史的错误认识。为了防止人们割裂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准确定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割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以往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功经验与理论成果可以被人忽视。“新时代”并不意味着相应地产生了“旧时代”的念想。恰恰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理论飞跃、理论成果一同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中一并发挥着“四梁八柱”的支撑作用。因此,习近平在思想方法论的层面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不能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颠覆性错误。只有做到“一以贯之”才能真正符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这就是要防止人们有喘口气、歇歇脚等错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习近平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反腐败斗争的持续用力,必然要求“一以贯之”,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有丝毫松懈,从而实现“久久为功”的稳定预期,巩固来之不易的优良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称之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可以说,“一以贯之”与“持之以恒”是一样的。在开班式上,习近平针对主要领导干部使用“一以贯之”,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重提示出来,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风建设、认真贯彻“两学一做”的信心。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要防范风险挑战。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之后所面临的国内国际错综复杂的压力并没有转瞬消失。只有做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并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群众攻坚克难,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三大攻坚战就摆在党和人民的面前,目前仍然处于应对、防范、化解风险与挑战的过程之中。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绝不能掉以轻心。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对“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做到一以贯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三位一体”的领导制度,为真正克服风险与挑战提供了制度保障。“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是处理复杂局面、进行改革攻坚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态度,进而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的指示精神。
“一以贯之”出自《论语》,是孔子对自己思想的高度概括,被誉为孔子的根本思想方法。《论语·里仁》篇里提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对“一以贯之”最早最权威的解释。所以,历代注家在解释“一以贯之”的时候,必须同时解释什么是“忠恕”。比如朱熹针对“一以贯之”的解释是:“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朱熹对“忠恕”的解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朱熹的解释源自二程,并附上了原文。总之,朱熹使用宋明理学的最基本的哲学命题“一本万殊”来解释“一以贯之”。这说明“一以贯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的学者也注意到朱熹从“忠恕”、体用论、理一分殊等三个视角来阐释“一以贯之”[17]。很多学者又都把”一以贯之”“忠恕”归纳为儒家的仁学。比如,有的学者就提出:“就价值取向而言,忠恕可谓与仁完全一致。”[18]他接着借用黄克剑的说法“此一以贯之的道即是仁道”,实现了三者的贯通。有的学者就分析了近代学者对“一以贯之”的不同态度,基本上总结为“理一分殊”“中庸”的方法论维度与“忠恕”“仁学”的价值论维度的冲突[19]。笔者认为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一以贯之”,这两个维度恰恰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相当于方法论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相当于价值论意义。而“一以贯之”恰好在真理与价值两个层面都有所体现。陈岳提出:“‘一以贯之’表明了思维上注重整体、联系与连续,正如‘一’作为数字的起点,‘一’的思维方式是进行思考的起点,是中国文化中‘暗含的前提’,在这之下,才产生了夫子追求‘和’的理念、向外推导式的思想和两取其中的方法。”[20]他综述了中国哲学史阐释“一以贯之”的三个阶段,并倚重于方法论维度。
在中国哲学视角下研究“一以贯之”,必须还原到习近平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历史背景中去。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当中,习近平是高度评价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人。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出:“习近平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确立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价值目标与逻辑遵循,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首先,他正面积极评价儒学、娴熟使用传统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其次,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最后,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21]杨振武在《习近平用典》的序言中评论道:“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22]《论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一以贯之”是《论语》提出的最重要的方法论。用“一以贯之”统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会使得该理论成果与《论语》、孔子的思想形成了有效的联结,必将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也必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23]的重大命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主持中央工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指导思想。2012年11月,他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着,他倡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整治四风,制定八项规定。2013年开始,习近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军队与国防建设与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外交等多个层次、多个领域全面发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特点非常突出,只有灵活运用“一以贯之”,才能真正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以贯之”如同“实事求是”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性之一。我们都知道,实事求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同样强调“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割裂历史”。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是人类解放的科学,对人类历史的整个脉络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称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结合。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恰恰做到了历史的完整性。而这个完整性同样是以“社会实践”作为全部理论的中心。由此而言,实践就是那个“贯穿”一切历史的“一”。
习近平使用“一以贯之”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灵活运用,在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判断的同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全过程,抓住“从严治党”的历史关键,迎接“风险挑战”的历史任务。因而,三个“一以贯之”有助于党员干部群众更加系统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避免发生割裂历史发展、淡化党的建设、逃避风险挑战的错误认识。习近平娴熟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以贯之”,为保持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划下了重点并提供了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