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建设与改造的历史审视

2020-01-19 06:17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人民出版社思想

徐 志 翔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性的胜利,从1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胜利转型,并进入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通过思想改造、文化建设等系列工作,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并进而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教育事业亦有了快速的发展,在短期内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任务,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强化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第五章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作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它明确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性质与任务,也是新文化建设实践的指针(1)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7-338页。。

新中国的建立,即是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开始,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按照《共同纲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对旧有的教育文化事业进行改革,使文化建设和教育制度适应新社会的要求,以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破”与“立”的辩证法,“破”,即党和政府着力破解与消除不适应新民主主义的旧文化,“立”,即党和政府大力构建和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卓有成效的“文化工作”。

(一)改革旧的文化教育机构,使文化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书面报告,指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就包括文化建设,即“有步骤地谨慎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2页。。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迅速接管了文化教育机构。为了使接管工作稳妥进行,中共中央制定了“严格保护,维持现状,继续开学”和“宁慢勿乱,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出“改革旧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各级教育的不断改革,积累比较成熟的经验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不能性急”。当时的学校大致分为公立、私立、教会学校三类。对于公立学校,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进行接收和改造;对于私立学校,实行重新登记、扶持帮助、逐步改造等方针;对于教会学校,要求其遵守人民政府的法令,并允许其继续接受国外的津贴。

在中共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各地稳妥地实现了对旧教育事业的接收工作。对所接管的原国民党所属的高等学校,经过清理整顿,改革了旧的管理制度,取缔了一些反动课程,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维持了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针对教会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允许其在遵守新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接受国外的津贴,对无视我国法律的外国教会学校,人民政府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人民政府接收的第一所大学。“继辅仁大学之后,全国各地对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514所中等学校、1133所初等学校实行接办,分别情况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或由中国人民自办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3)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94页。。

旧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科设置具有相当的盲目性,不适应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予以改造。以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上海为例,上海刚解放时有高校46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0所,独立学院13所,专科学校23所,这46所高校中公立学校仅15所,私立学校31所,私立学校大大超过公立学校(4)上述数据系由《建国初期上海高校的院系调整研究》(载吴景平主编:《1950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计算所得。。且这些高校实行的基本上都是英美的教育模式,如综合性大学实行的是主辅修制的英美式文理科通识教育,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主要以文、法、商等学科为主,除有几所与上海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纺织学校外,很少有工程类高校(5)吴景平:《1950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上海市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特点正是旧中国高等教育弊端的典型表现。

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教育工作等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服务的”(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8页。,1952-1953年,教育部确定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并面向全国的高校开展了院系调整等工作,对全国高校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调整,私立高校全部收为公立,高校的办学主体由多元办学转型为单一的公有制办学,“基本取消了原有系科庞杂、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干部需要的旧制大学,改组成为培养目标明确的新制大学”(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改变了高等教育地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调整,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所及,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方向的改变,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可以视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新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留学海外或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纷纷归来,报效祖国。在接收了前北平研究院原子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史学研究所以及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史料整理处等科研机构的基础上,调集全国一批优秀科学家,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李四光、竺可桢等人任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成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领导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二)开展识字和扫盲运动,推动面向大众的文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前,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众多,城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工人农民子弟一般读不起书;旧式的教育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教育,必须首先解决人口的识字问题,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3页。他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8页。毛泽东认为,没有工农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就不会有文化建设的高潮(1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为贯彻《共同纲领》的精神,1949年底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础教育的重点在于大力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发展各类基础教育,学校要为工农青年开门,开展识字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已解放地区深入落实为工农兵办教育的思想,短期内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据1950年6月统计,沈阳市各中等学校本年度的新生中,工农子女已经超过半数,“全部初中学生中工人子女的比例,由解放初的9.8%增为现在的17.4%,贫雇农子女由1.04%增为17.4%”(11)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49.10-1950)》,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1页。。为提高部队的文化素质,1950年8月,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除执行作战任务和生产任务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校”。在部队规定的教育时间内,“以60%的时间进行文化教育,以30%的时间进行军事教育,以10%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12)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49.10-1950)》,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7页。。同年年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明确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民业余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上的重大任务之一”。这一业余教育则“以识字学文化为主,并配合时事政策教育和生产、卫生教育”。同时,“号召动员一切识字的人做群众教师,以教人识字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13)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49.10-1950)》,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7页。。国家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在扫盲运动当中,部队文化教员祁建华所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五千万人脱盲受益。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学校、扫盲速成班到处可见,学习文化蔚然成风。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52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49. 2%,比1949年翻了一番,其中工农子女学生占在校生的80%, 195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又提升至53. 8%(14)教育部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6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125页。。

