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笔谈

2020-01-18 06:45:36韩同友邵广侠张红安傅红冬赵国付
关键词:爱国卫生卫生防疫疾病防治

韩同友, 邵广侠, 张红安, 傅红冬, 赵国付, 王 涛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韩同友:试论周恩来对我国疾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国内发生鼠疫、血吸虫病、疟疾、副霍乱等严重流行疾病与突发性疫情,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周密部署、协调各方、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亲自挂帅

周恩来在新中国历次流行疾病或突发疫情中,总是精心组织,靠前指挥,躬行实践。1949年10月,张家口以北地区发生肺鼠疫,死60余人。已蔓延至张家口,死4人。威胁天津。[1]465面对严峻形势,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迅速召开各部委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由董必武、聂荣臻等7人组成的中央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疫情防控工作。鉴于当时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周恩来报毛泽东同意后,决定请求苏联派遣专家前来帮助[1]465。 经多方协作,11月中旬察北肺鼠疫成功得以防治。为应对美国发动的细菌战,开展人民防疫运动,政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中央防疫委员会。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会议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主任周恩来。[2]2251952年12月31日,中央决定把防疫卫生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周恩来仍兼中共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2]452他经常召开专门会议,并通过讲话、批示、信件、批语对疾病防控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二、明确思路,确定原则

周恩来善于根据流行疾病和突发疫情的特点,对症下药,确定富有针对性的思路原则,便于各相关部门在疾病防治工作中有章可循。1952年4月15日,周恩来在向中央提出的《关于两个月来反细菌战工作的总结报告》中,阐释了防疫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划分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分清缓急,明确防疫对象;在发动群众性防疫运动的基础之上,结合专家指导意见,进行防疫工作等。[3]19同年12月11日,周恩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上指出: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结合,才能将成绩巩固起来并向前发展。如果不与群众运动结合,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三大原则,就不可能很好地贯彻。建议卫生工作的方针增加一条,即“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会议接受了这个建议。[4]272实践证明,这些思路和原则在后来的疾病防治工作中是卓有成效的。

三、周密部署,科学防控

周恩来不仅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者、决策者,还是具体任务的组织者、管理者。1952年1月,美军在朝鲜战场发动大规模细菌战,还在东北投掷了大量带有细菌的蝇、蚊、蜘蛛、蚂蚁、臭虫、跳蚤、蜈蚣、蝗虫等昆虫30多种,并有老鼠、青蛙、猪肉、烂鱼、树叶、棉花等媒介物和细菌弹。在沈阳、辽宁、鞍山等污染区内,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生过和很少见的疾病,如炭疽性脑膜炎及急性传染性脑炎等。[5]3月19日,周恩来以中央防疫委员会主任名义,发出《关于反细菌战的指示》。《指示》指出:现在规定朝鲜为疫区,东北为紧急防疫区,其他为防疫监视区、防疫准备区等。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开展卫生侦察,预防注射,收容病人;实行交通管理和防疫检查;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即进行封锁隔离;向群众进行防疫宣传,既提高警惕,又避免恐慌。[4]227经周密部署和科学防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防治结合,服务生产

周恩来历来把疾病防治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他指出,为了根本消灭病害,取得最后胜利,“必须实行积极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措施”[6],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还要考虑到疫情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生产的客观影响。他强调,防疫工作要与生产相结合,“不照顾生产,不照顾物资交流,从单纯防疫观点出发,是不对的”[3]20。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周恩来注意全面系统地看待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1958年11月12日,他约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副部长徐运北谈话,询问防病治病情况,指出“应注意当前疫情。还应考虑集体化引起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水利工地、钢铁工地、农业生产场地都是人员集中的地方,要组织工作组摸一摸情况,注意这些方面的卫生工作”[7]189。他反复强调:“开展卫生运动一定要和生产紧密结合,为生产服务,不要搞形式主义。”[2]452-453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我国的防疫工作与生产建设得到了统筹推进。

