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赟,叶素珍,王 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武汉 430205)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化,社会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2019年8 月 30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9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手机网民达8.47亿,微博使用人数达到 3.6 亿,主要群体集中在高校大学生。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党在青年学生中的战斗堡垒,是联系学生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和有力保障[1]。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异常紧迫的任务。
1.网络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获取速度慢且十分有限的弊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平台。一些互联网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互动,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信息,而且传递信息的方法已不再拘泥于文字叙述,还可以使用图片、音像等等,这些新的传播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流及时的显著优势,可以极大突破传统党建工作的时空限制,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因此,网络平台的发展,较好地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时效性,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员教育阵地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2 .网络为党建工作开辟了新阵地
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形式多样的显著优势,是党建工作的新阵地。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动态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出来,因此,网络党建工作的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同时也决定了党建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占领互联网党建新阵地,利用良好的网络技术优势,积极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接收、传播和反馈系统,及时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打造高校师生党员教育教学的线上阵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讨论分享中了解时事、学习理论和接受教育。
3.网络有利于实现双向平等的交流
传统党建主要采取说教、灌输等形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当代90后、0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他们熟悉和适应互联网的沟通方式,更倾向于双向、平等的交流。通过网络开展党建工作,有利于发挥其与生俱来的平等双向、交互性强的优势和特点,在既保持党务工作者与学生之间适度距离感的同时,又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这种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党员对于正面权威教育者的抵触和防范心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并在实际行动中积极践行,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和榜样示范作用。
1.对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挑战
由于受时空、人员等限制,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课堂教学、个别谈话、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形式进行,其覆盖面有限,无法广为传播。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个性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不再是以面对面语言交流为主,而是以 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交互式网络交流为主,出现了“背靠背坐着用网络交流”、“一天不刷微博很难受”、“不玩微信 out 了”的现象,新环境、新形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进行融合创新,这些都对传统相对封闭和单向的党建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2.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自身角色转换的挑战
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主要由学生辅导员兼职承担或者由高年级学生党员承担,他们大多只是熟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加之承担了较为繁杂的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难以抽身顾及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如何运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方面思之甚少。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发展的成员,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色彩比较浓厚。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比较强,能随时随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容易表达和流露内心真实想法,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及时转换角色,要以平等意识为前提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利用网络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诉求,广泛听取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充分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并积极回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党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3]。
3.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党组织的管理机制和舆论引导形式相对比较成熟完善。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党建,无论是党建模式、党建载体还是党建方法,都存在工作经验不足、教育重点不鲜明、软硬件建设明显滞后。网络社会思潮具有复杂性和传播迅速的特征,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内容,特别是不良信息容易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欺骗或诱惑,部分学生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对道德准则把握不当,自身辨别能力比较差,心智不成熟,容易出现严重的偏差现象,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者将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21世纪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树立战略眼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顺应时代要求,稳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始终占据网络时代的制高点,切实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1.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视域
理念创新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先导。近几年,信息网络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影响日趋增大,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工具,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4]。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学生党支部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为适应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需要,高校应将网络作为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领域,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对网络虚拟社会产生实际影响,从而对整体社会思想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提升党建工作实际效果。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分析把握网络时代创新党建工作理念的现实要求,积极构建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党建理念,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纳入网络化发展的轨道,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遵循高等教育、大学生成长以及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教育学生的理念,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服务服从于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2. 打造党建工作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阵地
平台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社会正迈入“自媒体”“全媒体”时代,高校在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时,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融入高校党建发展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人人网、博客、微信、QQ等社交平台,并积极进行数据资源整合,构建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党员思想动态的精准分析和有效把握。另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需要,培养和打造一支善用大数据分析、挖掘、筛选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利用和开发各类党建工作平台,对海量数据与信息进行监测,确保党支部活动等数据和信息安全,构建学生党建活动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形成平台互动共赢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宣传力、教育力和服务效能。
3.完善网络党建内容,不断丰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
网络内容建设是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党建工作开辟崭新的工作空间,也架设了党建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理解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把握网络时代对党建工作内容体系的要求,尽力将与大学生党员相关问题纳入学生党建的工作视域之中,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惠及面,力求实现党建内容上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在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进行诋毁和攻击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沉着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积极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重点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对网络各种信息的是非曲直进行有效判断,避免因年轻冲动或被他人煽动做出不当甚至违法行为[5]。同时,高校党建工作网络平台,除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或理论成果的功能外,还可以结合自身党建特色,相应增加校园视点、网上红色旅游等能够贴近师生实际的栏目,通过开展网络党建课堂、网络微学习等丰富多采的党建实践活动以及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创新网络党建形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吸引力
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网民,其中有知识、有思想、对社会变化敏感度高的青年学生占据了主流。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具有交互功能强大的特点,它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图像,能使受教育者在十分轻松的心情下,自由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不自觉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我教育。因此,党建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依托互联网上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情况,及时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大引导力度。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开展一些学术性、研究性的集体活动,让支部活动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接地气”,从而增强学生党支部活动吸引力,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具有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5.提升网络党建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素质
要在党建工作中掌握使用互联网技术,就必须要求党建工作者责任感强、作风良好、有较强的网络信息意识并且有能力完成日常的党建基础工作,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在面对互联网时代新要求时,学校应及时组织党建工作者定期参加网络技术培训,保证每一位党支部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掌握互联网技术给日后工作带来的便利性,能够运用互联网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网络骨干,特别是要在学生党员中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帮助其提高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树立敏锐的信息意识和政治敏感度,主动融入各类新媒体平台,积极引导舆论走向[6]。只有这样,学生党建工作者才能紧跟时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密切关注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6. 优化网络治理体制,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治理效能
体制机制是有效开展网络党建的重要保障。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网站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监控力度,提高对各种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的渗透和消极腐朽思想在网上的传播,及时有效清除网上思想垃圾。其次,应强化教育引导机制建设。通过常态化的教育引导,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从而达到在网络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最后,要加强舆论引导机制建设。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校园网络对党建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使党的思想理论和最新成果占领校园这一舆论阵地,使学校中充满与党建工作相关的“正能量”“好声音”。要积极组织相关领导和学生、网民等对党建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络平台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师生和网民观点加以引导,从而使校园网络成为党建工作的有效舆论宣传平台。
总之,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高校应积极适应互联网对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加深对网络创新功能的认识,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对学生思想引领作用,在党建工作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