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分析

2020-01-18 02:54张雪嫣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

张雪嫣

(1.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2.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为国家各项事业打造的发展平台不断升级,抓住机遇谋求高质量发展成为博物馆行业未来的战略走向。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文化交流越发深入,国家间博物馆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趋势。相较于国外博物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从早期发端到当今运营的先进程度,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任重道远。好的成长需要深入的学习,中国博物馆的前进之路也必然需要向世界各国博物馆求取先进的经验。深入了解国外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路径,学习他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是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可供前行的有利途径。

一、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博物馆机构设置,尤其是其领导体制往往有很大差异。这种特质一般会通过博物馆与政府的权属关系、博物馆具体的运营管理方式而显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博物馆与政府关系

博物馆与政府权属关系实际探讨的是博物馆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相互关联。因为博物馆本身私立、公立的性质划分,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较为复杂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国家会设立一个对接博物馆相关工作的部门,这个部门可能是直接实现对博物馆的统一领导,也可能是为博物馆相关工作提供协助或者监督,无论是哪一种性质,其职能都是为了将博物馆与政府进行联结,并且根据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差异,而体现出联结的差异性,实现对博物馆的管理与建设。法国在国家文化及通讯部下设了博物馆管理局,来负责国家公立博物馆的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又在各省设立了地方文化事务管理局,负责推动地方公立博物馆的管理。与此相类似,日本负责管理公博物馆的机构是文部省下属的文化厅,而县立、市立、郡立、镇立博物馆由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教育委员会负责领导管理。韩国相对应的机构是国家文化体育观光部。俄罗斯博物馆隶属俄罗斯文化部管理,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下设博物馆部,博物馆部由俄联邦博物馆文物处、计划经济处、博物馆信息分析处和文化珍品流传及保存监管处组成。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博物馆具有行政权力,在馆长任命及馆务工作中有一定行政权限。与此区别,美国联邦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体现一种政府协助监督下的“民间自治”模式,[1]政府在背后营造可供博物馆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德国联邦文化媒体国务部的任务是促进具有国家意义的文化设施和项目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各类博物馆,但是对博物馆没有行政管辖权,对财政资金的拨付也主要靠各类协会、基金会进行协调。

(二)理事会与馆长权责

在理事会制度中,理事会是权力机构,负责博物馆的财政平衡,参与博物馆战略方针的制定,监督日常工作,确保建馆使命得到执行。理事会成员多是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等,其职责主要是制定大的发展规划、任命馆长等,而不直接参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博物馆的具体事务由馆长负责。[2]馆长类似总经理,居中协调理事会和员工,管理日常工作,确保理事会的决策得到执行。因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或其他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当的权力机构),馆长的任命便由其实施,此时馆长的工作便是对理事会负责,执行博物馆的日常事务,包括开拓财源、指导服务等。这类情况多见于欧美国家的博物馆。“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是美国博物馆的普遍状态。无论什么级别的博物馆,理事会或者类似的管理委员会,都是其最高的权力机构。但他们只是任命馆长,并为博物馆发展决策提供指导和保驾护航,而博物馆其他部门的人事任免,包括副馆长、馆长助理等职务,都交由馆长全权负责,相对而言,馆长的权责比政府任命形式产生的馆长要大而具体一些。

(三)员工管理制度

国外各类别博物馆,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在员工配置方面,均是以适用为出发点。区别在于:规模及财力雄厚的博物馆,人员分工更加细致,专业化较强;而对于一些小型博物馆而言,人员配置方面更倾向于人尽其用,通用性和兼容性是其引进人才的倾向。然而无论如何分工,大体而言,都是从人力资源配置的稳定及效用出发。

如法国、韩国等国家公立性质的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通常为国家公务员,人事管理方式与其他政府部门相差无几。其他如英国、美国等不由政府直接管理博物馆的国家,正式员工人事管理方式就会相对灵活。除正式员工以外,志愿者、兼职人员、会员等都会在国外博物馆整体工作人员中占很大比重。“开展健康活跃的志愿者项目,是所有非营利组织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外各类博物馆经常会招募各种志愿者以协助日常工作和开展特殊项目。志愿者为组织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而博物馆可以提供加入团队、了解博物馆运作以及近距离接触藏品的机会。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社教部仅有67名全职员工、40名非全职员工,但有300多名志愿者。而其兼职人员也占据一定比例,除去招待引领和行政助理以外,大都会博物馆的兼职人员还广泛分布到各个部门,其中各科研部门的助理研究工作兼职人员数量较多,占据兼职人员多数。“博物馆会员”是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支持,以会员制方式发展的关心支持博物馆工作的群众性组织。[4]从理论上来讲,会员是博物馆观众中最有兴趣参与博物馆发展的群体。对博物馆来讲,其在吸引社会资助、征集藏品、营造舆论、反馈信息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5]因此也成为博物馆运营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运营经费来源

