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月
(江山市峡口水库管理局,浙江 江山 324116)
标准化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涵盖管理责任、安全评估、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监督检查、除患治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考核验收等各环节,具体包括:工程管理范围,管理的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岗位责任和人员职责,防汛和安全运行管理目标、运行管理经费,管理设施设备配置和运行要求,日常监测检查、维修养护机制,运行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生态环境绿化美化要求,管理信息等内容。
(1)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开展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实现灌区管理工作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
(2)强化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涵盖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设备设施安全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全面促进整个灌区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3)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的安全行为,促进现场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促进灌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
近年来,浙江省一直大力提倡和推进灌区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目的是推进灌区在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推动灌区技术水平的创新;但在标准化创建后,个别灌区仍然存在后续长效机制跟不上,没有真正达到让“依标管理”落地生根。主要有以下问题:
(1)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没起作用。投入人力、物力但不能带来效益,很多灌区推行标准化创建并不是出于自身需要,只是根据上级要求而执行创建;刚开始推行的时候,热情很高,建立之后却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2)标准化创建后成了额外负担。许多工作人员认为日常工作执行标准比未创建前多了很多,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即体系是一张皮,实际管理是另外一张皮。
(3)实际中缺乏相应的职权分配。即使成立标准化职能机构,往往不能采取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原因是一些灌区在明确标准化管理人员或部门后,通常考虑到人力成本,采取兼职,致使创建效果不理想。
(4)整体管理力量跟不上。灌区管理条块分割,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缺乏活力,待遇相对较低,很难吸引人才;而且培训学习不足,科技水平低,信息传递和反馈不灵,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调度和监管。
(5)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盲目追求大而全,忽略灌区的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方式,不能直观地显示出标准化带来的效益。
(6)工程综合效能发挥难。以往水利工程只注重灌溉、供水、排涝等基本功能,现在标准化管理中提出灌区要有“景观化”,强调要注重综合功能发挥和环境协调,能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峡口片灌区配套工程于1970年初动工兴建,1973年5月建成通水。东干渠设计引水流量8.2 m3/s,全长48.1 km,西干渠设计引水流量12.9 m3/s,全长58.5 km。灌区内主要配套建筑物有隧洞、暗涵、灌溉闸、排洪闸、节制闸、渡槽、倒虹吸、机耕人行桥等大小建筑物800余座。灌区东、西干渠及其建筑物工程等级为4级,支渠及其建筑物和临时工程等级为5级。灌区土地总面积4.00 万hm2(6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03 万hm2(30.5万亩),范围涉及江山市7个镇和2个街道,136个行政村,是浙江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灌区标准化于2017年2月开始创建,投入资金300万元,于2017年11月完成验收。
(1)项目建设。近2 a,在灌区建设上做到3个提升。一是致力于灌区的水利设施硬件提升。相继实施了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调增项目和渠道防护工程,改建4.7 km干渠,改造渠系设施55处。二是致力于灌区的景观提升。重点在5A江郎景区和居民集聚区硬化道路5.0 km,增设大理石栏杆1.0 km,安装渠道安全护栏11.0 km,完成景观花木3.0 km。三是致力于灌区信息化提升。在渠首及沿线重要渠段装设摄像视频9个,国控项目视频11点,纳入到峡口水库“智慧水库”管理系统,促进信息化的提升。并把灌区水情监测站42处、计算机监控系统30处,视频监控点101处等纳入到碗窑灌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十三五中实施,投资800余万元。
(2)信息化平台管理。“互联网+”时代,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经过2 a来的运行磨合,灌区27名管理人员各类岗位职责明晰,并已熟练信息化平台管理的操作,采取周统计月通报的方式,基本做到“管理事项任务化,事项操作流程化,流程处置闭环化,管理记录电子化,工作过程痕迹化”的要求。
(3)健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分析灌区安全生产危险源与风险点特点,及灌区应急预案的体系结构,应急组织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近2 a相继开展演练汛期山体滑坡、渡槽倒灌、种植大户用水及生态用水等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习。通过演习落实和明确单位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主体责任;健全完成21项管理制度,提高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截至2019年6月15日,灌区未发生一起人身和设备不安全问题。
(4)三级渠长负责制。结合“五水共治”的河长制工作模式,在灌区推行“三级”渠长制负责制。以单位主要领导为“总渠长”,科室负责人为“分渠长”,管理人员为“段渠长”,签订各渠长负责制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目标明确、落实责任、长效管理、严格考核”要求,细化落实环境保护,生态管理,岸线管护等各项工作。在确保渠道安全运行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灌区主干渠水清、渠畅、岸绿。
(5)开展星级评比活动。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并结合灌区实际,在9个渠道管理站开展星级评比。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采取一季一评比,年终一总结。自灌区标准化创建后,共开展了2 a评比活动,营造赶、学、比、超氛围,促进标准化各项管理工作指标的落实。
(6)建言献策活动。为克服标准化的“水土不服”,增强标准化管理的切合度,灌区每年都开展“金点子谋划”、创新献策活动,共向灌区管理人员及周边村镇等征求意见建议57条,内容覆盖制度管理、闸门水利设施养护、渠道边坡伸缩缝技改及抗旱灌溉模式等。其中,在2018年因用水紧张的情况下,提出的“赶水”工作模式,使灌溉用水在最短时间到达受旱农田和提高用水效率。
(7)推行“连心卡”服务。做到与灌区群众沟通“零距离”。把“连心卡”发放到灌区乡镇村民及有规模的种植大户,使灌区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全面、细致掌握灌区情况,为制订灌区灌溉方案提供依据,自实施“连心卡”服务以来,拉近与灌区群众的距离,在项目建设政策处理和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灌区标准化创建不是一次简单的外科手术,而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因此,为确保灌区标准化管理长效,结合灌区工作实际,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标准化创建投入运行后,要着重防止管理状态回到原来的模式(管理人员回到以前熟悉的工作状态),使整个管理效能表现出创建不彻底,制度执行不到位。因此要注意方法论问题:即标准化的系统性。标准化管理是经过实践检验后行之有效的系统构架,是管理行为结果或者风险的认真检视、反馈和调整,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执行顺畅的工作体系机制。
标准化创建投入后,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适合度,立足于当前实际,研究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峡口片灌区自标化创建后,结合“五水共治”河长制管理方式,在灌区实行三级渠长制,有效促进标化管理的“落地生根”。
长效机制是对于保持工作的持续性,克服工作盲目性大有好处,遇到长效机制长效不长的问题,原因有制度保障的问题,也有制度缺乏科学性、有效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上升到文化层次。文化影响是长远,要使长效机制真正长效,必须把握标准化管理与单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之融入到企业文化精神,适时开展各项活动。
在管理中创造新的活动载体,使活动载体成为标准化管理的“抓手”,成为建立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的助推器。实践证明,峡口片灌区开展“连心卡”等活动,是把握时代脉络,与现代管理发展趋势相适应。因此,保持动态,不断创新,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从而形成长效机制作用成效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