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群 ,张福全
(合肥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 ;b.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指导中心,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当今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认为一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会对国民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有重大影响,所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学不能脱离中国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如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对中国人心理特质的研究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心理特质形成的影响,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契合本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换句话说,要探索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就必须从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出发,不能仅仅用西方的理论和观念来解释中国人。[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精髓, 其广博而深刻的思想贯穿着中国人心理特质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特质形成的影响,探索中国人心理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启示,使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更符合中国人的内在需求,更好地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
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这不仅可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可以证明其独特的适应能力。
1.1 重阴阳平衡的整体协调
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重视阴阳平衡的整体协调。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他们都把人的心灵、社会及万事万物看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是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思想。“形神合一”指的是人的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整体,形为神之质,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才能阴阳平衡人安泰,形神背离必然阴阳失衡百病生。“天人合一”强调个人身心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周易大传》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顺应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3]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而从生态学角度提供了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和模式。
1.2 重视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4]孔子不但把中庸称为德,甚至把它提高到至圣的地位,认为它是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中庸要求人们为人处世时的言行要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执两用中,做到适得其中,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中表现为“和”,强调“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1.3 重视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在西方,人们崇尚宗教的力量,有精神困扰时去教堂找上帝,依靠外在的超自然力量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我修行的力量,倡导通过自我修养的提升来达到自我完善和内心平衡。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5]要想实现天下太平的社会和谐景象, 最根本的是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做到通人情、明事理。因为, 人心都是有认识能力的,任何事物也都包含着道理,不穷尽理,就不能达到认识完全;要想达到认识完全,必须在事物中穷尽其理。也就是“物格”“知至”。这主要强调一个人先天是具有道德本性的,应该依靠观察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依靠“诚心”“正意”等手段来达到或者是恢复先天的道德本性。道家亦持相同观点,老子崇尚仁、信、善、无私的高贵品质, 更提倡一种与世无争的道德情感。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6],这就是说, 只有为人慷慨大度,诚实守信,胸怀宽广,才能实现伟大的事业。强调要注重修身养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独善其身,不顾一切地造福世界,坚定不移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表现出“君子自强不息”“颐养浩然之气”的宽厚仁慈和博大精深。佛家亦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它强调因果轮回,祸福相依,慈悲为怀、奉献人生等,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特质。本文在这里并不追求对中国人独特心理的全面梳理,而只是从心理咨询的视角,筛选出几个主要特征进行阐释,以便于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中国人的显著心理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尊心极强的“爱面子”
几千年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使中国人的心理特质打上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许多人在分析中国人心理特质时,把“爱面子”等同于“爱虚荣”,认为这属于中国人心理上的弱势。而笔者认为,从积极正向的角度看,“爱面子”更具有促进个体通过不断努力,获得进步的优势意义。
“人有脸,树有皮”这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骂人的时候常说:“真不要脸”。脸,就是中国人的“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社会心理,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7]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视他人的看法和感觉,渴望别人给面子,同时也要给他人面子,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现象,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最基本的心理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表达面子的词汇和俗语,比如“有面子、给面子、爱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鲁迅笔下,“爱面子”基本上是一个贬义词,好像一个人拼命维护自己的面子是愚蠢和丑陋的象征,是虚荣不实的表现,类似于“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其实,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爱面子”也有积极的人生意义。
