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聪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山东济宁27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办学功能错位、师资力量薄弱及体制机制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供需矛盾,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没能得以充分凸显。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着力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对构建新型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步入崭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直接辐射农村、接轨农业,为农民提供必需的文化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科技落后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1]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的乡村科技人才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3]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农村自身的影响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生活工作上的忧虑,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振兴建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村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创新农村人才队伍养成机制,造就一批本领强、素质高的本土人才队伍,切实增强乡村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务必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当地政府主要工作议程。首先,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表示,“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可见,新型农民是时代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专项人才,而农村职业教育正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其次,培育专业人才队伍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新型农民是不够的,还需要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农村职业教育。
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5]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当前进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结构带来深层次变化。乡村振兴亟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5],发展农村旅游产业、特色种植养殖、独特区域文化产业必须依赖高素质、多数量、全类型的农民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条件便是实现农村各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往大部分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无法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来改变现状。农村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引领农民适应新时期农村状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能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也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好智库职能作用。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富裕”的外在表现,“生活富裕”本就涵盖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富足。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6]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道德教育,这是职业院校确保从业者步入社会后能保证基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准则所开展的基础教育,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道德素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同样依赖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为己任,提升农民群众对自身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在生产和生活中感受艺术文化的内涵,从而推动农村文化艺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教育部发布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要达到90%”,并特别强调“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7]这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深造,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农村的孩子仍将参加高考升入普通高校作为脱离农村生活的根本途径,不愿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据教育部职成司调研数据可知,当前“我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剩237所,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8]很多农村孩子的父辈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加上受周围亲戚邻居“宁愿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愿选择农村职业学校,即便有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毕业之后也不愿待在农村。很多学生对农业和农村存有偏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在他们内心非常排斥,“离农”观念极为普遍且根深蒂固。当前,招生困难、毕业后又留不住的现象切实存在,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善。
职业教育定位于以传授实用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和普通学校有着根本不同。许多大中型城市的职业院校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职业院校还远没有脱离传统思维的束缚,办学理念上仍具有“普教化”倾向。课程设置上,存在文化课和专业课课时比例失调现象。很多职业学校文化课设置较多而专业课设置相对不足,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反而传授专业技能的专业课开设不足。当然,文化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也是学生筑牢个人素质的基础,但学校应该统筹规划,绝不能本末倒置采取重文化轻技能的课程设计,这样难以凸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教学模式上,存在重口授轻实操的现象。一些老师仍采取普教式的口授教学方式,学生难以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啃书本、凭想象”的状况极为普遍,甚至有的学校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实践操作课程根本没有开设,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对事物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上,进入工作岗位后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才能。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有的职业学校专门招收优质学生,集中开展文化课培训,参加省专项划拨的“单独招生”考试,以此作为高考的捷径,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初衷。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9]教师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充分了解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明确农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人才极为缺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高考时涉农专业报考比例较其他领域相对较小,导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低于同地区普通学校水平。有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因缺少专业技术教师,不得不采取文化课教师兼职授课的方法,这种跨专业授课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老师一知半解、学生全然无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仅剩下“照本宣科”“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其对于实际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局限。”[10]此外,职业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老教师众多而年轻教师较少,存在师资队伍断层现象。一些老教师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精力明显不足,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速度缓慢,知识结构单一,“啃老本”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本就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从当前情况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采用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而且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从管理体制上分析,涉农教育资源的分配归属于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的调配归属于人社部门,涉农专项经费和补助优惠又分别归属于农业和扶贫部门,政出多门、职权交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多龙治水”的情况。在贯彻政策的过程中,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遇事推诿扯皮,形成不了治理合力,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运行机制上分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涵盖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然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政府的主导地位容易造成其他社会力量受排斥,社会力量即使参与进来也只能占据狭小的空间,很难开展有效的活动来发挥应有的价值。另外,配套的激励机制及奖励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加之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自身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不大等情况切实存在,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只局限于表面,特别是社会力量中占据较大分量的企业并未发挥出自身优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项目只是单纯地挂牌,缺乏投入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为使农村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亟需转变传统思维观念。首先要转变农村是落后地区的陈旧观念。应明确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发展中承载着各自的功能,绝没有先进、落后和富裕、贫困之分,不能人为地给农村烙上贫穷的标记。一定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其次,政府要做好媒体宣传,传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摒弃“上职业学校没有前途”的错误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理念,彻底扭转职业教育受歧视的不良局面。职业学校要积极营造“爱农”“强农”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为农学习”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再次,要提升农民学员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及实践操作技能,毕业后能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用所学知识和才能服务农村、奉献农村。人才兴则乡村兴,除了孵化本土人才外,还要积极“筑巢引凤”吸引外地专业人才,把人才的心留在农村,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用人导向,真正实现以农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国务院于2019年初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11]因此,一定要坚持职校办学的根本任务,走出办学“普教化”和“技能化”两种误区,切实做到“育训结合”。首先,克服“普教化”教学模式。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升学深造提供平台,例如参加对口单招、专升本等,应当肯定这种为学生考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改变招考方式势在必行。要改变原来唯分数为衡量标准的录取模式,可参照执行学分制,统筹计算文化课、技能课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升入高一级学校,彻底摆脱“普教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其次,不走唯“技能化”的极端模式。为让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双证(毕业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一些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强化技能培训,将文化课放在一边,致使学生基础课学习较少,综合素质偏低。因此要做到两者兼顾,极力避免走“技能化”的极端。再次,走“育训结合”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要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方案,统筹文化课及专业课所占比例,做到该有的课程绝不缺失。同时要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实训场地及器材完备。引导学生在实训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学习讨论,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形成“以育促训,以训促能”的良好局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11]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是加快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首先,应拓宽教师准入门径。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学校与涉农企业积极对接,邀请具有专业特长、实操能力优异的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从返乡创业青年、本地农业科技人才中遴选,给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同时要加强与上级职业院校的沟通交流,让“双师型”教师来校讲学,共享优秀师资资源。其次,多途径培养本地教师。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轮训制度,安排教学一线的老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深造,分批次进行学历进修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进一步巩固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切实把继续教育活动办好做实。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彻底转变高学历低能力的现状。再次,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基础理论及实操技能实行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和参加的技能培训、取得的资格证书等放入个人业绩档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活动中优先考虑排名靠前的教师,促进教师自觉学、主动学。最后,要持续提升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薪资水平。当地政府要确保教师的工资、津贴足额按时发放,同时根据政策做到和公务员薪资同步调整,以此增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确保教师队伍发展稳中有进。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努力构建政府、学校、市场、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局面,是当前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促使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推进。政府要切实发挥统筹作用,破解多元主体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将教育、农业、人社和民政等部门联合起来成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协调小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任务分解,通力协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真正解决“政出多门”“多头治理”的局面。其次,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式。改变现有唯政府教育机构办学的单一格局,降低办学门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尤其要拿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办学,形成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探讨对农村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方式,使学校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通过整合优势职教资源,组建行业职教集团和区域职教集团,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和涉农企业开展对话,洽谈校企合作事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学校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从而建立起一种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