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轰轰烈烈的全国撤站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张网运营在把公众出行带入崭新阶段的同时,也将收费稽核工作的难度推上了新的波峰。严格来讲,撤站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物理意义上的撤站已然告一段落,但是由此引发的对行业方方面面的影响,恰如石子投入湖心,一波一波荡漾开来,能量逐步传导,问题渐次显现。体现在稽核工作方面,就是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麻烦集中爆发。
这不难理解,撤站前,不法分子逃费的手段不外乎暴力闯卡、跟车闯卡、倒卡换卡、假行驶证、假冒免费车辆等,虽也让人防不胜防,但是大多手段简单粗暴,收费稽查人员见得多了,对这些路数也比较熟悉,尚可见招拆招;撤站后,收费系统和模式都发生较大变化,不法分子的“套路”也玩出了新花样,除原有伎俩之外,又多了上路拔ETC卡、下路领CPC卡外加谎报入口站,以非常规手段办理与实际车型不符的ETC设备,“拖车+小车”组合逃费,利用滞留卡“跑长买短”,利用轴型识别系统漏洞逃费……不但隐蔽性更强,而且增加了不少“技术含量”,有一线收费人员苦笑道:“智慧交通还没全面来临呢,‘智慧逃费’已经开始先行先试了!”
针对这一现状,本期“第一观察”栏目《一网打逃》聚焦一张网运营时代的稽核工作新形势,梳理问题症结,分析解决对策,阐述发力方向,相信会让许多读者从中找到共鸣,受到启发。
然而,认清现状后,难免让人更加忧心忡忡。稽核之难,在这组文章里提及的尚只是冰山一角。平心而论,撤站后一张网运行,路网算是通了,但打逃之网却远远不够严密、不够结实。恰如渔夫打渔,若网眼太大,即使拽得再用力,鱼儿还是会轻轻松松漏网而去。目前,一线稽查人员之所以感到力不从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在于不法分子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咱们新系统、新设备的漏洞太大、故障太多,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些漏洞就有可能获利,违法成本又着实太低,所以,他们甘愿一次又一次以身试法。
毫不夸张地说,不先把自家的网补牢,想真正实现一网打逃,谈何容易?往往是力气没少花,却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把网补牢,首先要完善收费和稽核管理系统,在提高设备识别率的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AI等手段,迅速提升稽核技术水平,用全面智能化举措代替“人海战术”;把网补牢,还要树立全网意识,从探索区域联合稽查,拓展到全网联合稽查,各省份“不能自扫门前雪”“各自为战”,信息要共享,手段要协同,追逃要联动;把网补牢,还要建好、用好征信管理平台,利用法律武器,加大惩治力度,让不法分子寸步难行,投鼠忌器。如此打逃,才有力度、有效果、有效率。
众所周知,撤站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新问题也多,“补网”的工作可能难以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但是正确的事情,认清了方向,再难也要做。我们一直倡导共建美好出行环境,除了畅安舒美,风清气正也是“美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样的环境需要路方和车方共同努力缔造,我承担我的责任,你履行你的义务,毕竟,一厢情愿的奉献,难以促成美满的姻缘;单方无谓的付出,也不可成全长久的共处。
愿路畅人安,和谐共进;愿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愿用路的人和护路的人加强理解,相敬相安,既不堵路,也不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