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复兴,索依娜,于敬华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2.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4)
高等教育需要有效的、可以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创新主体对自己设计的产品有了强烈的保护需求,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专业性,造成了广大创新主体不知道怎样去保护,无奈错过了保护时机和保护点,造成成果价值的降低。高校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知识产权教育,尤其是开展专利挖掘教育势在必行。
1.专利挖掘融入的意义
专利挖掘是为了从科研生产当中发现可以用来申请专利的创新点,是从创新成果中提炼出具有专利申请和保护价值的技术创新点和方案。让科研成果得到充分保护,从而使科研过程中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回报,是一项极富技巧的创造性活动,是将技术创新以申请专利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成果的无形资产。专利挖掘工作,要建立在对技术创新的把握基础之上,是对技术创新的后续工作,能够充分体现研发者的创新能力。
目前在专利挖掘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专利挖掘方法的研究,对专利挖掘思路的研究,例如可以从研发项目任务出发,逐级拆分,也可以从技术创新点出发,寻找关联因素。但是这些方法都极其抽象,不适合完全没有专利基础知识的学生。
高校本科教学内容普遍和社会脱节,学生学习动力欠缺,当前的教学内容无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人数众多,思维活跃,受到创新创业浪潮的推动想参与进来,但是找不到创新点,在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具体实施环节上缺乏进一步的推动。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融入专利挖掘,结合专业特点使学生获取专利授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认可,是一件非常令学生振奋的事情,将极大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
专利证书是社会公认的创新成果形式,带领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掘成专利形成保护,将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大量学生专利的产出将对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对提高学校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学校荣誉,扩大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2.融入专利挖掘的理论研究
(1)课程体系研究。作为专利知识,不在理工科院校教学要求之内,没有法定学时,专利知识体系从创新点挖掘,申请文件撰写、申请、审查、答辩、复审涉及多个方面,非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没有时间全部获知,需要精简,上述部分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讲座以及公共选修课来完成,教学内容必须精简,不能按照知识产权专业的课程照搬,应通过一种简单的普及教育进行。作为高校学生至少应该具备创新点挖掘,申请文件撰写的基本要求,以便后继可以和专业的代理人员顺利对接。
所谓的创新点挖掘就是应该知道什么东西可以申请专利,哪些技术方案值得保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点,使其知晓什么是创新点,辅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多个专利申请的经历。
专业的申请文件撰写学生们不可能具备,至少需要2 年的实践,通过大量的案件书写才能掌握,对于学生虽然不是专业的代理人员但也要具备基本的撰写能力,至少能撰写完整的技术交底书,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说明书公开充分。
(2)实务实践研究。专利申请过程实践性很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此部分内容应该开展专项教育,目标定位积极活跃的同学,在上述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精英教育,选拔优秀人才进行。
(3)教学过程创新思维融入研究。在正常教学中结合教学课程融入部分专利知识,在所教授的课程中结合章节知识点,提出可以申请专利的方向,对未来的产品提出展望,此处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创意讨论,提交创意设计作品,对优秀的设计作品教师负责指导专利文件撰写。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同时能对本领域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具备专利申请的基本知识,能在整体上把控教学。
(4)教学方法研究。针对大众同学、针对活跃同学的不同专利培养方案研究。高校的专业众多,跨度大,骨干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具备专利申请等相关知识和意识,应在自己专业特点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大众同学可以采取讲座的方式,引领同学进入知识产权领域的大门,开展一门综合选修课,介绍专利申请、挖掘、撰写的部分知识,针对活跃同学可以重点培养,一对一辅导,使其提高。在与自己专业结合的时候,可以直接检索本领域的专利,吸收经验;可以参考各种大学生竞赛的作品,看看别的同学都在做什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科研,从科研项目中提取创新点。
3.专利挖掘研究项目实施
项目组开展教学过程中的专利挖掘研究,已经实施2 年,课前搜集素材,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和教学课程相关的项目,检索相关专利,在课堂上择机介绍给学生,尤其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上,引入课本之外的新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定期开展知识产权讲座,以专利相关内容为主,一学期2 次的规模,向学生普及专利知识。
开展公共选修课:“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16学时,在讲座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受众,通过16 个学时的介绍,课程讲授与讨论基本占比1:1,让学生了解专利申请的基本环节,创新点的挖掘,培养兴趣。
最后优中选优,挑选出积极分子,重点培养,指导其主持课外科技项目,制作项目的同时申请专利,然后参加大创项目,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比赛,项目和专利二者互为补充,对专利来说有项目的支撑使其更严谨,不至于纸上谈兵,公开更充分,说明书撰写得更细致。对项目来说,在申请的时候有专利的支撑,更有说服力,创新点更直接,更容易得到评委的支持。
4.专利挖掘研究项目效果验证
项目实践数据分为2 组,普通组没有参加此模式的普通学生,对比组参加了此模式的学生。
普通组学生按部就班,和以前一样上课、考试,参加课外项目的极少。
对比组相对于普通组中,70%同学参加了大创项目或其他课外项目,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综合测评整体靠前,就业升学率高,比较典型的我校2016 级学生赵同学思维活跃,在接受了专利普通大众教育后(讲座),在指导教师一对一指导下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参加各种比赛,将实际的比赛成果、创新内容提前申请专利,用专利反哺科技比赛、项目申请,现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 项,授权外观专利3 项,申请发明专利7 项(实质审查中),这些专利不仅在各种竞赛中起到有利的支撑,曾荣获2018 年全国ICAN 中国总决赛二等奖、2019 年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决赛二等奖等奖项,而且在其推免复试中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提前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教学中引人专利挖掘,能开阔学生思维,锻炼创造力,指引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促进课外竞赛的参与度并提高竞赛成绩,真正促进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