五、人民健康,永挂心中

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健康卫生,在接见外宾时也惦记着如何解决一些流行性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1955年11月4日,在接见日本医学代表团时,周恩来说中国的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并询问日本防治经验,希望能够得到日本医学界人士的帮助和指导。[7]514周恩来还注重依靠人民群众,科学规划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65年2月21日,在卫生部门负责人会上,周恩来指示:“消灭疾病要搞十五年规划。”“卫生运动,……要抓重点。”“农村要把水、粪、除四害、预防主要疾病工作搞好。”[7]710对于一些高发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周恩来也极为关注。1973年12月29日,他向来京参加中央读书班学习的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询问河南红旗渠水源情况,以及林县食道癌发病原因,“要求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8]639。 1975年2月,一次手术后,周恩来还惦记着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指示“马上派人去当地研究和治疗”[8]695。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挂在心上。

邵广侠:1956年前后周恩来的疾病防治思想

1956年前后,周恩来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强化组织管理,做好疾病防治的领导工作;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疾病防治的具体实情;倡导中西医结合,提供疾病防治的技术支持;注意问题导向,改进疾病防治的运行机制。

一、强化组织管理,做好疾病防治的领导工作

1956年前后,面对我国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周恩来提出必须强化组织管理,注重统筹兼顾。针对当时传染病流行的现状,1955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并引导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传染科,防治传染病。为了尽早送走血吸虫这个“瘟神”,周恩来指出,必须在全国积极推广医治血吸虫的科学方法,有计划分期分区地消灭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他在1956年9月《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强调:“全国城乡的基层医疗组织,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已经起了重大的作用,今后卫生部门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领导。”[1]3791957年9月,周恩来强调,要搞好城乡疾病防治中的统筹工作,以服务民众的健康需要。

二、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疾病防治的具体实情

关注社会动态,是周恩来多年养成的习惯;注重调查研究,是周恩来一以贯之的务实态度。1957年11月,周恩来在阅看相关工作简报时,得知林县不仅干旱缺水,而且生活在那里的民众食管癌与甲状腺肿大等发病率高。据此他首先派人向当时在京参加有关会议的县委领导了解情况,随后要求相关部门派出医疗专家组到林县,深入农村,认真调查。当后来得到医疗专家组绘制出林县周边三省一市食管癌发病率情况的报告时,周恩来对这项工作给予了称赞,并要求“林县这样的点,应该坚持”,类似这样的工作,以后必须多做。

注重调查研究,是周恩来的重要思想,疾病防治工作当然也不例外。他强调“必须经常地接近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情况的变化”[2]224。周恩来要求干部和工作人员掌握疾病防治的实情。在他那里,如果下属不掌握第一手资料,是不允许的。

三、倡导中西医结合,提供疾病防治的技术支持

1956年前后,我国的中医大夫人员较多,而西医与护士等数量较少。周恩来提出,现阶段要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周恩来写下“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题词。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发挥西医的作用,强化中西医结合,组织中西医对特殊疾病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在如何看待中西医问题上,周恩来认为它们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医,不要迷信西医,也不要迷信中医,中西医医务工作者应该相互学习,注意取长补短。

周恩来强调:“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都要学,不要排斥。”[2]1961957年6月,针对当时中西医人员中存在的故步自封现象,周恩来强调必须坚决克服这个缺点。西医要继续提高,中医要不断改进,中西医工作者必须积极进取、团结协作。这样,才利于中西医的有效结合,为我国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保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3]。

四、注意问题导向,改进疾病防治的运行机制

周恩来在1956年9月的讲话中指出,既要正视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不足。他认为就我国的医院管理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如由于收费高,使得有些群众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就公费医疗制度和医务工作制度而言,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周恩来指出,必须总结反思,针对现实问题,不断改进疾病防治的运行机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进一步改进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卫生,减少各种传染病和职业病的发病率”[1]379。

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周恩来提倡学习别国好的做法,努力提高疾病防治水平。1955年5月,周恩来让来我国访问的印度医药卫生代表团成员对我国疾病防治工作提建议。他在给担任印度卫生部长的考尔夫人的信中,提出要派中国医疗工作者到印度学习的想法。1955年11月,周恩来在接见一个日本医学代表团时,既与他们探讨消灭血吸虫的方法,又探讨了如何用更好方法消灭钉螺的问题。基于自己的不断学习、深入思考,1957年4月,周恩来针对当时存在问题提出发动群众与掌握技术相结合及防治工作与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相结合的疾病防治要求,促进了我国疾病防治运行机制的改进,成效是比较好的。以当时流行的血吸虫病为例,到1958年我国就送走了这个“瘟神”。

