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01-18 03:12:06耿思嘉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耿思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耿思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0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觉悟。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等问题,高校需要采取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加强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育人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政治素养;教育资源

目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但从制度、绩效等方面推进非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大思政”格局,以及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这些工作在部分高校开展得仍然不尽人意。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特点

1.1 普遍适应性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有着普遍适应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思想与观念更新非常快,喜欢张扬自我个性。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传统思想政治课陈旧的教育内容和固化的教学模式已很难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指引和启发广大学生,进而真正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普遍适应性作用,切实提高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效果。

1.2 广泛参与性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上,教师往往都是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或学生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则将高校所有教职工都广泛纳入育人体系中。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以身作则,自觉地巩固和深化自身师德建设,为学生做好行为示范,进而有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高校也要狠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外,还要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和建立与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最大程度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使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1.3 持续性

真正的教育远远不是单单针对学生的当下,而应对学生未来都发挥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要从高校学生刚刚入学开始就在各个教育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渗透,在学生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力争让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力争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课上和课下都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并探索不同的方法,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教材资源,科学地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及本班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教育机制的持续性作用。课下,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要善于结合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等,对其采取不同的方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4 包容性和开放性

教育应与时俱进,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也要把握青年学生的脉搏。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时刻联系当今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还要将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紧密联系起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全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其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适应新时代青年的多元化成长。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并未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部分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认同全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他们认为专业教师的职责就是搞好专业课教学,这就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出现“两张皮”现象,直接导致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三者之间各自为政。同时,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和服务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校非思想政治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另外,高校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急需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学生中间一些消极思想和负面风气依然存在,总之,协同育人机制并未真正建立。

2.2 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即相当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将二者放在同等地位,几乎没有协同育人的理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的现象。因而,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碎片化和片面化的特点。同样,由于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思想政治课在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全是“两张皮”,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教学、不育人的怪现象。很明显,这样的现状几乎完全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使命背道而驰。

2.3 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高校要高屋建瓴地整体规划和制定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完善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建设离不开高校相关部门的群策群力,需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旧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和物质保障,这直接制约着协同育人机制的全面落实和执行。传统高校的职能部门往往都是各司其职:人事处只负责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定;教务处只负责督促监管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处只负责学生工作;后勤管理处只负责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后勤保障;信息办只负责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这样,高校各个职能部门远远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有关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体系建设就更无从谈起。

2.4 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有力保障

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出现工作交叉和互相推诿的现象,直接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有力保障。首先,高校辅导员数量及素质还需提高。尤其公立高校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的约束,不少高校学生辅导员数量一直有所欠缺,辅导员整天埋头于各项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中,很难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同样,由于师资有限,很多高校都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大课进行教学,教学方法陈旧老套,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缺少相关后勤保障及办公设施。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开辟的场所数量极为有限,例如辅导员办公室十分拥挤、不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等,这方方面面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序推进。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

3.1 推进“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高校各类课程教学中,以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与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理念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围,要求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真正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统一起来,让思想政治课与各专业课程协同运作,将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单单凭借思想政治课很难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各专业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进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高校各专业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自发地将课程育人放在各专业教学的首位。高校各专业教师是与高校学生接触最直接、交流最多、数量也最大的群体,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要达成高度共识,充分利用和挖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渗透效果,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与各专业课程并肩同行、协同育人。

其次,高校各院系要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各院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进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院系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教育建设时,应根据各专业学科优势并结合培养目标,对各学科课程展开顶层设计,创新课程内容,促进课堂改革。具体到课程思政,各专业教研室可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实行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精心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课堂。例如,理工科类课程可融入当代中国辉煌的科技建设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相关经济学类课程可融入当代社会主义中国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等。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深入地挖掘利用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高校各院系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常态化,每学期都要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针对一线教师最关心的课程思政具体的教学方式、技能等组织教学研讨,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学观摩活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各专业教师的交流互动,切实推进各门课程并肩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生根发芽。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课程思政成果展示等方面,高校各院系也应充分落实,加强引导。

3.2 加强对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队伍的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形成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新局面[1]。对此,高校要始终坚持将师德师风放在教师素质建设的首位。高校可组织学校党支部和各专业教研室,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开展专题讨论,深化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认识,引导所有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高校要定期举办面对所有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改革专题培训,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办公室,定期举行针对一线教师的具有很强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畅通其他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渠道,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自觉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为确保协同育人机制顺利运行,除了从宏观角度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培训,高校还要从微观角度对各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法、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课堂管理方法的培训[2],最终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协同育人体系想要真正形成大思政格局,就要下大力气整合教师和学生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由教师带动学生干部,再由学生干部带动全体学生,以此推进教师和学生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促使课程思政协同体系不仅能教学,更能育人,摆脱传统思政教育“只教学,不育人”的尴尬境地,让思想政治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为地造就人的社会实践。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持求真的科学精神,更要保持尚善的人文关怀[3]。教师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各专业教师教学时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把握时代脉搏,运用时代话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联系活生生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实践,与时俱进地适当补充课外材料,结合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及时将产业经济变革中催生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职业资格最新标准引入各专业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求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还可联系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了解学生,详细分析学生的学情和思想动态。教师要养成从学生中间收集各类问题的习惯,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素材,寻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力争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产生情感与思想共鸣。

3.3 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打破传统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观念和做法[4],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活化。高校应设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学生生活实际,例如,高校可通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高校联谊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将理论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另外,高校还可通过校企合作、研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各行各业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拓宽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升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社会实践等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乳交融,成为协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促进协同育人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家庭环境对每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和性格塑造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要作用,家庭教育、家风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家校双方要对学生思想状况做到定期反馈从而增进互信,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当然,社会正能量同样能对广大高校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腐朽落后观念和社会不良风气。如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又弘扬了社会主旋律,构建起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此外,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可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实施。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之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外,教师还可借助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各类信息化媒体,开展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3.4 着力构建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育人运行机制

第一,高校要高屋建瓴地做好全过程育人的顶层设计。例如,人事处着力于教师职业发展设计、薪酬激励和职称晋升的顶层设计,教务处着力于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顶层把控,学生处着力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协调,后勤管理处精心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生活做好服务保障,信息办全力以赴教育教学数字化网络媒体建设等,各个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第二,高校要支持每位大学生做好大学学习生涯总体规划,从刚刚入学到毕业,甚至毕业后的后续管理,每个阶段都要做到脚踏实地、紧密结合。从给大学生上好入学第一课到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再到思想政治课与各专业课之间的无缝衔接等,高校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管理,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心理咨询预警机制,随时应对学生突发事件与问题。此外,高校要在大学生毕业阶段科学指导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落实毕业后续管理制度,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积极应对社会和时代的挑战。

第三,高校要着力搭建让各教育载体都能充分运作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当前,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其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同时,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类现代化的新媒体与媒介等新技术资源,发挥网络媒介优势,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媒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线上教育平台,高校要发挥网络优势,积极传递正能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媒介资源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中。另外,各专业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介,努力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此外,高校建设校园文化还要着力构建旨在宣传校园文化的媒体平台,在传统的校报基础上,及时运用公众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形成广泛的协同效应,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1] 郑萼.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7-30.

[2] 张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42-43.

[3] 项久雨,王依依.高校组织育人:价值、目标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5):115-119.

[4] 肖香龙.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15.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GENG Sijia

(Party Committee Publicity Departmen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China)

Constructing a coordinated educ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and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refore, universities need to trans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eam, bui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riented to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reby form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build a scientific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university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political literac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6

耿思嘉(1990-),女,河南郑州人,助理研究员。

G647

A

1673-2065(2020)04-0076-05

2020-01-07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