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文学的叙事
——论苏联作家瓦西里·格里高利耶维奇·扬的创作

2020-01-19 01:09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瓦西里作家小说

赵 颖

(东北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瓦西里·格里高利耶维奇·扬(ВасилийГригорье-вичЯн, 1875—1954),苏联著名作家,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瓦西里·扬的作品构思精巧、描述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在对俄罗斯、中亚等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之后创作了一系列相关历史题材的小说。主要作品有《腓尼基的船》(Финикийскийкорабль)(1931)、《土岗上的灯火》(Огнина-курганах)(1932)、《斯巴达克》(Спартак)(1933)、《铁锤》(Молотобойцы)(1933)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小说是《蒙古人入侵三部曲》(Нашествиемонголов):《成吉思汗》(Чингизхан)(1939)、《拔都》(Батый)(1942)、《走向最后那片海洋》(К “последнемуморю”)(1955)。长篇小说《成吉思汗》获得了1942年斯大林文学奖。在20世纪40年代这部小说以其特殊的内容激发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入侵的士气。该书被再版了100多次,被译成50多种文字发行,直到在战后热度不减,受到持续的欢迎。

一、行旅生活,丰富的人生

1875年作家出生于基辅一个教师家庭。本姓扬切维茨基,扬是他的笔名。父亲格里高利·安德列维奇·扬切维茨基在中学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曾翻译了希罗多德、荷马等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兄长德米特里是一名记者、东方学家。瓦西里·扬从小就受到文学的滋养,父亲经常给他讲述希腊英雄的故事,其中奥德赛漂流、水手远航的故事激发了他的冒险精神和漫游世界的渴望。

中学时期瓦西里·扬就开始了文学尝试,他翻译发表了爱沙尼亚的一些民歌,在里维尔俄文报纸上发表了记录波罗的海地区居民生活的小品文。作家喜爱历史,中学时期跟随学生旅行团参观了楚德湖,这里是1241年“冰湖大战”的地方,年轻将领涅夫斯基曾经在此大胜日耳曼骑士团。这些历史事件和经历影响着作家的成长和今后创作的方向。

1897年在彼得堡大学历史文学系毕业之后,作家决定徒步俄罗斯,开始了他的行旅生涯。1899年末到1900年初,作为《新时报》和《里加消息报》的记者,瓦西里·扬在英国进行了短暂工作。之后在阿什哈巴德州办公厅工作,这期间他在波斯、阿富汗一带进行科学考察和探险,到达了马里、希瓦汗国、布拉哈、撒马拉罕、塔什干、费尔米纳、曼格斯拉克半岛、里海采油场,甚至多次穿过荒无人烟的卡拉库姆沙漠。古代商队行进的路线、人迹罕见的神秘大漠、古老的传说吸引着作家。此后又进行了数次中亚考察。当地的历史、民众生活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所有的感受和收获都体现在后来的作品中。

日俄战争时期,瓦西里·扬作为战时记者,穿越西伯利亚,经过远东,来到了中国的满洲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之后他又再次回到中亚的塔什干,在移民局工作。1907年初开始在彼得堡的《俄罗斯报》担任编辑工作,同时在中学教授拉丁文。作家对于旅行探险的痴迷丝毫没有减弱。工作之余,先后游历了近东的一些国家,还去了北极、西伯利亚,而且再一次去了波斯。这些经历促进了作家的创作,丰富的内容、推理式的叙事特点、曲折动人的情节安排成为作家小说的特色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瓦西里·扬作为彼得堡通讯社驻土耳其记者来到君士坦丁堡,战争爆发后,一直在巴尔干地区工作。1918年春天作家返回俄罗斯。国内战争期间,瓦西里·扬先后到达了比萨拉比亚、乌克兰、萨马拉等地。1918—1919年间曾在高尔查克部的俄军流动印刷厂工作。战争结束后,又在阿钦斯克、图瓦等地做过教师、记者。在米努斯克《劳动政权报》工作时发表了一些随笔、文章,还为城市剧院编写了剧本,这时第一次用了笔名“扬”。1925年-1927年在撒马尔罕的乌兹别克银行做经济师,同时为《世界历史探秘者》杂志撰稿介绍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他的剧本《解放》(Худжум)多次在中亚舞台上演。1928年瓦西里·扬在莫斯科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除了考察探险、经历数次战争之外,瓦西里·扬个人生活也曾经历困顿奔波,数次搬迁。在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做过很多职业,曾创建一支童子军“青年侦察军团”,创办了杂志《学生》等等。1954年8月瓦西里·扬在莫斯科去世。

