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曼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自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开始,社会招生、退伍军人等多元化的生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在推行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中最重要的推动者就是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这要求教师在具备较强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完备的企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学团队成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用人机制的制约,在正常的教师招聘中,很难把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学历不高的企业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招入学校,并补充进教学团队。要破解当前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困局,可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展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区域龙头企业等多方参与的高层次、多维度合作。以学校有需求、企业有动力、政策有扶持的现实条件为推动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并,深度参与到课程设计过程中。这种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能够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继续深入,为适应新的教学体系,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知识体系。但由于当前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几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时在引导和教育的学生营销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必须通过参与企业实践以及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学校要给教师提供相应的条件来增加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团队内部的传帮带活动,立足于营销过程相关问题的解决,融学习、探究、实战于一体,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
“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在高职院校属于新生事物,至今对“双师型”教学团队依然缺乏明确的官方概念界定,对“双师型”教学团队尚无明确的认定标准,使得“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真正内涵未能清晰显现,增加了团队建设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弱化了团队建设的可操作性。由于尚无成熟的建设经验可资借鉴,对如何建设教学团队,各地各校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目前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各方均已达成共识,但仅有部分教学团队的团队目标定位较为明确、团队凝聚力较强。很多学校仅仅只建立了名义上的教学团队,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任务一般仅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另外,由于团队成员在社会阅历、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因个人成长经历、现在所处位置等原因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在对待教学、科研和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等态度上的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一些教龄长、职称高的成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而部分教师则更重视获得科研成果为晋升职称做准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都是小众专业,专业课教师人数也相对较少。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不但每学期至少要主讲多个班级、多门专业课程,同时还要承担相对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每学期总课时数超过300课时,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团队的建中。其次,由于受营销模式创新的影响,每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化。同时,由于近年来高职生源的多元化,导致学生基础呈整体下降趋势,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兴趣不浓,组织纪律相对涣散,请假、逃课、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营销专业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由于参与企业实践和教育教学培训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但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或因评职称、搞科研等原因,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这不但不利于其个体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长期得不到大的提升。
首先,许多团队负责人在组建团队时,团队成员未经有效遴选,甚至是仅选择与自己相熟或是年龄相仿且有共同话题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于没有考虑到团队成员的专业性与互补性,团队缺少真正的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团队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其次,由于商业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邀请的企业指导教师由于经常发生跨区域作业,其所兼任的课程常常难以准时开课,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没有与市场对接,影响了教学流程。第三,由于新聘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招聘的,他们的理论功底扎实,但由于没有或是很少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其技术技能与企业要求脱节。而受学历条件等的影响,具备较高营销专业技能的人员却很难获得受聘机会。最后,由于近年来营销专业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快速流失,进一步降低了团队整体素质,导致团队能力结构不够完善。
在许多高校仅仅是以口头协议的形式建立教学团队,并未形成有效的书面文字材料,或是有书面材料但执行力度不足,对团队成员没有明确的权责要求,因而约束力也就不强。然而,由于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很难仅靠主讲教师一人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团队其他成员的共同合作以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大部分成员都会积极配合主讲教师,但有些成员是因为人情、面子不得不帮忙,并没有将其视为自身义务,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职业认同感、教学团队凝聚力不强。
首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培训多采取理论授课为主,营销实践训练较少,且缺乏长效的培训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团队培训效率低下,影响了团队专任教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团队成员每年获得的培训机会与时间有限,校内、外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滞后,校本培训制度尚不完善,甚至部分学校还没有制定基于团队建设的专业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参培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最后,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极为丰富,课堂教学也较有趣且能扩大学生的见闻,但由于在任教前基本从未接受过必要的高职理论培训与课堂教学培训,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未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体制机制,学校应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研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多方协同,建立并健全一套有效统一的制度,规范教学团队的建设,保证真正将对教学团队的培养落到实处。
首先,促进成员间的互信与沟通,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紧密协作,以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提升营销专业技能,打造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其次,要注重协调团队的内部冲突,消除对团队绩效有损的各种情绪和认知冲突,要尊重不同成员的意见,使团队始终处于相互配合、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最后,要考虑在营销经验、解决教学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来源渠道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特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努力拓展企业培训资源、创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培训模式,要依据教学团队成员的特点与特长,为他们提供更多专业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专职教师进行营销专业实践,并结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实现团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其次,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内部交流与培训的形式提升各成员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共生意识。第三,要在团队建设制度设计中积极引导教师从事技术技能研究与创新,本着博采众长、先后衔接、自我完善的宗旨,建立促进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第四,通过综合优化营销专业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的有机融合。最后,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任务合理的分配给每位团队成员,实行定期课程轮换制度,保障团队成员全部具备所有营销专业课程所需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合理选择团队成员,保证成员结构相对固定,既要选择有社会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资深教师,也要选择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青年教师,还需要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技能突出的企业指导教师的加入。其次,选培能力突出的团队负责人。在团队负责人选拔上,要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并要明确团队负责人的入职标准,选择有吸引力、凝聚力、品德高尚且具备卓越的营销实践水平、突出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在团队负责人培育上, 要建立相应的培育体系,主要的培训内容为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等。
首先,学校要适当增加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有选择的向实践教学仪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方面倾斜,创造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有利环境。其次,要加强校内外营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确保教师能经常性地深入商业企业,并为教师参与校外专职或兼职进修、参与一线销售、商品推广、营销策划或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岗位和必要的经费,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教学团队的培训基地。第三,应给予教学团队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合理开支适当的补助,为教学改革、交流和研究的开展提供条件支持。第四,要将专业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为教师成长腾出时间。第五,学校要制定教学团队建设长期规划,制定有利于团队建设及团队成员持续成长的人事、职称评聘等相应制度。最后,要优化教师管理制度,深入行业、企业挖掘兼职教师资源,整合全校范围内的专、兼职教师资源,组建跨系、教研室及行业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建立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与完善的考核制度,能够保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强健的战斗力、充分激发团队成员成长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通过开展教师工作业绩与贡献的数量和质量评价与衡量,并以评价结果相应调整相关教师的薪酬,将利益统一化,最大的优化人力资源,从而达到学校与教师个人的共赢。其次,改革高职特色职称评聘标准。以聘期考核和晋级条件为导向,打破唯论文、唯课题的固有模式,落实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第三,设立特聘岗位,柔性引进优秀兼职教师、专家,依据能力水平确定底薪,按完成的业绩成果确定奖励,按岗位要求贴合度定津贴。最后,开展创新优绩、优酬分配制度试点。一方面,开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并给予通过认定的教师相应的津贴;另一方面,鼓励团队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业务以取得收入,按一定比例纳入内部绩效工资,由团队内部按贡献度自行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