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澎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春秋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孔子恰横空出世于此“轴心时代”。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自此孔子被推至庙堂。宋明理学又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儒家思想,从而使孔子彻底成为历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利用得最充分的工具。于是,日益被神化的孔子,被塑造成没有七情六欲,周身更无半点瑕疵的万世榜样,那个真实、可爱、率性且不乏幽默感的孔子则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今世人只认孔子做圣人,不让孔子做人,不许有人之常情。”[1]
林先生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当我们细细研读《论语》《史记》《礼记》等书籍,就会发现,孔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迂腐呆板,而是有血有肉真性情的人,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普通人无异,甚至更加丰富。世易时移,孔子若生逢现世,不仅是教师的楷模,更有绝对充足的理由成为无数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偶像。
(一)身材伟岸,才高多艺
孔子出身贵族,父亲叔梁纥曾任鲁国的陬邑宰。传说他身高九尺,壮如铁塔,能力举悬门,为“鲁门三虎将”之一,66岁时娶曲阜名门小女颜徵在。从遗传学角度看,孔子父母的结合,绝对是“高配”,孔子拥有了诸如身形、智商等方面的优良遗传基因。《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的身高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九以上,且臂力过人,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孙杨嘛,绝对的偶像加实力派。
孔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六好学生”,晚年又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由是观之,孔子绝不是一般人想象中那个戴着眼镜、慈眉善目,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学究,而是满腹经纶,擅长射、御、乐的通才,故爱徒子贡称自己的老师是“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二)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一次,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152有重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没人重用我,便将此道藏之于身,只有你我做得到。师生之间找不到一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觉。
同时,面对机遇,孔子也能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原则。孔子欲去卫国为官,必须与卫灵公貌美如花、风流多情的夫人南子相见,经受一次美色与礼法的考验,他便光明磊落地欣然前往,终于得到任用。当发现卫国不能落实他的道,旋即“合则留,不合则去”。阅读关于孔子的逸事典故,你会发现,任你如何寻觅却找不到一个“苦”字,印证了孔子始终保有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挟私护短,幽默风趣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2]107—108孔子还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道德上无瑕疵,但穷得叮当响。子贡有点儿不安本分,做生意,预测行情,一猜一个准儿,富得流油。孔老师动辄让学生找与颜回的差距,明显有些偏心眼儿,在为特殊材料制成的颜回抱不平。
爱徒子贡提问题是最有水准的,一次他想试探老师是否急于出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2]203我们仿佛看到孔子正手舞足蹈、喜形于色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呢。”鲜活的孔子,毫不掩饰内心之念。还有一次,孔子携弟子探望在武城执政的子游,“闻弦歌至声”,听见小城内每个家庭都有念书弦诵之音,孔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反驳道:“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听闻此言,孔子马上改口说:“你们听着,阿偃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和他开开玩笑而已。”试问你看见过哪一位道学老师,能够对学生说这样的笑话?幽默最能够化解尴尬的气氛,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四)爱憎分明,知义重情
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一个叫孺悲的人想拜见孔子,孔子比较讨厌他,于是让门人告诉孺悲说自己身体有恙。可是当孺悲刚要离去之时,故意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时我们仿佛又看到对乡愿深恶痛绝而又活泼的孔子。
《论语》还记述: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死后无人殓葬,孔子便为他操办丧事!这就是顾恩思义、敢恨敢爱的孔子。
走下圣坛的孔子是如此鲜活可爱,血肉丰满,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此言不虚。
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一定是多因其人品之可爱与贵重,而绝非只是学问之渊深。作为教师鼻祖的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身为教师的您,具备以上几点呢?如果您是一个迷人的教师,自然会与学生发生迷人的碰撞,让学生印象深刻。让我们继续从孔子的身上去获取前行的力量。
多数知识分子受至圣先师孔子的影响,都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风向标,躬身践行,率先垂范。
《中庸》言:“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并不仅指人在世间数十载的富贵利禄,康宁福寿,还有在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伸。仅就“寿”字而言,乃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正如孔子,其有生之年不过七十又三,但其生命的光辉却永远照耀引领后人,甚至薪火相传,德荫后世。20世纪,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访问韩、日等国,当地民众听闻,徒步行走一周的路程并着盛装礼服、焚香沐浴,怀感恩之心一睹圣人后裔风采,甫一见面,跪倒孔德成脚下,叩头致敬,顶礼膜拜,由此可见德荫子孙之真确处,竟经二千多年而不绝。
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尊重与爱戴,关键在于孔子一生执着于追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并为华夏民族思想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国学大家柳治徽所言:孔子者,中华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文。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开[3]。孔子之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尚的道德品性亘古少有。
人大附中名誉校长刘彭芝曾说,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如今我们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都是较高的,那么在满足了小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完成大我,也就是个人价值实现了就要给社会带来价值,让我们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态去做拥有大情怀、大境界、大格局的教师。
