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盛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州350001)
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基于源头,使学生群体在校期间接受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们摆正就业创业心态,明确就业与择业的先后顺序,推动就业率的提升。高等院校应积极响应号召,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契机,从而最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
(一) 基于硬件出发,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群体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工作岗位要求发生了变化,传统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也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为学生传授知识,而应为学生们传播崭新的思想观念与培养双创活动的实操能力。只有学生们具有一专多能的能力,才可沉着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社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准开展高校双创教育,能够有效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按照个体特征找寻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和潜能,把工作和兴趣充分结合,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大化。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双创教育中,学生可运用现代化工具武装自我,科学运用信息化设备,推动工作实现最大产能和效率。
(二) 促进教育发展,丰富双创教育的途径借助互联网实施教育工作,已成为国内各所高校教改研究的关键所在,多数新型教育模式亦为高校实施双创教育供给诸多新思路,有助于双创教学质量的切实提升。高校可凭借互联网建设模拟实际的双创教育系统平台,摆脱时空桎梏,经过新模式与新创意的融入,参加公平竞争,助力学生们走上成功的创新创业道路。互联网不但能够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存在,亦可作为学生们创新活动开展的工具,乃至可将互联网自身视作创新对象。线下行业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落实社会职能分工与生产的进一步精细化,创造出更为丰富的创业渠道与就业岗位。互联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其就业供给更多选择。
(一) 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互联网时代下,双创教育不断发展为高校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挑战,国内高校正处在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的工作状态下,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依旧存在部分问题,而双创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便是其中之一,亦是相对突出的问题。现如今诸多高校双创教育均是通过组织双创竞赛的方式开展,或者象征性地建设双创基地、举办双创专题讲座等。然而这些形式虽可在一定范畴内或一定限度内实现双创教育目标,但切实参加其中且获得提升的仅有少数学生,而且也仅是在较短时间中参加,无法切实发挥推动学生群体毕业后迈上创业道路的功能,对于学生们的实践指导价值较小。因高校双创教育观念未实现与时俱进,无法融通高校整个教育流程,导致国家所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及要求难以切实获得有效及时的落实,大学生双创价值观难以获得有效培育。
(二) 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市场需求现阶段尽管各所高校均已明确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并且主动积极实施双创课程教育工作,但因发展时间较短,重视程度偏低,部分院校尚处在无从下手的状态中,因此双创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模糊,同时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我国有些高校在具体课程设置层面,并未以企业的完美对接为基准,而是运用相同的实践教育内容,针对各专业学生发展而言,并未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另外,双创指导教师普遍由各教研室教师担任,并非科班出身,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数量基于学生比例配备。多数一线骨干教师均把精力及时间置于专业课建设层面,较少关注市场当前导向及需求。
(三) 双创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化当前诸多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高校将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均置于指导学生群体创业层面。教师一对一的指导大学生向创业创新的方向前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群体管理素养与能力的培育,因此多数学生在创业初期便发生由于管理经营不善而导致公司破产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在双创课程体系的设计当中,并未结合双创能力的培养与建设,双创教育内容相对狭窄。而双创教育内容触及诸多领域,高校通常仅针对其中一部分展开教育,导致学生难以全方面理解和把握所需的知识。教育中手段与方法相对单一,不仅难以培育学生们创新创业兴趣,亦会导致学生们缺少时间培训,从而使得大学生双创能力与意识较为薄弱。
(一) 转变高校双创教育观念我国高等院校以往的育人观念是以知识讲述为基准而展开教育培育工作,但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高校在大学生双创教育方面逐渐向综合能力及素养培育方向转变。同时在人才素养的要求层面,高校主张以立德树人作为基准的育人观念。在大学生们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过程当中,要注意把学生们德育素养视作主要的育人目标。在此环境下,院校在学生群体创业素养层面亦需要展开积极提高与优化,而在大学生群体综合素养培育及提高层面,学校应着重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风险应对方面的心理准备。
(二) 完善与健全高校双创课程体系国内高校的类型分为综合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基于学科视角分为经管类与理工类大学等。办学定位不同,标志着其育人目标与规划存在一定差异,所采取的人才培育模式与教育手段亦存在差异。不管是哪一学科与哪一类型,学校均应针对个体优势,结合当前现状实施双创教育。创新创业项目若想获得成功,需要团队在合作当中完成,此时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均应发挥自身优势与擅长的技能。因为在项目整体实施中,唯有每一成员发挥自身优势才可使得团队效能达到最大化。所以,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应尽量按照学生特征展开设计,实现个性化教育。现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及突出的个性,在双创教育中应重视学生们个性特点,以个性化教育理念与个性引导实施教育工作。另外,应按照年级特征设计教育内容。在大一时期,学生首次接触到专业领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此阶段是学生们初步了解双创活动、转变以往的就业理念的关键期,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基础等课程,还可组织科技竞赛与发明比赛等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及兴趣。在大二时期,学生们个性特点有所展现,并对创业表现出较浓厚的热情,应对其展开进一步的创业指导,增设公共关系、管理类与营销类课程,以此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创建创新创业团队,借助互联网实践平台尝试进行双创活动,亦可带领其观看高年级学生的双创项目,汲取经验。此外,针对大三与大四学生学校可增设企业管理与创业实战等课程,加强其双创能力,并开展专业指导工作、举办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或带领他们深入双创基地与企业切身体验创业环境。
(三) 创新双创教育手段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陈旧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国内高校双创教育,所面向的学生是可接受新方法与新生物的群体,教师应把互联网合理渗透至教学当中,运用最新的资料与数据实时更新教育素材与内容,培育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重点关注社会创新创业领域发展动态与相关案例,采取多元化教育手段,如互动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等,以此有效加强学生们创新能力,使其明确创业协作意识。所以高校应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方法,将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型教育方法有机融合。比如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的翻转课堂、微课与慕课等教育手段,可使学生们更主动关注社会双创案例及行业发展态势等社会热点,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