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宣化区分局
我国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一直是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点,这也对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目前环境监测方面科研水平较低,所使用的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技术含量低,而且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监测需求,故障率也较高,缺乏应急事故处理方案及备用的应急监测设备,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就导致监测手段和方法落后。
随着近几年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大部分监测机构都能通过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可和国家实验室的认可评审,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却没有进一步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没有将其全面的运行起来,日常工作中还停留在监测业务的层面上,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成了摆设,工作中还满足于文字和文件的归档,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也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文案工作,没有全员参与进来。
采样工作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结果,但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工作却长期被边缘化了,在设备和人员上明显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采样难度较大,这就使污染源监测质量的控制力度得以减弱,而且所采集的样品也不具有代表性,许多样品由于采样时间仅有几分钟,所以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只能代表某一瞬间的情况。
环境监测工作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重视,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处于大量的工作量下,而且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专业人员较少,环境监测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往往更注意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却较为忽视。
环境监测站,就是以环境监测而设立的机构,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在确保监测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确保监测质量,而这就需要环保部门加大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引导监测人员科学合理地看待和处理环境监测任务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并从环境监测环节制定监测方案、样品的采集以及到编写监测报告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相关规定,开展质量监测工作。必须着力改善当前只注重质量、轻视管理以及口头注重质量管理的现状,否则将失去质量监测的意义,从而对环境决策和执法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为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建立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并采取技术文件的方式,为每个监测部门和监测环节的实验环境与条件以及工作岗位及管理人员的职能进行规范,并确保建立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每个监测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文件开展工作,并对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确保其得到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主体是监测人员,也是质量管理的对象,但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环境,因而要想提高监测质量,就应从加强人员培训开始,着力打造一支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团队,从加强人员管理方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达到监测管理的目的。因而在培训过程中,作为环保部门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在人员培训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方面,不断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思政教育,着力提高其政治素养,使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以最大化确保监测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着力提高其专业水平,并建立具有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奖惩体系,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并坚持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以培养其对环境监测事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各地环保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监测站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仪器设备等要与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要求相适应,达到能够履行自身职责的条件和要求。摒弃过去东拼西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项目不集中重点不突出、只跑人际关系不注重“做项目”、指望以能力建设的名义搞几个零花钱的老思想,切实从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出发搞项目。
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进行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和维护,加强系统日常维护检查和校准核对,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结合实际情况拟适当安排资金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的校准装置,并在环境敏感地区补建几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切实做好防洪、防盗、防雷和防冻等安全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十分重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的结果要以各种报告来体现,各种结论、趋势、原因是大量数据科学分析评价的结果,它要求较高的技术素养和广泛的多学科知识。逐步提高各环境监测站的综合分析能力,抽调能力强、熟悉监测业务的人员从事综合分析工作,配备专门的综合分析人员,应重视他们提出的各项报告中的结论和改进意见。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强化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境监测是针对相关环境污染环节的监控、分析,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有效实施环境管理,提供正确决策性意见的基础依据,是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升社会生态效益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