(三)审定旧的戏曲电影,创作新的文艺作品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时戏曲所演的大多数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这种传统戏曲中有一部分完全是迎合并服务于封建统治集团的,必须进行去伪存真的工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才能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需求。党对戏曲的改革非常重视,也非常慎重,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区对旧的戏剧进行了清理,其中有些地区有急躁的做法,对此中央及时予以制止。如中共中央东北局计划在1951年底前在全东北肃清含有封建、迷信、淫荡等毒素的旧戏曲, 1950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一种急性病,机械执行起来将发生很不好的结果。演新戏,也不应用法令来强制执行,而应采取自愿和鼓励帮助的原则(15)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49.10-1950)》,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1951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目前的戏曲改革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演出最广的旧有剧目,对其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并强调“戏剧改革必须有步骤地进行,防止急躁情绪,和由此而来的粗暴手段”(16)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51)》,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2-163页。。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戏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借以配合人民的其他文化工作和人民的教育工作,借以配合人民的经济建设工作”(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9-130页。。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电影也进行了审查清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颁布了《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对旧电影中反对世界和平、反对人民民主、违反民族利益,或宣传色情、迷信、恐怖等妨碍新社会秩序者进行了删剪或禁止映演。在整理旧电影的同时,组织拍摄了一系列的优秀影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拍摄和翻译的影片达二百多部,迅速改变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状况。

(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急需占领思想文化领域这块阵地,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但同时,旧的思想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文化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文化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构建新的文化体系,以引领和统一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即在此时开始逐步树立其在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1949年底,中共中央就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 “现在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全党必须明确,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党的一项最基本的经常的任务。”(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3页。

1951年刘少奇也提出,要“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19)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6页。。要“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来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教育人民,提高全国人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打下思想基础”(2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91页。。

新中国成立以前,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只有极少数干部系统阅读过马列著作,绝大多数干部没有学过或只是读过一点,为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开展了以社会发展史为第一步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学习运动。1951春天,中共中央全面开展《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工作。该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全国正式发行,第二卷、第三卷也于1952年、1953年相继出版(21)张慎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出版概况》,《党史博览》,2008年第11期。。在这些著作尚未出版或未普遍发行时,干部群众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实践论》(1951年初)、《矛盾论》(1952年春),这个学习活动对于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拉,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在1952年底以前,中共中央在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还注意到了党内党外的差别、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差别,要求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形态来认识这些问题,来执行相关政策。毛泽东指出:“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该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把二者混为一谈,无疑是很不适当的。”(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1952年3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总结各民主党派“三反”运动几项问题的处理意见时,毛泽东也作出了类似的指示。这些指示都是带有非常鲜明的新民主主义特色的。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也是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在传统和现代、中国与外国之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针对外国作品,毛泽东这样指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概括而言,“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先进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著作被翻译到中国(主要来自苏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毛泽东态度明确:“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武训传》的批判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文化的载体之一和传播者——知识分子,也就面临着思想认识的转变问题。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是爱国的,特别是在对教育机构接收的同时,我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全部“包下来”的政策,过去一些失业的知识分子也安排了新的工作,因此他们对党是拥护的,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期待,但这些知识分子对新的社会不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很不熟悉,而且由于他们接受的是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盲目崇洋、封建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中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势在必行。1951年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1951年秋,思想改造运动由高校教师开始,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此次思想改造运动到1952年秋基本结束,在这次运动中,广大知识分子通过认真学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普遍提高了觉悟,清除了错误思想的影响,划清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放下了历史包袱,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推动下所掀起的一场全国性的群众批判运动。该电影描写了武训行乞兴学活动,公映后得到了各界的肯定,毛泽东对此颇为担忧,他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碑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第46页。在电影编导、演员和相关人员作了检查之后,这一批判运动于8月底告一段落,这次批判运动,是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取代了文艺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而群众性批判运动使知识分子的心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二、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认为在我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十年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经济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1950年6月6日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9页。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实践,中共中央(主要是毛泽东)认为“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制度而斗争”(3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2页。的设想,并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5-705页。。“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1页。。 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开始,而不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开始,明确指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9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9页。。这一论断预示着,随着这一时期的过渡,党的工作目标和一系列大政方针将进行新的调整和变化,也标态着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历史使命的终结。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地不破坏私有财产的制度,但社会主义就首先要在工业中然后要在农业中破坏私有制”(36)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2页。。因此在1953年夏季以后,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文化转型走向了第二个阶段,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任务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同时并举。

(一)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农民

国家工业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必然要消灭剥削阶级,“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5页。。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1953年9月,文化部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目前文化艺术工作状况和今后改进意见的报告》,提出过渡时期文学艺术界的任务之一便是“积极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文学艺术创作,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广大人民”。次年1月,中共中央同意并批转了这个报告,指出:“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地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学艺术和电影创作,同时对民间原有的各种艺术和文化娱乐形式应广泛地、正确地加以发掘、利用和发展。”“引导作家按照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前进。”(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8-19页。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代表人民的文学艺术作品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取缔了旧的落后的文学艺术。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也登上了舞台,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3年至1956年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其中就包括1956年1月国务院所通过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简化字的使用推动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阅读能力,促进了文化艺术在全民中的推广。