国外各类博物馆的经费来源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政府资助为主。法国的大多数博物馆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赞助为辅,有时政府还会提供旧有建筑作为场馆在一定年限内交由民间投资经营;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直接受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的行政领导,其运行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英国政府的财政补款;瑞士联邦委员会是瑞士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瑞士《瑞士联邦文化促进法》规定,联邦政府对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从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财政支持。瑞士国家博物馆由瑞士联邦财政拨款维持运营。

第二类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资助,政府出资比例占一半或更低。美国除史密森学会旗下的各类场馆以外,其他多数场馆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自营的利润收入和社会资金,政府拨款占据比例较低,如美国科学中心的各会员博物馆,每年预算的一半均来自于自营收入,而政府拨款只占18.8%,其他剩余的部分包括企业财团的赞助和私人的投资,还有各类慈善机构的捐款等。[6]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经费政府所占比例极低,在2019财年中来自纽约市政府的财政资助占全年运营资金的9%,剩余部分均来自于社会,包括门票及经营周边的收入、会员费以及捐赠等。[7]

第三类是自筹经费,政府通过政策如税费优惠等措施给予博物馆支持,而不是直接拨付资金。博物馆自筹经费主要渠道为社会赞助、营业收入和投资。其中博物馆与银行等金融资本合作共建以获取资金的方式屡见不鲜。巴西的部分博物馆运营经费也来源于社会捐赠,其中,由美国工业家洛克菲勒、巴西资助人索布林荷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集资创建的巴西圣保罗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运营经费中,约80%的资金来源于商业捐赠,而其稳定的捐赠收入得益于促进文化发展的鲁安内法案,该法案规定投资文化机构或文化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可享受税收优惠,这项法案极大促进了博物馆的筹资力度。博物馆另外20%的资金来自创收项目,如个人会员会费、会员俱乐部、艺术班、博物馆商店及餐厅。[8]

二、博物馆不同运营机制的比较分析

每个国家的运转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存于其中的博物馆更是千差万别,即便同一国家的博物馆,也会因为前面提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差异,而显出不同的特征。依据国家当局的政策而有目的建立的博物馆、由政府部门作为常规活动来运营的博物馆以及由投资人组成的理事会运营的博物馆,必然因其之间的差异而影响到博物馆所能做的事情,“特别是为今后发展做出的选择”[9]。

政府直接管理的博物馆,一般会有专门管理博物馆的法律法规,且相对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也较为完善。最重要的是,相对而言,博物馆获得财政支持较多,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用过于担心资金问题,不需要像私营博物馆那样需要筹集社会资金以维持运转。政府直接管理的博物馆因财政的支持,使得博物馆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只需要按照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落实,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营即可,因此可以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博物馆整体发展规划中。而且这类博物馆发展形式相似,有很多固定的模式维持运转,不用过多考虑生存问题。但这类博物馆的领导机构因受政府管辖,职权受限,馆长在一些关键人事权方面并不能完全做主,且部门机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上下沟通和协调,在监管政府的许可范围之内才能按照需要增减。且一些工作和活动需要提前拟定以备审批,包括财政预算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一些临时性工作任务可能出现因资金原因必须顺延到下一个财政预算周期的尴尬局面,往往导致博物馆错失一些很好的发展和筹办活动的机会,灵活性不足。此外,一些涉及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改革举措因需要层层审批而显得极为滞后,对人财物的分配缺乏自主性。在博物馆经营的自由度和人员招募方面受到限制。

