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
(中共颍上县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200)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学术界关于城镇化、产业结构、城乡居民之间关系的讨论较多,包括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目前关于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声音:城镇化可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城镇化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关系。[1]在专门讨论产业结构调整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问题中,也同样存在一些争论。但总体而言,能够得到学术界一直认可的观点是,城镇化程度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产业结构调整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依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了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镇化是指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向非农业转变,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结构、土地等要素会发生改变。城镇化是建立在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每年获得的实际收入存在的差异,通常以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和基尼系数为评价指标。收入差距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制度的公平性问题,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同时由于让渡给城市和农村同步转型的时间不充足,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除了共性的贫困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我国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纵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规律可知,城镇化的原始积累源于对弱势群体的剥削,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实际上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城乡二元的环境中,如何妥善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城镇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从时空视角来进行分析。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同步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居民的收入比也呈现出了上升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3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崭新阶段,城镇化率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市居民,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会比较明显。从空间维度上来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在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也会有所差异。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已有研究分析,“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越低,二者呈现负相关。”[2]
城镇化进程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城镇化进程对投资倾向产生影响;二是城镇化进程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协同发展有一定影响。首先,在原有的户籍制度影响下,更多的投资涌向了城市,而农村地区受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投资成本大,且收益回报低,因而很难吸引大量的投资企业或个人创业者。“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劣势。”[3]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有城市化发展路径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受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政策导向影响,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特色城镇等建设吸引了一些投资者,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必然要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在短期内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方面。再次,城镇化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对于缩小城乡居民差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之,城镇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目前来看,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需考虑到时间因素和地域因素等,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对居民收入有间接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可细分为优化和升级两个方面,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进而会引发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来看。
从短期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具有政策导向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初也必然会造成不同情形的失业问题。但是在再就业问题上,由于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力资本的专有性程度加深,劳动者的职业转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对农村失地农民来说,这一部分群体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结构调整初期,面临各种不适应和就业方面的困难,加剧了民工荒问题,进而也会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在短期会带来“就业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农业发展的格局,将工业、服务业等引入农村地区,加剧了城乡人力资本的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助于实现城乡居民的就业转换。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劳动者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当劳动者个体成长的内驱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于其经济收入的获得也会有重要帮助。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尽相同,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符合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可通过制度、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4]
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层面,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助力作用下,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传统的农村就业结构被迫发生转变。
1.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伴随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推动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升。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成本,拓展利润空间。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应的也会提高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城市居民在知识基础、技术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且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主要以非农业人口为主,那么也可能会加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2.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间接传导机制
不同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收入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传统农村地区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新形势下,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户拥有的土地相对分散,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为此,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迫切需要改变。城镇化进程中,第二产业逐渐向城郊或农村地区转移,工业的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改变农村地区的单一就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开发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样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或创业机会,就业结构更加多元化。
由于生产要素具有趋利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推进了就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进而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土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在工业或服务业生产中,农民能够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5]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农业带来的国民收入在下降,工业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在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方面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动力。当前产业结构对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就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农民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增加,第三产业的开发也为农民带来了一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总体而言,农民的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维度的差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纵观不同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均面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甚至部分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更为严峻。“城乡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实惠时,表现出城乡居民在机会和资源面前的分配不均,这种不均等分配也会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份认同感。”[6]我们能够得到的共识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对经济平衡发展、社会稳定等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因而尽可能地减小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推进社会公平是当务之急。
基于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特殊国情,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既要建立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也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结构,激发农村劳动者就业与发展的内源动力。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匹配,过快的城镇化反而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拉大。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避免个别地区发展过快或过慢的现象,首先,要注重资源投放的均衡性,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次,重点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对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再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大对新城镇的交通道路、水利、能源等的投资。
第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由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面临被拉大的风险,为此,需重点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或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民参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增加农民除土地以外的收入。具体来说,一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二要鼓励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发挥制度的调节作用,如增加农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针对农村贫困人群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等。逐渐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居民的合理流动,为农民工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制定针对农民群体的倾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政策补助等减少农民低收入群体在城镇的生活成本。
此外,还应注重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提升,可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等。总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此,我们可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