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会兰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议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可回避的是,在传统基层治理、人口流动多元、相对薄弱的集体经济存在一定治理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以期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创新。
传统基层治理的模式化思维是乡村治理的制度瓶颈。从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主要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生产活动的引导、农业税费的收取、计生工作的执行与监督。从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主体来看,主要在于公权力运行机构即乡镇政府一级。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村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村民在基层治理中更是作用不显。村民由于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始终角色定位于被执行者,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严重缺乏主体参与意识。
新时期的人力流动结构成为制约乡村治理的人才瓶颈。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当地农民,但部分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大量青壮年通过外出务工、参军、上学等多种方式涌入城市,谋求生活的改善,极大改变了农村人力结构,削弱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青壮年农民工为自身的发展及家庭生活的改善,远离乡村社会也无可厚非。但老弱病残成为留驻乡村社会的主要构成人员,使基层有效治理面临着乡村治理的人才瓶颈。
相对薄弱的乡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乡村治理的经济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集体经济在总的经济结构中相对薄弱,乡村社会的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单纯依赖上级财政拨款和村民资源捐赠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在二元体制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为基层社会治理造成隐患。
根据《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规定,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处理好自治、德治和法治三者的关系,必须明确认识到自治不是盲目的自治,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和德治的大背景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是纲,自治是目,三者之间有主次之分,切不可有所混淆,必须明确,“三治结合”的目标最终是要通过完善基层治理,造福于人民和百姓,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不难发现,“三治结合”在直接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国家治理水平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治结合”是党在新时期基层治理的题中要义。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富强的重要决策,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关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当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员流动,是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是“统筹兼顾”的内在表现。通过将乡村社会治理政策贯彻落到实处,使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需求得到满足。乡村自治就是要真真切切的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民主政治之中,要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翁。乡村法治则要借助法律的力量和权威,建立起农村社会治理的机制,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乡村德治则依托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强调道德在社会治理中不可否认的巨大作用。
进一步培育乡村精英和乡村自治组织的治理基础。必须按照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通过完善基层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政策,提升基层村民的教育水平,增强基层治理内生能力,以更为先进的方式去思考乡村发展,这对于村民能够有效进行乡村自治便尤为重要。而在这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中,乡村精英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可以在乡村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既是基层治理的时代必须,也是古代乡贤治理的历史继承。
进一步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乡村社会中,乡镇政府长期以来扮演着乡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角色,在没有深入了解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一味的进行思想灌输、舆论宣传,这显然是和新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不相适应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建设这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和保护,而且还能获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切实为乡村发展服务。村民是否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村民满意、村民监督、村民意见”作为文化建设的衡量标准,牢固树立村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我们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进一步重视现代文化产业在乡村治理导向作用。在当今时代,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标,带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乡村民俗经济迅速兴起,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民俗表演等经济形式蓬勃发展。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民俗的继承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唤醒当地人的文化认同,从而起到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此外,各式各样的乡村文化产业,对于改善乡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更加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在实践中向前推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基层治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深入人心,农业必将在未来产业布局中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因此,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