理事会运营的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却没有政府必须承担责任的保障性,需要多方筹措资金以支持继续运营,筹措资金的方式较为多样,筹资能力取决于理事会的资金实力以及其任命的馆长的社会活动能力,而资金能否到位将决定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甚至是生存。虽然有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机构每年做出固定的预算,用以支持各类私立博物馆的发展,但是面临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则其资金支持必然捉襟见肘。据2020年5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3%的博物馆将面临永久关闭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链的断裂。虽然国际博物馆协会已经呼吁各国政府和决策者分配救济资金,帮助博物馆共渡难关,但是在资金分配方面,各国政府恐怕也难以全面兼顾。与政府直接管理各类博物馆相比,显然私立博物馆具有更大的脆弱性。抛开特殊情况,其与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关系也因没有国家支撑,显得较为疏远,完全需要自身去争取支持。但积极的方面是,理事会制下的博物馆,其领导机构权限充分,理事会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发展方向,其任命的馆长在资格方面因有较高要求,使得其行动能力更强,且对人员配备有较大自主权,可以充分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按照本馆发展的方向全力施展拳脚,实现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利益最大化。

三、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差异化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各国博物馆各有特色,从国家管理方式到运营资金来源、从机构组成到人员配置,差异化极为明显,博物馆行业真正算是“百花齐放”。特别是与中国博物馆管理方式相比,这种区别则更加突出,而这种现象存在的背后,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博物馆历史发展的原因

中国早期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建立,是一批有识之士在见证国外博物馆的兴盛繁荣之后的竭力助推,是对博物馆理想的实践。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以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博物馆的成立,自有之始就是国家力量的体现,因而政府承担对博物馆的管理就成为必然。而相较于中国博物馆建立的国家行为,私人、教会与王室的收藏行为则塑造了西方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博物馆的兴起,源自古老的传统,是“收藏家的遗赠、富人的义举和各级政府对收藏品的大举收购……”[10]博物馆的古典源头,除去教会和世俗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搜集以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富裕的商人、新兴的市民与知识分子,也加入到收藏的行业之中。庞大的收藏者群体共同推动了今天概念下的博物馆。复杂的渊源决定了博物馆管理形式的差异性。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是基于获得汉斯·斯隆爵士的全部捐赠而建立的,当时就根据其遗嘱附件设立了理事会来管理博物馆,斯隆爵士指定提名了48名独立理事和34名公职人员管理藏品。[11]这些先决条件决定了今天大英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确立。1792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政府将王室收藏收归国有,在此基础上将卢浮宫改造成为普及“伟大艺术品”的博物馆,结合法国由政府管理全国的传统,“中央化”博物馆的管理制度被确定下来。而美国博物馆盛行的理事会制度,也源于对欧洲文化的主动模仿以及英国殖民法的实施,并在税收法的推促下,确定了其独有的内部框架和运行机制。[12]

(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原因

经济资源是维持各类博物馆生存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博物馆,影响力最大、发展最好的几乎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因社会经济资源更多投放到国家发展的其他领域里,对博物馆这种公共性服务的投入会相对较少。2020年4月,《艺术新闻报》发布了2019年十大受欢迎博物馆榜单及其参观人数。按照榜单顺序依次是法国卢浮宫、中国国家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西班牙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以及美国国家美术馆。从这些场馆的分布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建设一个世界级的一流博物馆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以2019年度参观人次高达960万而荣登榜首的法国卢浮宫为例。大量民众前往卢浮宫,一方面是因为卢浮宫是去法国旅游的打卡必到之处,更重要的是因为其藏品丰富而有特色。而要维持这种吸引力,离不开雄厚的财力支持,这也往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不能达到的高度。而如英国这样多家博物馆荣登榜单的情况,更是彰显了其博物馆行业发展的繁盛,即便大英博物馆财政经费的一半是来自于政府的资助,剩下的一半来源渠道较为多元,但是不可否认,英国强大的财政对受政府资助的博物馆来讲绝对是强有力的支持。

四、博物馆运营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对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始终在行进,无论是强调民众介入博物馆运营形式和评价监督的“参与式”,还是注重营造展览内容的“多感知”,亦或是塑造藏品及管理架构全方位的数字化形式,都在强调对当前博物馆发展路径的变革。结合对国外博物馆当前运营的形式,总结而言其发展趋势呈现如下几点特征:

(一)博物馆管理趋于透明

随着西方博物馆对运营机制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日渐公开的博物馆相关信息成为公众了解博物馆运作方式的重要资源,而各类博物馆也有意识地公开信息,寻求获得公众更多的认可与支持。“……管理博物馆再也不能脱离实际。公开透明意味着以前认为是很敏感的信息现在也要披露出来,例如关于博物馆的经费和藏品的来源、博物馆怎么争取经费、钱是怎么花的、博物馆给哪些人服务以及怎么提供服务等细节。”[13]由此,美国印尼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率先示范,从2007年起就将馆经费规模、员工数量、经费运营情况和商店的销售额等公开到网上供民众了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可得性的增加,国外各大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也将馆务及时公开。如大英博物馆就将管理的细节公开在官方网页上,值得关注的是每年大英博物馆都会公开年度报告,将其财政运营做出详细的总结,让公众了解博物馆经费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

博物馆馆务信息的易得性,营造了一种公开透明的博物馆文化氛围,促成了博物馆馆务运转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公开馆务信息有利于公众了解喜爱的博物馆的各方面信息,从而提升了与博物馆联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公开信息可以让社会投资方了解资金动向,进而对投资有着更加安稳的心态。而上述两方面都对博物馆未来发展起到推促作用,使其在监督和多元化评价机制下趋于完善。

(二)公众对博物馆运营参与度的提升

追溯过往,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行在历史上一般都是一个较为独立而排他的工作。随着博物馆公共性特质的确立,强调加强与民众的关联成为大多数博物馆追求的目标,提升参与度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公众参与博物馆事务的内容可以分为研究项目的参与、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参与两方面。获得观众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反馈信息是较为初期的参与形式,后来逐步演化为邀请观众直接与专家合作参与科研。这一传统的雏形是19世纪80年代的“公众科学”项目,该项目邀请业余爱好者通过志愿服务参与专业性工作,如计算鸟的数量、检测土壤质量、记录非本土物种等。随着参与项目的不断专业化,公众参与博物馆馆务工作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可和执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兹市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妮娜·西蒙将公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分为四种模式:贡献型项目、合作型项目、共同创造型项目以及招待型项目。[14]贡献型项目强调馆方对进程的实际掌控,引导公众参与馆方指定的部分需要的内容;合作型项目强调公众参与对博物馆举措的一些决定性力量,如英国伍斯特市立美术馆2009年每周通过投票选出40件艺术品开放进行展示,公众的投票决定艺术品展示的名次以及是否能够入围,这项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成为合作型参与项目的一个良好典型;共同创造型项目强调项目的确立和运行都需要公众参与,博物馆方面与公众合作共同确立新的运行方式,如帮助社区组建自己的博物馆等等;招待型项目是博物馆方面将其部分资源和设施移交给社会,实现空间和工具的资源共享。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博物馆方面的干预,而实现参与者独立满足自身的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众对博物馆方参与形式的多样化与参与程度不断深入,势必带来博物馆馆务方方面面的变革,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彼得·冯·门施曾说,博物馆这门行业产生至今共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1900年博物馆正式提出了其基本的从业准则,第二次是1970年新博物馆学的诞生,第三次人们正在经历,其关键词就是“参与”。[15]未来,随着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化,“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构建观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桥梁,鼓励观众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理想定然可以实现。

(三)技术手段为运营赋能

全球信息革命不断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智慧管理、藏品数字化等举措受益于科技的发展,正成为未来博物馆运营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R、5G、区块链等最新技术为特征,为“人、物、数据”三者之间提供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是智慧博物馆的内涵,通过技术手段,智慧博物馆建设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智能高效的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工具,形成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决策支撑,促进工作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构建融合化、智能化的新型业务平台和工作场景,营造舒适、高效、安全的办公环境。目前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博物馆深度学习、迭代演进的新业态。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管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意味着创建各种可供移动设备连入的APP或者展览网页,而是要保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要以移动的方式便于访问,……使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获取”。[16]随着国外博物馆新增的各种技术职位如首席数字官(Head of Web,New Media,and Outreach),网络、新媒体及拓展业务主管(Chief Digital Officer),数字化介入及技术副主任(Vice Director of Digital Engagement and Technology)等,从问询、移动导览到包括数据存储、通讯介入等博物馆的后台应用,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博物馆运营的重要潜在技能。未来,真正的智慧型博物馆,必然以一种定制化的方式进入移动时代,形成自身运营的特色,进而实现博物馆面向未来的升级转型。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