二、从札记到历史小说

瓦西里·扬的文学启蒙来自于家庭的熏陶。毕业后,作家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漫游世界,穿上农民大褂,背起行囊踏上征途。他深入生活,游历参观、考察历史遗迹,研究民间文学。瓦西里·扬认为旅行是一种享受,能够使自己心沉静下来,能够感受到千百年前人们的气息,能够在金戈铁马过后留下的烙印中揭示战争的残酷面目,能够用文笔书写贴近真实的历史。利用工作的机会,对俄罗斯、中亚等各地的考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其创作形式主要为旅行记录和历史小说。

作家的旅行札记是对旅行所见所闻及感触、感想的记录。他将旅行日志、新闻特写、随笔和一些短篇小说整理成第一部书《行者札记》(Запискипешехода),于1901年发表。这些记录早年游历的小品文语言形象、叙事生动、细节描写准确,内容富有特色,充满了故事性,仿佛是一副写生画卷。《行者札记》对瓦西里·扬今后的创作风格影响很大,无论是作为记者撰写新闻报道,还是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历史题材成为了主要描写对象。

革命前到苏维埃成立之后的十年期间,作家在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等地与当地人交朋友、访谈,学习当地语言,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博物馆参观古代文物,去各处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古代历史和传统风俗,了解居民生活,撰写文章。后来作家将这段经历整理成《遥远的蓝色亚洲》(ГолубыедалиАзии),于40年代末发表。这部行者札记详细地描述了中亚各民族的生活特点、风土人情,记录了作家在中亚等地的活动。瓦西里·扬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深刻地观察生活、透彻地理解现实,笔下记录的故事栩栩如生、自然真切。

作家一直致力于历史题材的创作,比较集中的写作时期始于1928年。这也是他人生和创作的巨大转折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作家认为写作与旅行并不矛盾,“文学创作是自己对宇宙天地的另一种游历与记录。”[1]

他的第一部中篇历史小说是《腓尼基的船》。作品描写了古代地中海文明,再现了堤尔和西顿两个古老城市的风貌。之后又分别发表了中篇历史小说《土岗上的灯火》和《斯巴达克》,这两部作品都对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进行了记录和描绘,突现了作家历史小说创作的艺术观念。193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成吉思汗》,1942年出版了它的第二部《拔都》,之后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直到1955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走向最后那片海洋》才得以出版。瓦西里·扬的创作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一些作品在去世之后才得以发表。除了小说之外,作家还陆续创作了一些话剧、随笔、小品文,他的一些文学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

三、历史小说的创作主旨

瓦西里·扬的历史小说宣讲英雄故事,弘扬正义与善良,用翔实的历史事件纪录人类正义的进程,从而揭示人类发展行进的轨迹。

作家承认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特殊情感。“在20世纪初所看到的亚洲人民半封建的社会生活画面,直到很多年之后在我的脑海里都挥之不去,这些画面给予了我想象的空间,让我能够在《成吉思汗》这部小说中构建出花剌子模人民的生活场景。布哈拉酋长的外貌使我能够描绘出花剌子模国王的面庞。拜访希瓦汗国、登上麻风病人居住的岛屿、穿越卡拉库姆沙漠和波斯,这些鲜明的生活场景,带给我更丰富的感受,让我更想深入地了解东方人的精神。”[2]谈及历史小说的创作时,作家认为要为年轻人树立可效仿的英雄人物形象。

他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腓尼基的船》源于1908年乘船沿小亚细亚半岛旅途中,参观贝鲁特博物馆时受到的启发。在一个古代西顿人的泥板上记录着航海为生的腓尼基人如何勇敢地反击入侵者的故事。当时作家就产生了为年轻人创作一部记录这些航海者的作品的想法。这部作品于1930年发表。在创作期间作家一直在思考,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作者能够发挥多大的创作空间这一问题。最终认为,只要是建立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史实之上的创作,就可以赋予作者足够的文学创作空间。而且作家要肩负正确导向的使命,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要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面的形象、宣扬正义的理念。要用文学记录历史中那些顽强反抗入侵者的斗士、保卫自己家园的勇士的故事。在中篇小说《斯巴达克》中作家塑造了勇敢的色雷斯人,奴隶起义的伟大领导者,卓越的军事指挥者斯巴达克的英勇形象。