(二)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工科类学科成为高校的主干学科

为了配合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的建设符合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要求,1955年7月高教部制定了《关于1955-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点对高等工业学校院系、专业进行调整,使工科院校逐步和工业基地相结合,避免院校设置过分集中。这次调整到1957年结束,结合1952-1953年的院系调整,截至1957年,全国高校中工科专业数量居高校各专业之首,文科专业则大幅度减少。调整后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实现了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文理科多而工科少、重工业科类更少、院系设置混乱的局面。

(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开展对梁漱溟、胡适、胡风等人的思想批判

社会主义的文化改造,较之前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造的不同之处是,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改造,“过渡时期文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思想”(39)力平,马芷荪:《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同时,对知识分子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中共中央明确要求“知识分子应当加强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并为国家培养干部,发展祖国的经济和文化,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事业”(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32页。。

为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中共中央先后发动了三次较大的思想批判运动,即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对红楼梦及胡适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3年因梁漱溟在讨论总路线时的发言所引起的思想批判,主要是把他作为地主阶级代言人和封建复古派。1954年年10月对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延伸到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因“胡适是五四运动以后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这次批判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如何评价和研究《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而且是要从哲学、文学、史学、社会政治思想各个方面,对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一派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一番清理和批评”(4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12页。。在1954年底的文联作协联席会议上,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扬指出,胡适“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的最主要的、集中的代表者”,“全面地、彻底地揭露和批判胡适派资产阶级的唯心论,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要的战斗任务”(42)周扬:《我们必须战斗》,《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0日。。通过此次批判运动,很多人明白了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也随之扩大。

1955年,又展开了针对左翼文化运动的进步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文艺思想的批判。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关于其文艺思想的不同声音,这种争议一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而对他的批判又逐渐升级,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必须重视这一思想斗争,称:“胡风的文艺思想,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错误思想,他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揭露和批判。”(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7页。1955年5月以后,又将胡风等人的正常交往视为反革命活动,胡风被逮捕,“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牵连2100多人。这里抹杀了其文艺思想与个人日常生活的界限,造成了一起重大的政治冤案。

195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该《指示》指出: “从一九五四年十月开始的对胡适、俞平伯和胡风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批判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各个学术和文化领域中清除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任务,是不能在一个短期的运动中解决的,必须以长期的努力,开展学术的批评和讨论,才能达到目的”(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前后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后,人们都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6年作为浑然一体的阶段来进行思考。而通过上文所述,以1952年底为分界,我们可以看出前后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1949-1952年的文化建设与改造,建设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1953-1956年的文化建设与改造,建设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进行的。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前后是一脉相承的,但文化建设和改造的轨迹显示二者在其文化建设原则、具体措施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共同纲领》中关于新中国文化教育性质的定义十分明晰。毛泽东指出:“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4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刘少奇在1951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肃清帝国主义的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对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非马列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要批评,但不能肃清,也肃不清。因为今天我们在政策上还允许资产阶级的经济存在,允许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经济存在,不仅允许它们存在,而且还要使它们得到发展。既然承认它们的经济存在,就必须承认它们思想的存在与合法。”(46)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页。以此观之,资产阶级思想在1952年以前可以存在,资产阶级在1952年以前还可以得到发展。

而到了1953年以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随着私有制被消灭,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就不能成为合法的存在了。在文化建设方面,则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胡适、胡风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思想。而其中,也“经历了一个从谨慎的和风细雨的教育,到粗暴的剧烈批判的过程”(47)陈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这一系列的批判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转变。具体而言,前两个步骤的主要目标,是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后面的几步,则是以肃清资产阶级思想为主要目的。前者带有较强的新民主主义色彩,后者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有经验亦有教训,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是成功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其经验和教训。

第一,解放和发展了民众的求知欲,开启了全民学习的历史,并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创造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教育事业落后,党中央鼓励全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想方设法调动资源开展学习,为文化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知识分子,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中国共产党也继续采取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团结的同时,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思想改造。然而,一段时期内也反复出现了针对知识分子的简单粗暴的打击做法。对于学术问题,采取政治干预的做法,刻意夸大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思想因素,忽略或否定其进步性,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第二,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成功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传播力度和范围都比较有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普及。首先,设立了各级马列学院和党校,并在高校和中学有步骤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代相传打下了牢固根基。同时,以高校为主阵地,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对高校师生进行了思想改造,并逐渐辐射到全国范围的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大多数知识分子认识到思想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逐渐解放了思想,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第三,科研和技术领域有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际情况,我党提出了务实的建国方针,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以解决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为科学研究的方向,并充分吸收了苏联的先进经验,使我国在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所面临的新旧文化的交替,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实现其成功转型,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党根据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破除旧的文化及其机构,建设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由半封建半殖民的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型。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文化建设的内容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及其思想的批判,1953年前后的文化建设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化建设和改造的完整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的倾向,特别是在1953年以后在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借鉴方面,在正确对待文化领域的矛盾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失误,特别是在思想批判中采取运动的形式,被批判者没有申辩的权利,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而对资产阶级所有的东西全盘否定,一概加以排除,则束缚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有效吸收。至20世纪后期,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了较为清醒和客观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予以了纠正,正如邓小平曾所言:“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人民出版社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