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当代大学生和平文化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2020-01-18 20:33育,勇,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平大学生文化

杨 育, 刘 勇, 罗 毅

(1.怀化学院; 2.怀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怀化市实验学校,湖南怀化418000)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愿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和平意识,构建合作共赢、和平共处的和平理念,促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和平行动之中至为关键。不少和平学研究者认为,和平的实现存在三种途径,即和平研究、和平教育和和平实践。在和平学这一三角理论中,和平教育是和平研究及和平实践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和源头性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当代大学生和平文化教育,对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和平文化意识,建立当代大学生的和平文化观念,并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和平行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和平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在和平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中,和平是关键词。什么是和平?《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可见,在中国早期的文化原典中,和平多从政治的角度予以界定,一般指政局安定、没有战乱的状态。当下不少和平学者认为,和平的对立面是暴力,和平就是暴力不在场。其理论渊源于国际“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所提出的系列和平理论。加尔通[1]系列和平理论的基石是对和平概念的界定。他认为,和平是所有形式暴力的缺失或减少,是非暴力和创造性的冲突转化,通过抑制暴力和冲突的发生最终实现和平。“和平能够并必须包括的不仅是战争的缺失,还包括积极的生活价值和社会结构的确立”[2]。

“和平文化”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1989年7月在科特迪瓦举行的和平国际会议上。大会认为“和平文化”是要发展一种以各种文化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通过给予普遍价值来发展和平文化的方式构建一种新的和平观,这种普遍的价值包括尊重生命、自由、正义、团结、宽容、人权和男女平等[3]。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人类心灵中的和平”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对和平文化这一概念作了系统阐述,“和平文化”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宽恕、正义、自由以及对于人权的尊重。在第53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和平文化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和平文化是世界各种族、各宗教、各文化、各民族、各国度、各地域、各群体以及各个人妥善友好地处理相互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准则和方式,以及由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和追求等强烈愿望凝结而成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显著特征、社会形态和物化于实物形态上体现对于和平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寄托等文化形态的总和。谭伟平[4]教授指出:“和平文化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社会群体及个人之间致力于化解冲突、融释暴力、消除战争,以期构建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物质实体等文化形态体系的总和。”可见,和平文化的内涵广泛,它涵盖了建立在和平基石上的伦理道德规范、审美价值、民风民俗、人际交往、行为习惯和生活理念等。简而言之,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精神和文化形态,即为和平文化[5]。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意识的和平文化,是人类向往和平的精神引导,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人类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方式。和平文化理念的形成不仅能够传承社会美德,陶冶个人情操,树立浩然正气,培养仁爱之心,还能够推动世界和谐安宁、自然环境和谐美好,推动社会、民族和谐发展,从而引导、激励人们为和平事业去努力奋斗。

二、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和平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平文化教育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和平意识,构建大学生的和平观念,促进大学生参与到和平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和平文化教育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冲突日益加剧,“中国威胁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民粹主义等困扰并影响着我国的和平主张。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对当前形势缺乏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出现了理想模糊、信仰迷失、目标缺失等现象,使得追求梦想的信心和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不足。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平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平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平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强化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

2.和平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平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遵守自由、正义、民主、平等、公正、宽容、团结、和谐、合作、文化多样性以及促进各肤色、各种族、各宗教、各文化、各国度、各阶层、各集团以及个人之间对话和相互谅解等准则[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含了和平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和平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冷静处置突发事态的能力,用理性来规避偏激、急躁、盲动等不利因素,做理性负责的爱国主义者,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和平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和平文化的本质内涵包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通过和平文化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平和的社会心态。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和平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培育宽容大度、真情挚爱、乐观向上的精神,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形成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正确面对困难挫折,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同时,通过和平文化教育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和谐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深刻认识到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积极有效预防校园学生欺凌和暴力现象,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有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安文明校园,为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和平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富有朝气,富有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和平实现的生力军,应当自觉成为和平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者。

1.积极学习和平文化理论,大胆吸收中外和平文化思想

和平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和谐思想、“和合”文化。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理论有《周易》的“太和”思想、儒家的“中和”思想、墨家的“战和”思想等。西方传统的和平文化理论包括古希腊、罗马文明中的和谐思想、中世纪时期的和平理念、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和平理念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和平理论体系的基础。当代中国和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和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无论是国际上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新干涉主义,还是国内暗流涌动的“台独”论、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理论、“三股势力”等,均对中国的和平局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大胆借鉴和吸收中西方优秀的和平文化理论精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要追求和平、创造和平、维护和平、利用和发展和平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和平理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树立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新理念,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2.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积极参加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唯物历史观,全面深刻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学习了解党史,重点是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传统。在实践中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牢固树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于日常修养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3.自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和平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这些和平文化理念和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和平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以古诗词诵读、国学讲坛、书画欣赏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积极传承发展包含了和平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践行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培养良好个人品德,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

4.树立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理念,引导当代大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积极开展和平行动

和平文化内容本质包含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发展问题,力求人与自然和谐,营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空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代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的重要意义,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积极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的习惯,倡导绿色消费。注重养成保护动植物的习惯,尊重和关心生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坚决与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等行为作斗争。积极参加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参与环保宣传,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志愿者,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和平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