(一)严爱有度,恰当运用赏识与批评艺术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一至理名言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每一名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熟稔于心,而且能够恰当地给予鼓励和指正。
“学霸”颜回与孔子一样是仰望星空的人,孔子屡称其“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甚至如唱咏叹调般赞誉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132
鲁国的季氏欲搞赋制改革,作为季氏家宰的学生冉求为其推波助澜,增加了民众负担。冉求的行为,引起孔子的不满,他义正词言地号召学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认为冉有做了官,却忘记了为百姓服务的原则。最后,冉有在老师的教导下修正错误,亲近仁爱,其性情逐渐得到完善。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师生,任何人都有优缺点,这些优缺点融为一体即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孔子对学生的长处,绝不吝啬赞美之辞。当发现学生不足时,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给予义正词严的批评指正,从而使学生学业精进,品行敦厚。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孔子批评学生,怒其不争是表层的,惜爱学生才是深层的。
(二)课堂教学秉承“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孔子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质疑课堂教学内容。
1958年,这台70万电子伏静电加速器被赠送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教学实验和学生学习使用。现在它被安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物馆里。
天资聪颖的宰予善作逻辑思考,善提刁钻古怪问题,甚至有为难老师的嫌疑。宰予对老师提出的服丧三年的主张,有自己的见解: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会败坏。应该说宰予的论点清楚、论据有力。孔子反问宰予:只守丧一年,你心安吗?宰予则丝毫不给老师面子,回答:“安!”随后毫无愧意地退出,孔子又正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宰予确实是一名可爱的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主张,是“吾爱吾师,吾更爱仪礼”,但孔子不抱偏见,不武断,没有斥责,而是用“归缪法”:先假设宰予观点正确,再以此为基础,循循善诱地推导出其观点的错误。
《孟子》记载:“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即孔子所教学生不投其所好,有自己的见解。从孔子与宰予的课堂辩论中亦可观之,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这恰恰是当下课堂教学所急需的。为了保持民族的创造力,我们要包容鼓励有个性、有棱角的学生。
(三)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包容每一名学生
孔子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的过程与态度,并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才能来教诲,“随材施教,娓娓无倦色,自壮至老如一日也。”
孔子在教育方面最辉煌、最灿烂的一点,是打破“学在官府”,坚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2]149—150。孔子倾心相授,视每生为己出,并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人是有差别的,如贵贱、智愚、善恶之别,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化而成之,不复有类。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说。孔门富有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梦懿子为鲁国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却都成为孔门的高第子弟。尤其是孔子学生公冶长,不幸误入监狱,孔子不但没有嫌弃,反面将女儿嫁给了这位“劳改释放犯”:“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4]我们看到无论学生来自何方,有什么性格,身处什么境地,孔子都能海纳百川地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并且对每一个学生寄予殷殷厚望。这也让我们体味到“诲人不倦”的教育艺术。
(四)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是为师者的根本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对此,拥有强烈教育情怀的孔子如在天有灵应该感到慰藉,他做到了选择了教育即意味着拥有大爱之心,意味着无私奉献。精诚友爱之下硕果累累,《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且“孔门七十二贤”既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主干的传播者。
学生冉耕为德行科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幸染上传染疾病,孔子不顾安危立即前往探望,师生隔窗相望,“自牖执其手”,孔子从窗口握住冉耕的手,叹惜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了这么重的病啊!难道是天命吗?
《论语》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因何敢死。”孔子周游列国在匡地时,被人围困,师生走散,历经磨难再相逢。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说:夫子还活着,我怎敢轻易去死呢?颜回的话语充满了生死相许的意味,体现出师生之间不同寻常的深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孔子去世之后,众弟子云集墓前,为老师服心丧三年,然后相决而去,独有子贡在三年心丧结束之后,又筑庐于墓前,再次陪伴恩师三年。
即使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始终积极倡导儒家思想,致力于将孔子推向圣坛,他为恩师精心打造了广告语:“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恩师的德行已经远远超过尧舜,可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正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孔子受到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故教育过程中必须拥有情感的关爱,否则就是抽掉了教育的灵魂。联想至当下教育,师生之间相对而言总是冲突不断,而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又恰恰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保障,优秀教师本身就是一门优质课程。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孔子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已经为为师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惟我觉得孔子,由活活泼泼的世故先生、老练官僚变为考古家,由考古家变为圣人,都是汉朝经师之过。今日吾辈之职务,乃还孔子之真面目,让孔子做人而已。”林语堂先生所言极是。这也是笔者“怀着温情与敬意”,经长年累月所品读出的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有时甚至憨态可掬的孔子。借用易中天老师对孔子的评价来结束此文:夫子为文化巨匠,为失意官员,为模范教师,为孤独长者,为性情中人,为众矢之的[5]。
诚不我欺,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