张红安:周恩来领导新中国与疾病疫疠的严重状况作斗争

旧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也留下了烂摊子,但新中国要为人民谋幸福,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草案中,即作出要“与旧社会所造成的那种不知卫生的愚昧及疾病疫疠的严重状况做斗争”[1]的郑重承诺。

一、甩掉“东亚病夫”帽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群众患了病没人治,因之,死亡率很高”[2]692。据卫生部统计,有19种疫病长期威胁我国,尤其以鼠疫、血吸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亦即疫疠为害最烈。经统一部署,卫生部在东北等鼠疫流行区设立了防治所,组成防治队,并进行预防注射,使鼠疫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得到了控制。[3]同样,南方各地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卫生部还组成由中西医医师、针灸、药剂人员参加的工作队开展防治科研工作。到1958年,血吸虫病被基本消灭。[4]通过治疗和卫生运动的结合,1960年猖獗的古典霍乱绝迹。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号召全民种痘。据统计,仅1949—1952年全国共种痘5亿多人次,种痘率达到90%。[5]通过种痘,20世纪60年代中国基本消灭了天花。疫疠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人民政府领导的与痢疾、肺结核、肝炎、伤寒、疟疾等疾病的斗争也在稳步推进。

毛泽东在“八大”报告中指出:“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6]2941959年周恩来和党外老同志座谈时也指出:“据说过去中国人平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也比旧社会好得多,大家精神愉快,长寿的人也越来越多。”[7]295-296甩掉“东亚病夫”帽子,长寿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我国疾病疫疠严重状况得到根本好转的最好证明。

二、斗争中的宝贵经验

(一)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首先需要医生。但新中国成立初“全国中医有九万多人,西医才有二万人,人数比例相差很大”[2]692。面对医生严重不足的现实,周恩来提出要坚决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西医自近代传到中国后,因其疗效快受到认同;中医是祖国医药遗产,以扶正抑毒为目的,以汤剂、针灸等为手段,而且费用低廉、副作用小。周恩来推广中西医相结合,鼓励中医西医共同为中国疫病防治工作作贡献,是为缓解缺医少药这一最大难题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针,对发展我国西医和传统中医中药事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面向基层。旧中国稀缺的医疗资源不会用在群众身上。但人民政府就是要解除疫病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因此周恩来始终要求面向基层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好城乡基层医疗组织。周恩来指出:“全国城乡的基层医疗组织,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已经起了重大的作用。”[2]698这是对防治成果的总结,也是对防治经验的总结。通过建立防治结合的城乡基层医疗组织网,改变了群众患了病没人治也没处治的状况。二是培养农村三类人员。相比城市,农民更缺医少药。1965年周恩来提出了培养农村不脱产卫生员、半脱产卫生员、脱产专职医生三类人员的五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第一类需要训练500多万人,第二类需要培养80多万人,第三类需要大约30万人[7]443-444。这项浩大工程虽然后来没有全部完成,但也有百万名“赤脚医生”活跃在农村广阔土地上。城乡基层医疗组织和百万农村“赤脚医生”,为亿万基层群众筑起了生命防线。

(三)科学施策。疾病疫疠凶猛,但行动不能盲目。周恩来提出了科学施策的要求:一是治疗与探源同步。天津发生副霍乱后,周恩来要求“天津派大批队伍到疫区去,要加强疫源探查,挨家挨户地查”[2]713。普查才能摸清流行情况,找到疫源才能对症治疗。这种指导具有现代流行病学意义,对应对疫病作用巨大。二是治疗与预防协同。周恩来指出:“卫生事业方面,要切实改进医疗工作,加强疾病的预防。”[7]384改进医疗是挽救生命的直接步骤,但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因此,我国采取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疫苗、成立专项病防治办公室、大灾过后防大疫等预防措施,十分有效。科学施策既有利于疫病防治,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探索防治疫病规律,促进我国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三、带来的启示

