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贫民弱,百废待兴,在面临的众多困难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是其中急需解决的一项工作。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方针、政策,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人民群众卫生防疫意识差,医疗卫生基础落后,这都严重威胁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全国每年发病人数当中,半数以上是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疟疾流行猖獗,每年疟疾病例在3000 万人以上,病死率1%。血吸虫病被称为“瘟神”,在长江沿岸一带流行,威胁着1 亿多人的健康和生命。
疫情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破坏力强、损失严重,每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就会接着引发次生灾害。其次,由于缺少基本的卫生常识,加之战争期间给人民的健康留下了众多问题,如传染病肆虐、寄生性疾病多发。再次,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地域上只注意了老疫区而忽视了不常发病地区,尚未克服重治疗轻防预、轻视中医药的旧医学观点。最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性的医疗防疫计划和体系尚未建立,这对于疫情多发的新中国是个重大挑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设施严重匮乏,全国仅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 多所,县级以上的医院约2600 所,门诊所769 所,疗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各种专科疾病防治站等医疗卫生机构,在全国都非常少。1949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共约8.46 万张床位,县级以上医院就占有8 万张床位,全国平均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仅0.15 张。[1]4医疗设施条件极其简陋,多数医院都没有基本的医疗检查设备。
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少,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少之又少。尽管中医在我国已经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但中医发展缓慢,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也仅有少数私立中医院,其余大多是简单的中医药铺。乡村仅有一些略懂医术的个体中医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乡村的老百姓生病,更多的是寻找巫医、神汉看病,这严重耽误治疗。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共有541 240 名卫生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5 040 名,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仅314 000 名,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8 900名,注册的护士32 800 名,医药师3 357 名。[2]2-1-1相对于全国54 167 万人口,这些医疗工作人员远远不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接生员、护理员、防疫工作人员等同样严重不足。中医和草药医师作为旧中国的主要医疗队伍,到1949 年中医约27.6 万名。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药学带到中国,西医传入中国后较快发展起来,1949 年全国西医师约3.8万名,西药师500 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相较于全国5 亿多人口,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是严重不足的。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没有防治疫情的专门医生、防疫队、防疫药等,许多卫生人员都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锻炼,很难应对和处理流行疾病和疫情。另一方面,医疗后备人才严重不足,没有完善的培养教育体系,1949 年全国仅有22 所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科研机构3 所,在校人数15 234 人,中等医药学校在校人数15 387 人。[1]119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奇缺是新中国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困难之一。
苏维埃时期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通过成立卫生管理机构,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特别是疫病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3]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能否领导好医疗卫生工作,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是事关党执政安危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党内存在轻视医疗卫生工作的情况,1951 年9 月9 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并转发至县委一级的指示,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4]1761953 年4 月3 日,毛泽东阅中央军委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白学光的关于中央军委卫生部领导工作的报告,得知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忽视党的领导问题。这使毛泽东联想到了政府卫生部工作,“我怀疑政府卫生部的领导工作可能和军委卫生部的领导工作同样是一塌糊涂,既看不见政治领导,也看不见认真的业务和技术领导”[5]76。毛泽东指示习仲勋、胡乔木根据白学光的报告,对政府卫生部的工作进行一次严肃的检查,并决定解决方案,付诸施行。1953 年12 月,毛泽东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成等汇报后谈到,“几年来,卫生工作成绩很大,缺点很多,最大的缺点是政治少了。正因为政治少了,所以技术也管不好。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我们是依靠政治来领导,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5]205。就如何加强党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毛泽东提出对领导干部必须要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对卫生工作人员必须加以领导和帮助,对卫生工作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要经常检查。
1960 年3 月,毛泽东得知中央批准的卫生部党组《关于全国卫生工作山西稷山县现场会议的报告》未能引起大多数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重视,而且也没有下发到各级党委党组和人民公社去。随后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时要求“省、市、地、县、社的有关卫生部门及民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党委会议及党组会议上,在本年三月内,至迟四月上旬,认真讨论一次,由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各级党委专管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也要在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之下挂起帅来,立即将中央二月二日批示文件发下去,直到人民公社”[6]150。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中国开展其他方面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毛泽东深知医疗卫生关乎人民群众生死,是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此问题解决不好会削弱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环境卫生状况很差,与连年战争、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缺少卫生知识、领导干部对卫生工作不够重视等有关。每年有部分省、市因环境卫生引发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1952 年1 月,美军在朝鲜战场和中国东北、山东等地实施细菌战,利用飞机投放携带具有烈性传染病毒的活体动物。这一情况很快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防疫运动,一方面,为粉碎敌人的细菌战,另一方面,为改善我国环境卫生状况。1952 年12 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7]614在毛泽东号召下,全国各地成立防疫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捕鼠灭蚤、灭蝇、灭蚊等,进行清洁大扫除,改善卫生环境。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爱国卫生运动由反细菌战为重点转入以除四害为中心的新阶段。1957 年12 月7 日,毛泽东给胡乔木的《关于讲卫生、除四害问题》批示指出:“中央和国务院应联合发出一个指示,号召全民动员,讲卫生、除四害,立即行动,分步进行。”[8]2601958 年1 月3 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今冬必须在全国各地开始大举进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尚未动员的必须立即动员起来,……比较各地成绩的大小。”[8]272各地人民群众响应号召,迅速加入这场浩浩荡荡的爱国卫生运动。毛泽东时刻关注着爱国卫生运动,1958 年3 月,毛泽东在阅四川《农民日报》时,了解到四川农民用一种名曰“打破碗花花”植物可以消灭蝇蚊,毛泽东就向群众宣传用此植物来消灭蚊蝇。
