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胜,武玉婷,杨文亮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闭幕后,宣传、理论、媒体等各界纷纷跟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着重从政治上进行了宣传、解读和阐释。2018年以来,理论界“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找学术”,着重从学理上对新时代和新时代观进行研究,发表了一批理论宣传和解读的文章论著,使对新时代的阐释成为一个热点。
新时代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唯物史观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是全面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唯物史观和历史哲学的维度,全方位、深层次解读习近平新时代观,从思想史和自然历史两个层面解析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生成和发展逻辑,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的框架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构建全社会的“思想长城”和“精神长城”,才能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有新方向、新观念、新动力、新作为和新气象。
习近平同志全方位、多层次回答了关于新时代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概括为“五个是”,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初步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厘清习近平新时代观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澄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基本论断对其形成的深刻影响,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思想史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交互作用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取决于有机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有机系统与现实环境之间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不是随意的,更不是杂乱无常和漫无目的的,而是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和支配,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不同的时代,时代性质、主题、特征和任务是不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提出要从分析时代性质、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任务等方面来对不同时代进行划分,从而确立了时代划分的科学标准。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以人的发展状态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关系形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态(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再如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生产工具为客观尺度,将社会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即石器、青铜、铁器和大机器时代。他们除了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大时代”进行划分以外,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时代”划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并将它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将之后的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可见,马克思在论述大时代的同时,对于时代的历史阶段性(小时代)也进行了研究。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时代及其划分思想的基础上,对时代及其划分问题进行了创新式发展,如他把资本主义大时代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个“小时代”。在其著作《国家与革命》中,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界定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为我们更加清晰地分析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论断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观形成逻辑的进一步展开。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世界仍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仍是时代主题。1960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拉丁美洲12国兄弟党代表团的讲话中就指出:“帝国主义特征没有改变。”(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62页。1969年3月,毛泽东在召集有关人员的碰头会上明确指出:“列宁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现在还是帝国主义时代。”(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33页。随着60年代末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和第三世界民族独立与民主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范围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变化,爱好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为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变化,认为由于苏美的“核平衡”,核武器这种恐怖的大杀器反而成了谁也不敢挑起世界大战的“制衡器”,世界上大的战争短期内打不起来,时代已经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和平与发展”已经逐渐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和平问题与南北问题,是国际上两大突出问题,它“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页。。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又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表述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从十五大到十七大,这种表述基本没变,到了十八大报告,表述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习近平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和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基于“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针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跃升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并对这个时代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形成。
“历史性成就”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的历史长河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一切,使中国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以巍峨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关注的对象。这种成就是多层面的、立体性的。就执政党而言,中国共产党正逐渐由大党向强党迈进,成为更加坚强有力的政党;就国家发展而言,国家即将实现富起来的目标,也开启了实现强起来的新征程;就社会进步而言,人民正在由对物质文化的“量”的需求提升为对美好生活的“质”的需求,其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就国防和军队发展而言,军队的政治能力和战斗力逐渐增强,新的尖端国防装备不断出现,整体国防实力不断提升;就世界地位而言,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风貌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其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难题”“办成大事”具体表现在: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步伐重大;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在脱贫、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强军兴军之路步伐稳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纯洁性、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这些历史性成就表明,我国发展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与十八大前相比,发生了沧海桑田式的跃升,这种跃升从物到人,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到执政党、国防、外交等层面都日益彰显出来。跃升是历史性的,是整体系统性的,是多层面多维度的。这些成就昭示着我国的发展与过往已经明显不同,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性成就推动了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变革”不是枝节的、皮毛的,而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生产力方面,主要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转换”等具体思路和对策,就是其具体表征;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由过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以期实现“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等等,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路径;在经济基础方面,主要由过去单一的所有制走向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层建筑方面,主要由权力高度集中而缺乏有效制约走向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行使国家公共权力,以及处理好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现代化的制度模式;在党的建设方面,由过去一些地方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宽松软”转向了“严紧硬”,政治生态有质的改善;在国内发展方式方面,主要由过去注重重点突破非均衡,走向了更加注重全面协调,注重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国际方面,主要由过去的回应挑战式外交走向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我国实行积极有为的外交思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措施。这些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历史性影响”集中体现在促进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这是习近平新时代观形成的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重要概念。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从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反映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历史方位,聚焦执政党的工作重心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人民的发展需求不仅在外延上拓宽了,而且质量也提升了,由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即“生活下去”的需要提升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即“活得更好”的需要;而在供给方面,由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种转化表现为由“欠发展”的历史方位着力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升级为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方位着力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所作的战略安排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往的历史时期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决定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基于现实的需要,对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作出正确的符合国情、党情和世情的科学判断,也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展战略和策略、发展模式,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调整与转换,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观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逻辑,呈现出理论与实践演进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发展逻辑,包括总体逻辑、具体逻辑、实现逻辑和保障逻辑四个方面。厘清这四大逻辑,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重要前提。