(一)人才是第一资源。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农村三类人员等,壮大了人才队伍,这启示我们专业人才是第一资源。与疫病斗争需要依靠医护人员关键时刻奔赴前线与病毒赛跑,挽救病患于危难之中;预防也才能将病毒及时掐灭,不给它肆虐的机会。而治与防都需要专业人才队伍,这样的队伍越强大,与疫病较量的底气越充分,战“疫”胜利的前景越光明。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与疫病斗争的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一个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更是为国家、为人民构筑生命安全防线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多渠道甚至要打破常规加大这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推动这支人才队伍持续发展。

(二)人民为中心是价值追求。建立城乡基层医疗组织、发动爱国卫生运动等,都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之上,这启示我们正确的价值追求是根本。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也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抓住了这个根本,斗争就有了明确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在斗争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问题作为施策方向和工作重点;还要求在斗争中坚持依靠群众。疫病往往突如其来,疫病面前任何一支专业队伍都会显得力量不足,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群防群治能有效补齐短板,国家与人民命运与共就不惧任何风险挑战。

(三)讲求科学是精神气质。加强疫源探查、加强疾病预防等要求,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们讲求科学是精神气质。讲求科学不仅要钻研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方法,还要具备科学精神。疫苗、针剂、新药等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发明运用,使与疫病斗争建立在了医学科学进步的基础上。而具备科学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疫情发生也是新难题的提出,疫病源头、传播途径等问题仅遵循过去经验找不到答案,因时因地勇于探索才能迎来曙光;具备科学精神就是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疫病来袭、危险来临,意味着责任到来,敢于担当才能迈出迎难而上、不计生死的脚步。

傅红冬:试析周恩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事业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出发,对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切实指导,对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起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初步的卫生防疫体系。他认为:卫生防疫工作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必须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党与政府要加强领导,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控制和消灭几种重大的传染病;确立了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要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把卫生防疫工作与各项生产结合起来。

一、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卫生防疫工作

全国性的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与爱国卫生运动紧密相联,爱国卫生运动源于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的细菌战。从1952年至1954年,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粉碎美国的细菌战,集中精力消除传播鼠疫、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媒介物,捍卫国家安全。1952年3月19日,周恩来发出《关于反细菌战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寓爱国之情于卫生运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的卫生运动。周恩来担任第一届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主任,组织和领导了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工作。周恩来提出,开展卫生运动一定要和生产紧密结合,为生产服务,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把科学技术力量与群众力量结合起来,突击工作和经常工作结合起来,克服时紧时松的毛病。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一五”计划强调:“发展卫生、医疗事业是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的预防、医疗和疗养的机构将逐步地扩大,并继续广泛地开展城乡人民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防止对人民危害严重的疾病,增进和保护人民的健康。”[1]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爱国卫生运动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关心人民健康到疾病防控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肆虐,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周恩来高度重视疾病防控工作,对一些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他都亲自过问,经常督促检查。周恩来提出,把要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积极防治各种主要疾病,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尚存在着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脑炎、鼠疫、天花和性病等严重危害人民的寄生虫病与传染病,要求分别在今后若干年内基本上控制蔓延并逐步求得消灭。”[2]通过不断总结经验,防治传染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成功控制了察北鼠疫、皖北疫病、定远痢疾的蔓延。1957年周恩来指出:“消灭血吸虫病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3]210“为着根本消灭这一病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实行积极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措施,切实掌握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防治工作和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相结合坚决进行反复的斗争。”[3]213通过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一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流行病得到控制,甚至有的已经灭绝,使得城乡的卫生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从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到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

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卫生工作三大原则。“面向工农兵”回答了新中国卫生工作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体现了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预防为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卫生状况和解决策略,预防是控制疾病发生和蔓延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经济的方法。“团结中西医”可以发挥中西医治病救人的积极意义,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和发展医药科学。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将成绩巩固起来并向前发展。如果不与群众运动结合,卫生工作三大原则就不可能很好地贯彻。为此,周恩来建议卫生工作方针增加一条,即“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疾病的斗争中,群众路线是一条成功经验。由此形成的新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为我国的卫生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确保将紧缺的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内容和重点有所改变,但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根本宗旨却始终没有改变。以全民健康为己任,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重温这一课的重要意义所在。