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毛泽东高度重视除四害问题,多次强调除四害问题的重要性。1958 年8 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消灭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苍蝇、蚊子这件事,近来不强调了,请同志们回去搞一下。我希望,这四样东西越少越好,因为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劳动人民的健康。”[8]428受“大跃进”影响,部分地方放松了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工作。1960 年3 月18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把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的决定,提醒全党同志要把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
爱国卫生运动使广大地区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改善,疾病流行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有效地预防了疾病传播,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健康水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质上就是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宣战,具有改变人们旧习惯、旧思想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倡导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最大可能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这种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做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毛泽东对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十分重视,多次亲自参与调查工作并作出指示。1953 年,就沈钧儒9 月16 日来信建议加强并改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事,毛泽东复信: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1953 年11 月17 日,毛泽东与卫生部同志谈到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时说:“各有关党委要亲自抓,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并尽快编出通俗的小册子,把消灭血吸虫病的知识和方法向群众进行宣传。”[9]339-3401955 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毛泽东非常关心关于召开第二次防治血吸虫病会议,1956年3月3日,他给卫生部批语:“会议是否按期召开?准备情形如何?望告。”[10]471957 年4 月19 日,毛泽东审阅了第二次防治血吸虫病会议报告,亲自给这个报告加了题目《关于消灭血吸虫病问题的报告》,并指示邓小平将此报告多印发一些分发给党内外高级干部,以引起对血吸虫问题的高度重视。
1958 年6 月30 日,江西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事件在《人民日报》刊出,毛泽东阅后,想到血吸虫病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了《送瘟神》(七律两首),热情歌颂劳动人民战胜血吸虫病的大无畏气概。1959 年10 月,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会议在上海召开,毛泽东指示:“治病的钱恐怕要政府出。这笔钱很重要,就是说免费医疗,而且伙食也给他包下来,给他吃好一点。你搞两个礼拜就全部好了嘛。”[11]229
毛泽东对于疫区防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他的重视下,各疫区有序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和改造(灭螺、管理粪便、管制水源、及时治疗病人),强调发展生产和开展群众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奋战,到1964 年全国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减轻了血吸虫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威胁。我国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绩,赢得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称赞。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医在中国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出现否定中医的声音。有人认为中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腐朽迷信的东西,不应该相信,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工作在党内外一直未被重视。毛泽东是非常重视中医和中药,1953 年上旬毛泽东和贺成在谈到中医问题时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对中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5]205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待中医要把其把正确的、积极的一面加以利用发挥,使其科学化;相反,对于中医当中不合理的成分要分析批判,加以剔除。
在如何认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上,毛泽东主张中西医结合。1950 年8 月7 日至19 日,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2]493当毛泽东得知卫生部存在大量不够重视中医工作、看不起中医的现象,他对此非常生气。他指出:“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中医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5]245
1954 年7 月9 日,毛泽东委托刘少奇召集会议,传达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团结中西医是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必须把中医工作重视起来,把中医提得过高也是不正确的。团结中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医药科学。”[5]2581956 年3 月20 日,毛泽东在与医务工作者谈话时,在西医学习中医方面,他具体地指出:“在学习中应该把一些古代的经典性著作由专人翻译成白话文,印成古文与白话文对照本,以便于西医阅读学习。”[13]496毛泽东同时也号召中医向西医学习。他说:“相对于一些精力充沛、有一定经验的中医,应给予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如物理、化学、生物细菌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这样对于古代医学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会有很大帮助。”[13]496
在毛泽东的亲自关心下,全国开始陆续出现中医进入大医院,创办了专门的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还首先成立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同时中药也取得发展进步,一批中药研究院、所建立,大量中医药书籍出版。
毛泽东在中西医问题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护了中医,并且与时俱进”[14],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倡导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大解放了我国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培养了大量兼具中西医技术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推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受到了国外医学同行的认可,让中国传统医药学在世界上大放光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到全国人口的80%以上,广大农村在防治疾病方面有许多困难,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买药难的现象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取得不小的成绩,消灭了一些疾病,开展了消灭血吸虫病运动,进行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但是在农村与城市、普通职工与干部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还存在着极不平衡现象。
