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
公元725年,李白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写下《渡荆门送别》。此前,李白一直生活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此时,二十几岁的李白远渡荆门,第一次离开故乡,開始漫游全国。
李白为何要渡远呢?从地点看,诗人从蜀地出发,经过荆门,目的地是楚国(今湖北一带)。这样的渡远,行程已达数千里。从“万里送行舟”看,诗人此次远渡似有万里之遥,但“万里”的说法并非实写,只是形容此次漫游行程之远罢了,或者说,诗人此次漫游将会有万里之遥。那么,诗人为何要“不远万里”呢?盛唐土壤孕育的李白,满腹经纶,斗酒诗百篇,绝不甘于寂寞,他也渴望进入仕途,实现“四方之志”,因此,他才“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在渡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诗人总共描绘了四幅景象:第一幅是“山随平野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第二幅是“江入大荒流”,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流奔腾倾泻的气势;第三幅是“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第四幅是“云生结海楼”,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莫测。这四幅图中,“山”“平野”“江”“大荒”“月”“天镜”“云”“海楼”这些物象,都具有博大的特点。“随”“尽”“入”“流”“飞”“结”这些动词,有一种飞动的蓬勃的气势。从这些景象中,我们不难读出二十几岁的李白,此时正满身活力,满怀希望,欲大展宏图,实现人生抱负。
李白渡远荆门,漫游楚国,所见之景,大气磅礴。可这与题目中的“送别”似乎并无关系。那么,诗题何以写“渡荆门送别”?结尾何以说“万里送行舟”?其实,我们需要清楚,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蜀地去漫游,去寻求四方之志。对于他生活了二十几年的蜀地,他是万般不舍的。但李白就是李白,他表达不舍的方式也很独特,他说可爱的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出蜀漫游,以此表达对故乡的牵挂与思念。
人物速评
李白渡远荆门,漫游四方,寻宏图之志。山水有情,不远万里,随山川相送。年轻的李白,盛唐的山河,在这里相融,喷薄而出的,便是那仗剑的豪情和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