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潇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销售分公司
山西销售作为中国石油在山西地区的主要用工企业,在用工形式、用工制度方面有着多样化的发展。
1.双轨制用工模式。山西销售作为区外销售企业,历史包袱较轻,在成立之初,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区域化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聘用制为主体,逐步建立起原有合同制、系统内借聘制和市场化聘用制相结合的用工体系。
2.多元化用工模式。2008 年国家《劳动合同法》颁布后,销售企业用工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山西销售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控制一规范”政策要求及《关于结构调整中人员分流安置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持续加大控员力度,从严核定加油站、油库及机关定编,严控系统内人员新增,连续五年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控员任务。
1.全员劳动效率亟待提升。在煤炭经济繁荣时期,山西省加油站多在国省道沿线,乡村站居多。
2.超时劳动存在用工风险。由于成品油销售的行业特点,加油站需24 小时为客户提供油品销售服务,致使工作时间较长。山西销售加油站现有倒班模式主要分为“两班两运转”和“三班两运转”。但因人员紧缺、倒班模式不合理等原因,仍存在超时劳动的用工风险,同时也制约着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1.员工易进难出,企业处于被动。在劳动合同制要求下,企业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实际上,要想解除员工劳动合同,企业仍需要承受较高的代价。
2.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存在法律风险。由于成品油销售企业市场化员工占比大且流动性强,员工时常进行跨区域调动,存在劳动合同转接不及时甚至丢失等情况。如在单方面辞退员工时,存在未能有效收集固定员工严重违纪违规的证据、未能按程序征求工会组织意见、未能严格履行通知公告送达程序等情况,易引发劳动纠纷,不利于企业的和谐稳定。
3.富余人员安置致使企业负担较重。山西销售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总体部署,近年来妥善开展岗位退出人员分流安置工作,主要采取实行内部退养、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规范内部转岗、外部转移分流等措施,其中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及外部转移分流均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依法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和内部退养人员生活费,使企业仍承担着较大的经济负担。
业务外包是为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将一些传统上由公司内部员工负责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形式。企业只需将精力放到核心工作层面,能够进一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很多明显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存在“真派遣假外包”的风险。
2.员工企业文化认同感低,人力资源开发受限。
3.业务外包管理方式粗放,缺乏信息化管控。
1.强化总量管控,优化组织形式。严格落实“进出两条线”政策,从严控制自有员工新增。根据库站业务运营实际和劳效水平,加大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应用力度,实行定员动态管理,着力优化岗位设置,努力降低员工劳动强度,进一步推行大班组运行和加油站统筹排班,优化人员配备,避免超时劳动。不断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劳动效率,提升创效能力。
2.积极盘活用工存量。建立人员统筹配置及横向调剂机制,加强地市分公司之间的横向调剂使用,逐步实现地市分公司与库站之间的跨区域流动。积极引导机关员工向一线库站有序流动,充实稳定一线队伍,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激发队伍活力。
1.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完善管理环节。严格把好员工“进、管、出”三道关口,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各个环节,强化员工试用期考核与劳动合同期满考核,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与标准。
2.强化日常考核,稳妥开展分流安置。坚持以市场化用工机制为导向,严格规章制度执行,严肃劳动纪律,设置员工退出红线。
1.灵活用工方式,注重成本效益。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用工方式,持续推进加油站委托管理、内部员工转制委托管理、加油站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减少直接用工,控制费用支出,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管理风险,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
2.规范外包管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一是进一步梳理明确核心业务,界定主营岗位,推进各项辅助业务外包的“真外包”。二是提升信息化管控手段,持续优化业务外包工作管理流程,加强与业务外包公司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及时把握外包服务动态,强化成本控制,不断提升企业用工管理水平。
成品油销售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作用。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快推进用工方式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主线任务。
因此成品油销售企业必须创建科学化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加快市场化用工方式转型,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