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礼:
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的《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目前已经通过评审,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正向全国相关单位和知名专家征求意见。 我先介绍这项工作的背景,再展开介绍一些重要概念和体系框架。
背景之一:进入新时代, 国家相继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国家现代化两步走、国家水安全等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新时期治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治水工作全局,夯实水安全基础,凸显水生态优势,建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水美城市,已成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
南平市抓住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的有利时机,提出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要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把南平市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域、绿色产业的新兴基地、幸福宜居的美好家园”部署要求,以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主题,以城区水系为主线,以城市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打造水美城市为目标,运用市场经营理念把水系治理、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做活做巧水的文章,切实打造宜居宜游的“水美城市”,实现水城和谐。
背景之二:我国“水美”理念由来已久,江浙拥江南水乡之秀丽,西安享“八水”绕城之美誉,城水相依、城水共荣是许多城市的优势、亮点和骄傲。 近年,新老水问题交织,许多地区开始推进以安全为基础的“水美”建设。 如浙江省2003 年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018 年实施美丽河湖行动;2014 年江苏省开展水美乡村建设等等。
区别于先破坏后治理,南平市积极响应“两山”理论,坚持保护优先,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着力开展“水美城市”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虽有大量的工作实践,但尚缺少相关方面的规范与标准。因此,基于以南平市“水美城市”探索为代表的国内城市治水大量的生动实践,制定《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为我国推进“水美城市”建设提供依据与支撑。
“水美城市”内涵:在保证城市水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流域与城市水系关系, 通过城市河湖水系治理与修复、滨水空间开发与利用、 涉水产业调整等措施优化城水关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和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居民治水安全感、 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城市治水模式。 用通俗的话说,“水美城市”的内涵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美丽中国在城市的具体体现,二是美丽城市的主要方面,三是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集中响应, 四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五是城市灵气的主要承载体,六是改善城市形象的主要抓手,七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要求,八是城市现代治水的重要成果。
那么“水美城市”要做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初步遴选了八个方面:一是水系格局合理。 河湖水系应满足完整性、连通性及防洪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工程设施布局得当,水系格局与城市布局相得益彰,郊野区河湖岸线尽可能保持自然蜿蜒,建成区河湖岸线应兼顾城市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 二是河湖功能综合。 河湖水系具备发挥自然、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的基础,能满足安全、生态、景观、娱乐、教育等多种需求。 三是水体清洁清澈。 水面清洁,水体清澈,主要河湖水体逐步达到人体亲密接触标准。 四是生态系统稳定。 河湖水域、岸线、滨岸带应尽可能保持上下游连通、水陆通达,以良好的水生生境支撑水域、滨水空间动植物的发育、栖息和繁衍,维系河湖水系生态系统稳定、维系水系生物多样性。五是水岸相得益彰。应通过水域岸线管控统筹水域、岸线、滨岸带及滨水街区,使之形成相互关联、功能综合、 特色鲜明的滨水空间和滨水景观, 四者之间相互补益、相得益彰。 六是环境舒适宜人。 滨水空间自然风光秀丽宜人,人文风情多姿多彩,滨水建筑疏密有致,滨水设施景观艺术,滨水资源开放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是产业兴旺发达。 滨水区域产业布局应科学合理,符合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和节水、 减污等要求, 符合绿色、生态、环保、节能、循环、可持续等国家及城市产业发展要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八是管理精准高效。 社会形成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爱水和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公众形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管理手段先进高效,管理措施精准到位,管理过程透明公开。
定位: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对现行水系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再凝练、再提升,并形成自己的体系。
导则:一在相关规范的交叉、融合之处确定生长点。 二在相关规范的不足、欠缺之处寻找立足点。 三在新理念、新理论指导下凝练创新点。 导则与相关标准规范的关系,不是替换是修正,不是取代是补益;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基础上的进步;不是简单的两者交集,有明确的扩大内涵和逻辑体系。
原则:一是生态和保护优先。 坚持生态和保护优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低层次的“有没有”向高层次的“好不好”转变,着力解决河湖功能衰减、水域岸线侵占、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切实满足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是系统治理,水陆统筹。 从只关注水域本身向关注水陆一体化建设转变,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河流岸上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多部门合作、多资源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三是功能复合,宜居幸福。 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复合功能转变,不断盘活资源,鼓励河道及其沿河陆域的转型发展,打造公共开放空间,构建水岸环境品质。 体现生态宜居、开放多元、生生不息的城市魅力,提升河道及滨水陆域空间对城市的服务能力。 四是多元治水,强化监管。 从除水害、兴水利向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多元治理转变,多水共治,多部门多行业协同治理,统筹破解新老水问题;建立系统化高效监管体系,持续提高水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
从导则编制的原则可看出其特点: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地方特色、文化传承。
编制主线: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创新引领,建设美丽中国,支撑宜居城市,推进城市治水现代化,开创以水为纽带的安全、美丽、幸福的城市治水模式,促进流域—城市河湖水系及涉水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指导思想:“一个根本遵循”,遵循党中央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 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促进人水和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二个重大关系”,正确处理流域与城市水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流域规划对城市功能定位、流域防洪、水资源保护对城市防洪、水资源的管控要求,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保障城市水资源安全。 正确处理城市和城市水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三个基础约束”,就是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空间的约束。
体系架构:在总体规划之外,设置城市水系空间、城市水系保护与治理、城市滨水建筑与涉水设施、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等专项规划,创新规划格局,科学引领“水美城市”建设,努力实现“水美景美城市美,有形有品有幸福”的城市治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