面子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严,一方面代表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层次上,面子差不多与人的基本尊严是相同的,爱面子恰恰反映了中国人更高的人生价值追求,是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爱面子”作为中国人心理特质的突出特征,受到“阴阳平衡整体观”“中庸”以及“伦理道德”的多方面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爱面子”相对于物质追求来说,属于精神追求的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方可身心安宁。目前,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同等程度的精神愉悦。想要满足物质欲望的人们通常表现出消极情绪,如困惑、焦虑、失落等,即物质和精神处于阴阳不平衡的状态。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够脱离精神追求, 面子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息息相关,它是一个人羞耻心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呈现。爱面子,能给人正能量,弥补精神空虚引起的焦虑和迷茫,倡导人们除了追求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也要把个人成长、尊严和理想追求放到目标规划中来,因为保全面子是一个人人格和尊严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保全脸面是十分重要的,是争取他人对自我的认同和正面评价,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对天地人的整体认识,在自然界和社会群体面前,个人只是一个分子而已,总要依附于他人而存在。故有“人言可畏”“唾沫星子可以淹死人”的说法,总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希望拥有关系上的强烈自尊。“爱面子”一词中的面子,看似具有形象性,实质上的抽象内涵正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自尊”,“爱面子”正是维护“自尊”的表现。
从内在情感分析,爱面子是一种高度的道德情感。俗话所说的“颜面尽失”,对于一个人的内在道德情感冲击是无比巨大的。爱面子会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条约,努力做出许多利他的社会行为,所以爱面子,说明一个人的内心是向善的,道德操守是追求高尚的。
2.2 心理不外露的“内敛”
“含而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等都是中国人常讲的词语,也体现出对人的规范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敛就是不善于表达自我感情,喜怒哀乐都善于隐藏。[8]有人分析“内敛”的形成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封闭保守有关,其实,对其影响较大的当属中国传统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情内敛,受到阴阳平衡理论和中庸之道的影响。为了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就要对思想和行为进行控制,尤其是行为不能“过”,认为“过犹不及”。为了实现平衡就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之而无不及。这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如,当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见笑!见笑!”“不敢当!不敢当!”“过奖了!过奖了!”等等。如果接纳别人的赞扬和肯定,会被认为“自负傲慢”“翘尾巴”“骄傲自满”或“缺乏教养”。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强调“谦卑和尊重他人”,举止庄重,说话婉转含蓄,习惯谦让。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秉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在公开场合,中国人一般不爱发表意见,也不爱公开表态。一是怕“枪打出头鸟”,二是怕招惹别人的不满和嫉妒。不得不说话时,喜欢环顾左右而言它,用委婉的、似是而非的或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述,不敢直接触及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经常会被误解或有文化冲突,认为中国人爱说谎、不实在。岂不知,那不是说谎,而是谦虚内敛,是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特质。
2.3 自制力极强的“忍让”
中国人常说“忍辱负重”,确实“忍让”是中国人另一个突出的心理特质。“忍让”是一种主观意志行为,是人在意识中对某种冲动、欲望进行反复自我说服,自我克制,顽强努力的结果。它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方能做到,对人的意志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就是“忍让”的典型代表。中国人推崇“忍让”,在历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格言或谚语中出现的高频词中就有“忍让”,而且还有人专门将与忍让相关的格言明训汇编成册,元代吴亮的《忍经》和许名奎的《劝忍百书》就是代表。
“忍让”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产物,是实现阴阳平衡和中庸的手段。“吃亏是福”“忍一时风平浪静”“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词汇,反映了有目的控制言行,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呈现,也是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劳勇敢、不怕牺牲、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的体现。“忍让”也是一种性格和关怀,能“忍让”的人善于理解和包容,善于妥协和让步,这不仅有助于保持他们内心的平静,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能“忍让”是有度量的人, 忍让不是软弱而是度量, 他的人格魅力可以感化他人。
“忍让”的性格特征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行中,扩散到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中,作为人们生活中奉行的准则,已然转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人与人相处过程中难免有纷争不平,“忍让”心理会让人用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心灵去原谅别人、接纳别人,继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谐。
2.4 上善若水的“顺从”
