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鹤 张宏健 薛曙 曹露露 黄志度(中石化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弋阳盆地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经116°45′~118°10′,北纬28°00′~28°40′,东西长约130km,南北宽16~24km不等,面积约3600km2,为一近东西走向,呈长条形展布的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盆地横跨鹰潭、弋阳、上饶等区市。弋阳盆地的油气显示丰富,有10余口井见裂隙或晶洞原油、油浸砂岩、油斑砂岩、裂隙充填软沥青等级别含油显示[1]。
弋阳盆地是在古生代海相盆地、中生代准前陆盆地基础上叠加的白垩纪盆地。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造成地层的剥蚀,尤其是古生界海相地层残留不多。白垩系地层基本齐全。受江绍断裂带早燕山期碰撞挤压及晚燕山期伸展断裂活动的影响,弋阳盆地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准前陆盆地、燕山晚期断坳盆地和喜山期抬升剥蚀-局部充填等3个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盆地在“红层”盆地之前,都经历了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火山一沉积断陷盆地。
弋阳盆地的基底构成极为复杂。它由一套复杂的、不均一的前白垩系地层组成,纵向上可分为晋宁—加里东褶皱基底,印支褶皱基底,燕山断块构造基底[2]。本次研究的弋阳盆地基底主要指白垩系盆地的基底。根据重、磁、电测量结果,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及盆地基底的物性差异,可沿余江—广丰断裂,将盆地基底划分为南北两个基底结构区,北区可进一步划为三个基底结构亚区。
南部基底结构区(余江—广丰断裂以南区域)南部盆边出露的最老地层为晚元古界中浅变质岩(Pt3),属晋宁—加里东地槽沉积,是华夏板块的基底。“MT”测得其视电阻率一般在1 千Ω·m 以上。航磁测得该地层具较强磁性,视磁化强度JS=50~100*10-3A/M 之间。重力资料反演该基底密度约为2.7g/cm3。南区鹰潭以东还残存下古生界的浅变质岩(∈)。汪二以东局部范围保留了上古生界(C-P)及中生代(J3-J1)的地层。它们共同构成了南区白垩纪盆地的基底。
北部基底结构区(余江—广丰断裂以北区域)航磁资料显示该区视磁化强度普遍弱于南区,Js<50x10-3A/M。重力反演基底密度也较南区小。“MT”测得其视电阻率在800Ω·m 左右,对应的盆边地表露头为中元古界浅变质岩(Pt2),属扬子板块的变质基底。虽在此后沉积了上元古界(Pt3)和下古生界(∈-O),但在奥陶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该区褶皱变形,抬升为陆,遭受剥蚀,北部剥蚀量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根据地层残留量的差异,北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中部、东北三个基底结构亚区。
西北亚区(平定—中坂断裂西北侧)所遭受的剥蚀量最大,使得该亚区的上元古界(Pt3)和下古生界(∈-O)地层殆尽。
东北亚区(横峰—圭峰断裂以东)剥蚀程度较轻,局部残余下古生界(∈-O)地层。上元古界的震旦系地层(Pt3)仍有大面积余留下来。
中部亚区,处于东西亚区间的过渡带。遭受剥蚀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仅局部残余震旦系—寒武系(∈-Z)地层。
加里东运动后,整个北区又普遍下沉,广泛沉积了上古生界(C-P)。燕山早期又大范围的沉积了一套中生代的煤系地层(T3-Jl),构成了北区白垩系盆地基底。
据电性资料揭示,北区具双层基底结构,而南区为单层结构。另外,盆地内还存在小范围的高阻火成岩基底。
弋阳盆地白垩系(K)基底构造图反映,盆地西部基底受多条断裂切割,呈不同形态的块带分布,基底起伏较大。在坳陷中心存在两凹夹一凸结构,分别对应着贵溪凹陷、鹰潭凹陷和石鼓渡低凸起。凹陷中心基底埋深达5km以上,凸起处为2.5~3.5km。由于贵溪附近基底断块上拱,使得贵溪凹陷南部与主体相对分隔,形成较独立的桂林次凹。湾里区域受邻区抬升作用影响也相对隆起。锦江斜坡带基底埋深一般小于2km,并向西北抬起,出露地表。
综合地震、高精度重、磁、电资料及其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弋阳盆地断裂发育。由于盆地处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拼接带上,并经受自晋宁期以来的多期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规模不一、性质迥异的断裂。发育规模较大的I、Ⅱ级断裂有十余条。前人研究认为,断裂走向包括三组,分别有北东东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其中,其中五条I级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Ⅱ级断裂对盆地具改造作用[3]。
江苏探区发育,平定—中坂断裂、鹰潭—贵溪断裂及龙虎山逆冲三条I 级断裂,对鹰潭—贵溪坳陷的形成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1.3.1 平定—中坂断裂
平定—中坂断层位于弋阳盆地的西北部,是形成于晋宁期的深大断裂,该断层形成之后经历过多次活动。早白垩世时弋阳盆地所在的中国东南部受多个板块的共同作用,在陆壳浅部发生拉张作用,在拉张作用下该断层再次复活,控制着鹰潭—贵溪坳陷的形成和发育,是弋阳盆地西部的主控断层。
该断层走向为NEE,延伸长度约50km,倾向为SSE,西段断层上陡下缓呈铲式,整体倾角较缓,东段断层较陡,呈板状。
1.3.2 鹰潭—贵溪断裂
鹰潭—贵溪断层位于弋阳盆地的南部,形成于晋宁期,之后经历了多次活动。早白垩世在拉张应力下,重新活动成正断层,对白垩系的沉积起一定的控制作用。该断层走向多变,西段走向NE 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为NEE 向,整体上为向北突出的弧形,往西SW 方向和NEE 方向延伸出工区。该断层倾向为NW 向,倾角中等,断面较为平直,呈板状,沿走向变化不大。
1.3.3 龙虎山断裂
龙虎山断层位于桂林次凹的北部,是桂林次凹与贵溪南次凸的分界断层。该断层在走向上呈现位向NW方向突出的弧形断层,其走向从西往东逐渐由NE 向过渡位近东西向,倾向位NW 方向。断面上陡下缓呈铲式,沿走向变化不大。该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这一时期在拉张应力下表现位正断层,对白垩系的沉积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晚白垩世末期,在挤压应力下该断层反转成为逆断层,对上白垩统地层的剥蚀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按照地层发育的厚度变化、现今构造高低变化、重力资料及地震资料,将弋阳盆地共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带,分别为鹰潭—贵溪坳陷、汪二—横幅隆起及铅山—上饶坳陷。其中,鹰潭—贵溪坳陷又可以划分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贵溪凹陷、石鼓渡低凸起、鹰潭凹陷及锦江斜坡,贵溪凹陷进一步细分为志光—湾里次凹、贵溪南次凸及桂林次凹三个三级构造单元。
(1)弋阳盆地基底主要指白垩系盆地的基底。可沿余江—广丰断裂,将盆地基底划分为南北两个基底结构区,北区可进一步划为三个基底结构亚区。盆地西部基底受多条断裂切割,呈不同形态的块带分布,基底起伏较大。在坳陷中心存在两凹夹一凸结构,分别对应着贵溪凹陷、鹰潭凹陷和石鼓渡低凸起。
(2)弋阳盆地断裂走向包括三组,分别有北东东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其中五条I级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Ⅱ级断裂对盆地具改造作用。
(3)弋阳盆地共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带,分别为鹰潭—贵溪坳陷、汪二—横幅隆起及铅山—上饶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