1953 年11 月,毛泽东向文东仙(毛泽东表弟)了解唐家托情况后说:“除了解决吃饭问题外,我们还要解决一个医疗问题。现在,据说农民生病请郎中,要称肉打酒送礼,花了四、五块,药还没进口,还要花钱,这怎么行?今后,一个区要建一个医院,一个乡要有几个流动医师。”[15]3181965 年6 月26 日,毛泽东在同身边医务工作人员谈话中,提到“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16]505,这与新中国成立初确立的“面向工农兵”的卫生工作方针不符。毛泽东非常生气地批评说:“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者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16]505此次谈话内容的整理稿,毛泽东作了“暂不发表,将来再说”的批示。1965 年8 月15 日毛泽东同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谈话,提到“过去农村卫生工作是无人管的,卫生厅也不大管。你说的半农半医这办法好。医务人员下去三分之一,任务一是医疗,二是训练农村医生。农村卫生员应给点工分。使用在农民身上的那部分药费,由国家出”[16]522。还提出了农村培养不脱产的卫生员构想,在生产大队设立卫生室,卫生室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早在1965 年1 月21 日,毛泽东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和为培训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报告》,各地对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非常重视,迅速在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六·二六”指示传达后,1965 年9 月1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社论。这又一次引起了医疗卫生有关部门和行业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1968 年9 月,经毛泽东审阅批改刊登在《红旗》杂志的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随后被《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名称走向了全国。到20 世纪70 年代,赤脚医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人数达500 多万,其中赤脚医生约180 万,卫生员约350 万,还有接生员70 多万,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员总量(约220 万名)。[17]20
在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下,医疗卫生工作开始重点转向农村,重新回到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上。大批医疗卫生工作者下放到农村或者到农村进行巡回医疗,深入农村基层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买药难的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医疗工作者积极到农村服务,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使农民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增长迅速,国内人口由1949 年的54 167 万人,到1976 年增长到93 717 万人。[18]2全国人口出生死亡率由1949 年的20‰下降到1976 年的7.2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 年的16‰ 增长到1970 年的25.95‰。[18]268新中国成立后,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 年的35 岁,提高到1975 年的68.8 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使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使新中国能够长期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发展关乎社会稳定,毛泽东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使社会稳定向前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新中国建立到1976 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医疗卫生建设为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医、药、护、技各类卫生人才得到快速发展,到1975年底,全国有7 435 212 名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2 057 068名,执业医师有521 617名,注册护士379 545名,医药师219 904名,检验师77 506名,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 841 695名,其他技术人员14 122名。[2]2-1-1医疗队伍相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成为一支门类齐全的医疗队伍。此外,一大批医疗工作者从事于科学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现青蒿素,这些医学发现不仅仅提高了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也给世界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毛泽东发出“六·二六”指示后,农村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也得到了迅速壮大。全国各地的解放军医务人员、城市医务人员先后深入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大量的城市医务人员选择在农村安家落户,长期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此外,全国高、中等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有医德的人才,许多毕业生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到农村工作,一定程度上还调节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大量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到基层服务,缓解了农村劳动人民看病难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医护人员的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到1975 年底,全国有151 733 所医疗卫生机构,全国有医院共计7 653 所,其中中医医院160 所,专科医院543 所,乡镇卫生院54 026 所,门诊室80 739 所,此外还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 912 所,专科疾病防治院683 所,妇幼保健院2 128 所。[2]1-1-1相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建了一大批新兴医院,其中还有专门针对各种疾病防治的医院,建立了大量的乡镇卫生院,改善了乡镇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来的县、乡(公社)、村(大队)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大大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到1975 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有176.43 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有62.03 万张床位,妇幼保健院0.97 万张床位,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严重不足的情况。[2]3-1-1
此外,国家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事业支出也连年增长,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显著增长。“一五”期间,国家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是14.55 亿元,占到国家财政支出1.08%,国家财政用于卫生基建投资是6.48亿元,到“五五”期间,国家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113.64 亿元,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2.17%,国家财政用于卫生基建投资是18.29亿元。[1]125全国卫生经费用于农村的比重由27%提高到60%以上。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医疗卫生条件,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践证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道路,显著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创造性地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缺医少药等问题,为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经验,对当前中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