赵国付:周恩来与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反对美国在侵朝战争中发动的细菌战争,毛泽东提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进行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周恩来亲自领导爱国卫生工作,为新中国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沟通协调,发挥整体效能

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各相关部门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和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方可取得好的效能。

爱国卫生运动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我们政府要负责,我做国务院总理的首先要负责”[2]。只有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发挥整体效能。1952年12月31日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明确,1952年成立的各级领导爱国卫生运动机构今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首长任主任委员。[3]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消灭主要的病虫害,消灭严重的人类疾病和畜疫,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工作者、植物保护学者、医务工作者和兽医的积极参加。”[4]1601965年11月1日,周恩来又要求“一定要组织大中城市、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以及军队的医务人员,分期分批组成医疗队,到农村去”[4]445。可见,爱国卫生运动需要协调各部门、统筹各方面的资源,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为了人民,坚持群众路线

周恩来坚持“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5]125的党的工作思路,要求共产党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想着人民。周恩来反对包办代替,认为爱国卫生运动要发挥群众智慧,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

周恩来要求,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放到农村中,放到少数民族中,放到老根据地人民中。“广大农村是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广大农民是寄生虫病、地方病危害最大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健康水平也最为低下”[6]。“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八,城市人口只不过占百分之十二三。如果我们的卫生工作不把重点放到农村,那怎么为劳动人民服务啊?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等于没有兑现嘛。”[4]443爱国卫生运动 “必须彻底依靠群众的力量,贯彻卫生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和勤俭精神”[7],“一人有困难,大家来相帮,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4]449,“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善于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就能够取得伟大的力量,克服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4]228。因此,爱国卫生运动工作,要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功。

三、改革医制,培养医卫人才

改革医卫体制,完善医疗设施,培养医卫人才,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必然要求。周恩来关怀和重视医疗卫生工作者培养,坚持“又红又专”的选人用人标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建设与团结》讲话中指出:“全国卫生会议提出普及医疗事业的问题,希望在三五年内使每一个县都有医院,每一个区都有卫生所。这就得增加九万多名医生,数十万名护士和助产士。这要用三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现在我国的中医人数没有统计,西医人数估计有三万上下,医生的人数是太少了。”[4]261965年11月1日,周恩来在接见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代表时强调,要在5年之内,把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半脱产的卫生员、脱离生产的专职医生培养起来,当然“城市也不能不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三,有一亿多人,将来也许更多,要做好他们的医疗保健工作。要改革医疗制度,还要培养人,这也是很重要的任务”[4]445。在医药卫生人员中间,还存在着不团结合作和彼此不尊重的现象,应该克服这些缺点,发挥他们的所长。

四、定为常例,坚持常抓不懈

起初,爱国卫生运动是针对美国的细菌战,但是周恩来要求“我们的卫生工作借此提高一步”[8]238,“继续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并且要常抓不懈。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讲话中指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也比旧社会好得多,大家精神愉快,长寿的人也越来越多。”[4]295-296但是,爱国卫生运动工作还要持续抓好,“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把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下去,达到普遍深入和经常化”[8]272。“文化大革命”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几乎停滞,许多城乡卫生面貌开始恶化。周恩来指示要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且“定为常例,不再废除”[9]。当然“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我们的卫生状况也应继续加速改进”,常抓不懈。

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了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集中了社会各界力量,解决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而单靠卫生部门又无力解决的社会卫生问题。我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和关心下,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的健康状况得以较大改善,人民的幸福指数得以大幅提高。

王涛:简论周恩来在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中的精神风范

周恩来精神体现在他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之中。他在推动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展现了其诚于为民、勤于学习、善于团结、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风范。