在一系列的历史小说创作过程中,瓦西里·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原则,作家要呈现历史的真实,突出社会现实主义。这种艺术思想在《土岗上的灯火》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早年对亚洲、卡拉库姆沙漠、波斯的考察的时候,瓦西里·扬就萌生了描写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老的斯泰基人、粟特人以及他们反抗马其顿国国王亚历山大入侵的故事的想法。在这部作品中对于亚历山大及其军事活动的描写,体现了瓦西里·扬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观。在对于亚历山大国王的形象塑造中,瓦西里·扬认为有必要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进行多重解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客观历史事件的影响及其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如果从被入侵者视角而言,那么这种战争以及对当地居民无情的镇压,何尝不是另一种历史的真实呢。瓦西里·扬认为作家的责任是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历史,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长篇小说《蒙古人入侵三部曲》是作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作家历史小说创作思想的成熟体现。第一部《成吉思汗》是根据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国的真实事件创作而成的。叙述了在蒙古大军入侵之时,花剌子模国苏丹摩柯末弃国逃跑,最后惨死荒岛的故事。描述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两座城市不战而降的屈辱,达官贵族出卖国家的可耻行径。同时,记录了蒙古大将哲别和速不台向西一路追击摩柯末,取道高加索山路,抵达南俄,在迦而迦河畔打败俄罗斯和钦察军队的过程。描述了成吉思汗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会面,之后蒙古军队返回草原,再征西夏,直至成吉思汗死于征途的历史故事。作者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各色人物在国家、民族命运的紧要关头的抉择。其中成吉思汗和其将领的足智多谋、意志坚定、勇猛野蛮,与花剌子模国苏丹和贵族的刚愎自用、目光短浅、胆小懦弱形成了鲜明对比。小说的叙述视角奇特,开篇以苦修者哈吉·拉希姆游历花剌子模国为引子,以他和周围人物命运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书中描述了苦修者和他的朋友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安危紧密相连,小说结尾苦修者的结局到底如何又给读者留下悬念与希望。在对蒙古军队入侵的历史事件描述中,作家重点关注的是,面对外族的入侵,花剌子模国在投降派之外,还有以王子札兰丁为首的一些英勇之士组成的抵抗力量。他们英勇善战,不畏生死,与那些软弱者、投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世纪30年代末的世界局势,法西斯统领世界的野心逐渐显露,世界战争的危险逐渐袭来,小说中被占领者顽强抵抗外族入侵的主题在读者中得到重视,小说得以发表也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符合。

瓦西里·扬认为历史小说的创作要以史实为基础,然后再进行艺术的书写。这一理念在《成吉思汗》中得以呈现。小说的真实性体现在描写的历史人物、事件都是以史料记载为依据的,文学性则体现在虚构的关键人物及其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使历史故事更生动,更令人信服,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作者虚构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描写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个人命运:苦修者哈吉·拉希姆的惊险游历、小跟班图干的曲折命运、农民库尔班-吉兹克被征兵的可笑经历、强盗“黑骑士”孔恰尔和心爱的姑娘的悲剧故事等。这些在历史中不知名的小人物看似与主要历史大事件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又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小说描述了成吉思汗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其浩大的政治、军事行为,同时也描绘了普通的民众,他们在遭受蒙古军队洗劫之后,冒着被抓、被杀头的风险,依旧耕耘着自己的土地、爱惜自己的土地。小说让读者感受强烈之处或许就是这些小人物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行,能够让历经劫难的、荒芜的土地再次开出生命之花。

该系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拔都》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蒙古大军横跨欧亚大陆进行第二次远征为背景,记录了蒙古军队攻占钦察草原,侵袭占领梁赞、莫斯科和弗拉基尔等地的过程。《走向最后那片海洋》是该系列的第三部,讲述蒙古鞑靼族继续西征,攻占波兰、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历经无数战斗的军事行为。这两部小说都是取材拔都汗西征的历史事件。作者利用丰富的想象,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勾画,展现一副浩大的历史画卷。

四、结束语

瓦西里·扬一生丰富的经历是其实现文学叙事的基础。可以说,不是所有的对过去的描述都能成为历史小说,也不是每一部历史小说都能成为历史巨著。瓦西里·扬对历史的书写是建立在社会责任、道德文化传统之上的文学描绘。

猜你喜欢
瓦西里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这是怎样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