中国从大国成为强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大势所趋,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理论与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总体逻辑就是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新时代……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所以,习近平新时代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关于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强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由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强国时代”,其发展逻辑,就是中国从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逻辑。
“强国时代”在实践上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总体发展逻辑?或者说,“强国时代”在实践上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强国逻辑”?一言以蔽之,在总体层面上,就是由“大”向“强”迈进的逻辑。这一逻辑,十九大报告作了全面的阐释和解析,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族、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五个方面和角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就是要使中国这个世界“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这里的“大”主要讲的是体量,是块头,“强”主要讲的是质量。而在如何由“大”成为“强”的具体实现路径方面,主要包括:其一,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因为新的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关系我国发展长远、关系我国发展短板、关系我国发展方略。只有全面落实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才能克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才能调动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基伟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民族国家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才能真正把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落到实处。其二,坚持和持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两大布局”,是实现强起来的总体方略。“两大布局”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正如飞机之两翼、鸟之两翅,缺一不可。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建设,国家才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才能软硬实力兼备,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国家强起来的战略宏图,又是国家强起来的战略途径。“两大布局”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构成国家强起来的总体方略。其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坚持“两步走战略”直接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国家强起来需要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也需要把握好时间节点,做好每一步战略筹划。“两步走战略”既是国家实现强起来的时空次序的依次展开,又是国家由大变强、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其四,强军战略是实现强起来的军事保障。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强大的国家,正所谓强国必须强军,富国必须强兵。其五,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强起来的国际战略。因为要由世界大国变成世界强国,在国际上必须有话语权,有一套基于大多数国家和平发展和利益保障、被大多数国家认同的“人类发展”和“世界共荣”的蓝图和架构,而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是一套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共融共荣的宏大而现实的图景。其六,深化改革是实现强起来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实现发展的“发动机”,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问题倒逼改革,只有不断改革,才能去除积弊,才能革故鼎新,才能永葆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其七,建设强大的政党,即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领导有力、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实现强起来的政治保证。
由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是从宏观上来讲的,而在具体层面上,要解决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就是集中解决好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
社会主要矛盾是反映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中轴,是判定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最主要依据。只有认清并集中精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从千头万绪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中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并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所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点,也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点和工作重点,它遵循着“社会主要矛盾——面临的根本问题——要完成的根本任务——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的逻辑。所以社会主要矛盾关乎我国发展的根本、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长远,它从根本性、具体性上揭示了我国由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状态,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但新的矛盾却出现了,并且日益突出,成为党和国家治理必须关注的重点,表现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所以,在社会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集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成为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于它在实质上表达或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最根本的方面,即需求和供给。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方,其实质就是使人民生活“过得更好”进而具有获得感、幸福感,而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这一供给方,其实质就是使国家在富起来的基础上“真正强起来”。所以“人民生活过得更好”和“国家真正强起来”,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根本和长远的大事,是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
要使大国成为强国,在实现层面上,就是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五位一体”总布局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诸方面的需求。具体说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政治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民主法治制度保障,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和灵魂,社会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十四个坚持”,尤其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大国成为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而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全面贯彻和实施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是推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和实现大国成为强国实现逻辑演进的“圭臬”和根本路径。
要解决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要具体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要贯彻落实好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在保障层面上,或者说在领导力量层面,就是重点解决大党成为强党的逻辑,坚强有力的强大政党是实现强国的政治保证。
唯物史观在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突出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是整个阶级来管理国家,而是通过其政党来实现对国家的管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既不同于苏联的高度集权的发展道路,又不同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通过暴力、掠夺的发展道路,而是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表明,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了一句空话。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实现了两个根本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悲惨历史,不可逆转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生产力才获得了空前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才提前跃进了“小康”社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迈入新时代,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勃勃生机,人民幸福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空前提升,国家民族所呈现的磅礴气势和开放姿态,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世界各国人民谋求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功不但具有国别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成就和中国奇迹以及实现中国未来发展的坚实的政治保障,一句话,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所以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在新时代,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执政环境考验,面临着能力不足、精神懈怠、脱离群众的危险。所以,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建成一个强大的政党,就成为我们党继续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重要保障问题。所谓建设成强党,就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与领导有力、充满活力的强大政党,建设成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实行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学习教育活动,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政治生态不断好转。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有建党思想,其实质是“强大政党理论”,最终都是为了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因为这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领导力量。
总之,要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明晰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形成和发展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时代划分的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观形成的理论渊源,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变革和影响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而实现中国由大国成为强国,在实践上完成这种使命与担当,则是其必然的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