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婉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初中新课标提出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应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科学素养的落实,并且自己可以主动运用于生活,在课堂之外可以进行思考研究,使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目前应试教育的阶段还未完全褪去,学校和家长的观念还是受升学的压力所牵制,一味地重视分数,缺乏“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近年来教师在科学课堂上的教学形式逐渐多样化,增加了学生的活动任务,学生之间的分组合作等等。然而,这一般是在教师公开课的时候才会特意增加的一些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些形式的有效性,落实不到位。现在的课堂还要注重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活跃性。
例如在七年级《力的存在》一节中,教师往往会设计让学生吹气球,拍气球来体验力的存在,这样一来,课堂就变得非常热闹,还包括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多种形式。科学课堂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这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材料。学生在进行设计或研究的时候,往往需要做很多的铺垫,然后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而这又与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相冲突。例如八下第一章第五节《磁生电》,按课时来分配是两节课完成的,然而,在本节中表格设计的环节中,让学生真正能自己主动设计出表格所需的时间就要占课堂的大半节课,而且这还是对于班级的大部分同学能完成这项活动而言。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内容就又要延长课时了,因而有些教师就会对本环节采取简单处理。但这样一来又与教材的编写目的不一致了,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对于表格设计和信息记录的能力,与新的科学课堂理念背道而驰。再者,科学课堂的广度比较大,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等。而实验室可供使用的材料有限,学生没有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良好的平台。
翻阅初中和小学的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的很多内容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有涉及,学生已经积累的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八年级的《电荷》一节中摩擦起电以及正负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在小学就已经有过初步的学习,且课本上的图也与小学基本类似。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无需花大量的时候炒冷饭。如果这个知识点又恰巧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围绕在我们生活周围的,那么这些章节可以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很多教室里都会有绿化布置。这就是我
我们科学课可以利用的很好的素材。在学习植物的结构及植物生长、发育的时候能够从周边的事物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变化,使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更形象直观。例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中,教室的盆栽就是身边最好的素材,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变化。对于植物的向性不少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框架,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设计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上本节课之前,先让学生进行对植物根的向水性,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进行实物研究。
到了学生探究的环节,看似简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刚开始让学生去准备蚕豆,但是学生去菜市场发现这已经不是蚕豆的季节了,已经没有了,于是学生改用绿豆来探究植物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地性。这是利用绿豆来完成的实验,用湿润的纱布固定住种子。
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由于天气太冷,绿豆芽长得很慢,学生只能做出植物根的向地性,无法完成植物的向光性,于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用了视频来代替,然后结合教室里的盆栽展开教学。
对于植物的向根性,学生先采用葱的根进行实验,拿了两个透明饭盒来培养葱,但是由于两个装置不同,造成实验的不严谨行。所以第三小组同学换用了矿泉水瓶进行实验,但是又由于矿泉水瓶太浅,根又太长,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后来学生发现研究植物根向地的实验中有几颗绿豆的根生长有一定的方向,会偏向棉花潮湿的那一端,于是就想到了用绿豆做实验。这是学生的实验改进过程。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都很强。他们能对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并且能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分工合作,最后进行整理。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如在学习植物从种子萌发成幼苗,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在开学前,便可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播种,放在教室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生的变化。对于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化不同组的学生可以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植物成长周期的一个动态过程,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请学生自己来进行汇报了,知识的学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比教师拿着模型单纯地讲解来得更有说服力。
自主探究不仅课内要进行,更要延伸到生活当中去。通过学生的实践和不断的交流,这对学生的激励以及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