一是诚于为民。周恩来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1]142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察哈尔发生鼠疫疫情。接报当天,周恩来即按毛泽东指示连夜召开政务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按照统一部署,迅速组织医疗队到疫区,建立防疫站,封锁交通,暂停娱乐场所营业,加上疫区人人动手扑鼠灭蚤,当年年底就使得鼠疫绝迹。1966年到1967年,我国出现全国性流脑大爆发,300多万人发病。面对严峻的形势,时处“文革”中如同救火队长的周恩来,于1967年3月7日就流脑疫情向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批示,“最好建立一防治脑膜炎办公室……马上开始工作。这些人要用全力以赴,不要再以其他工作干扰他们。”[2]721因为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心系人民,处置及时,措施有力,疫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除了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周恩来还心系劳动人民常见病的防治,提出“要集中力量研究常见病,为大多数人服务”[2]722。他特别关注农村卫生工作,“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八”,“如果我们的卫生工作不把重点放到农村,那怎么为劳动人民服务啊?”[1]443为此,国务院部署各大城市组织医疗队上山下乡,直接帮助农民看病,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勤于学习。1969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与卫生部军管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讲到:“医生必须好学、谦虚、客观、冷静,这样才是好医生。”[2]722周恩来要求医生要好学,学好专业,他自己亦坚持学习,虚心向专家学习,向名医请教,拜名医为师。他教育我们的干部,即便做不了专家,也不能做“外行”。周恩来曾批评有些干部,“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离了材料就说不清,这是不允许的!”身为一国总理,周恩来虽日理万机,但他对卫生防疫工作非常熟悉。每逢重大决策,他除了仔细研读资料,对相关问题提前思考,还组织专家开会问情况、提问题,耐心听取专家意见,甚至登门请教。正因为他勤于学习与思考,在卫生防疫工作中,才能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致力于国家卫生防疫工作的长远规划;致力于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致力于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致力于预防,努力减少各种传染病和职业病的发病率,这是新中国30年卫生防疫工作最为宝贵的经验。谈到学习,周恩来还特别重视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做法。1955年11月4日,他在接见一个日本医学代表团时提出:在血吸虫病防治上,“希望能够得到日本医学界人士的帮助和指导”[3]。之后,一位日本医学家非常有感触地说:“一个国家的总理还谈到血吸虫病,真令人感动。”[4]

三是善于团结。周恩来曾说:“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1]29-30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筹备新政协期间即提出:“团结并教育全国可用的医生、护士及一切卫生人员,改造旧医生,使他们都能为中国人民的卫生、防疫、医疗、助产等工作服务。”[2]52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积极推动中西医团结。1950年9月,周恩来在政务院第49次政务会议上讨论《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报告》时强调“中西医团结搞不好,对广大群众损失很大。”[2]692“过去是因为个人成见,中西医不免有些对立,现在不同了,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有了团结的可能与必要。”[2]693面对老中医对中医不被重视的担忧,1951年周恩来把著名老中医孔伯华请进中南海,向他表明毛主席支持中医的态度,并表示政府正在筹备教学大纲,成立新中国的中医学院,希望他出任顾问。在周恩来亲自关怀下,由国务院批准于1956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创办第一批中医学院。1954年9月,他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团结中医的问题。为维护中西医团结合作,他主动与蒲辅周、施今墨、岳美中、孔伯华等著名老中医交朋友,鼓励中西医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切磋,进而创造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之路。

四是勇于献身。“文化大革命”之初,面对全国混乱的局面,周恩来在1966年11月19日工交座谈会上,要大家抱着“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的态度,因势利导,挺身而出,保卫党和国家的利益,个人被冲垮也毫不抱怨。面对“文革”之初的流脑疫情,既为了解决红卫兵大串联带来的交通混乱,也为了防止流脑的继续扩散,他积极争取毛泽东的支持,果断的停止红卫兵大串联。他身患绝症,躺在手术台上,仍然牵挂云南个旧锡矿工人肺病治疗问题;抱病到北京各大医院看望住院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抱病关注卫生防疫工作;抱病为国事而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生前反复叮嘱医生,哪一天自己的病治不了了,一定要解剖遗体,做病理分析,希望以此有助于攻克癌症治疗这个难题,做自己最后的一点贡献。周恩来为了我们国家的卫生防疫工作,将其献身精神发挥到极致。

猜你喜欢
爱国卫生卫生防疫疾病防治
新世纪关于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研究综述
古今农业(2023年1期)2023-05-11 03:46:06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国经验:生成与新进展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关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9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 04:14:49
爱国卫生健康陕西
陕西画报(2015年6期)2015-09-14 03: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