“温顺”“顺其自然”等都是社会很流行的词语,也是被人们所认可的性格或者行为,也是中国人性格中“顺从”特点的体现。细致分析就会发现,“顺从”是与“忍让”直接联系的心理特质,没有“忍让”的意志品格,就不会有“顺从”的外在表现。“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9]孟子提到水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向下。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正是因为甘居卑下的地位,包容百川,才可以汇集万千河流。这表明了水的两种属性,一个是从属,另一个是宽容。知和处下,以柔克刚。[10]水具有善良的品质, 位居低处、包容大度,才成就了自身的波澜壮阔。水的这些特性, 进而引申为人应当具有顺从和宽容的美德。
中国人把水看成是“阴”的典型代表,“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的状态是顺势而流,随境而变,与人性的“顺从”极其相似。这种“顺从”并不仅仅表现为软弱,而是为了不争,这是对于“道”的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顺从”像太极拳一样,柔软舒缓的动作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能荡击一切污泥浊水、摧枯拉朽。这种“顺从”是“顺其自然”,也是一种修养,其看似软弱,但并不缺乏力量,是对能量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所以,任何性格特点都有其形成的文化基础,理解了中国的阴阳平衡整体观,就会理解中国人的“顺从”,也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华文化是五千多年来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因为中国人的性格是和“阴阳平衡”、“顺其自然”、“上善若水”这样的“道”紧密联系着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如今的中国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方法几乎都来源于西方,西方心理学是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也是以解决西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虽然人类的心理有共同的特征,但同样也存在着重大的人格差异,这既有遗传的生理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对解决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可能得心应手,但是,以此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难免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显得捉襟见肘。
3.1 中国人“爱面子”心理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西方人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的自我,说话做事崇尚“我行我素”“直来直去”,不是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心理咨询中,愿意吐露心声,暴露情感,能较快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直面心理困扰。但是,面对中国人普遍“爱面子”的心理特点,“直来直去”就有可能伤及来访者的“面子”,就有可能使咨询关系破裂,致使咨询中断。在心理咨询中如果理解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特质,就会顾及中国人在咨询中因为“病耻感”,罔顾左右而言它的行为特征。这就需要首先着重建立稳定信赖的咨询关系,才能着手解决问题。在中国家庭中,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父母通常不愿承认事实,甚至认为“家丑不外扬”。即使来到咨询室,也常常把自认为羞于启齿的关键问题保留着,拖了很久才讲,或者永远也不会讲,这都是“爱面子”的表现。理解了中国人的“爱面子”,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就要注意言语的分寸,策略的适宜,方法的得当,深刻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本源及心理特质,切不可过度重视方法而忽视人格特征,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咨询效果。
3.2 中国人“内敛”心理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西方人性格热情、开放,习惯用坦率、明确、直接、具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相反,大多具有“内敛”特征的中国人,在谈及自己的心理问题时,习惯用委婉、含蓄、简接、模糊的语言表达[11]。了解这一差异,在咨询中,咨询师要有良好的耐心,不要期待来访者迅速将自己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内敛”的性格使其常常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不会做酣畅淋漓的表达。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表达对来访者的足够耐心与尊重,辅以专业的技能方法,赢得来访者的充分信任,这对于咨询的进程和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
3.3 中国人“忍让”心理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西方人强调人性的自由、个性的解放,黑格尔就说过“生命在于表现”[12]。所以,他们很少压抑自我的需求和愿望,有问题积极求助。而中国人的“忍让”性格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就是不轻易向咨询师求助,主动求助者都是“忍”了再“忍”,直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才来咨询求助。所以他们摆脱痛苦的愿望大都是比较强烈的,如果在咨询中运用的方法得当,咨询的效果也会更加良好。
3.4 中国人“顺从”心理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西方人崇尚个人的权力和独立性,关注个人尊严和目标,关心个人成就和实现,反对顺从他人意志。而中国人的“顺从”特性,决定了咨询师的权威地位。咨询中,主动求助者一般都会按照咨询师的指导来行事,因为,通常“顺从”者习惯服从于领导或者权威,所以对咨询师提出的建议大多都会照做。此外还要了解,中国的孩子多数都是顺从型的,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大都要求孩子或学生“听话”有关。如果有的孩子逆反,与家长和老师冲突严重,往往都是受到了强烈的压制,应该从影响孩子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原因。
所以,理解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会使我们的心理咨询更好的适应中国人心理特质的独特性,进一步增强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它的影响力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爱面子”“内敛”“忍让”“顺从”心理特质的形成是这种文化土壤里结出的果实。这些心理特质本身的形成以及对中国人行为习惯的影响并无过错,它是传统文化在中国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但是,过于内敛爱面子和忍让顺从的心理会使得中国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有碍于心理咨询的行为。比如:“爱面子”引起的“病耻感”使得主动求助性不强和过度担心,“内敛”使其不愿意透露实情,“顺从”会有更多的权威崇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中国人的心理咨询中重点考虑的影响因素。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人心理特质的影响,才能更好把握中国人心理咨询的方向,以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辨证施策,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是照搬西方的方法而缺乏对中国人心理特质理性的了解,就会导致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