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清, 张雪梅
(唐山市第五幼儿园,河北 唐山 063000)
教师适当的介入幼儿建构游戏,能使幼儿逐渐降低的游戏兴趣再度恢复,使得游戏活动得以持续,而且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因此,建构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主题。教师 “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建构游戏的关键因素。以满足幼儿发展为目的,对幼儿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判断,可以通过把握“关键瞬间”,抓准介入建构游戏的时机来实现。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该先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然后分析幼儿的行为与背后的动机,再思考是否需要介入、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才能让幼儿的能力获得提升。而教师应考虑以什么方法介入、什么身份介入,才能推动和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都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如隐性指导法、设疑共探法、角色介入法、图示法、激励法等。适宜的策略不仅能推动幼儿深层次的游戏,还能使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丰富多彩。
为此,以户外建构游戏“十字路口”为例谈一谈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和策略。教师介入幼儿建构游戏的时机:1、幼儿重复原来的情节和动作,长期没有变化;2、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出现困难,向老师发出求救信号或出现沮丧情绪;3、幼儿反复尝试解决冲突但未有效果;4、幼儿有了新的搭建兴趣,但对物体的搭建结构不清晰;5、幼儿搭建技能不熟练,自信心下降;6、没到达到教师的预期期望。
户外建构主要材料有:空心积木、圆柱形积木、长短不一的塑料板、方砖等各种立体多边形积木。建构材料简洁的几何形状,可随意组合、一物多用,满足幼儿无限的游戏创意,激发兴趣,实现幼儿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第一次探索:在开展户外建构活动“十字路口”时,孩子们高兴的来到了户外建构区进行搭建。西西和其他三位小小建筑工用拼接的方式一起专注的搭建“十字路口”的四个角。紫萱拿来长方形塑料积木用垒高的方式搭建楼房的底部,又找来三角形塑料积木搭建楼房的顶部。浩浩和天天也和紫萱一样在十字路口旁用垒高的方式搭建楼房。十五分钟后,我发现几个小朋友都是用的垒高的方式搭建的楼房,而且都选择了三角形积木当楼房的顶。搭完楼房后,孩子们玩弄着手里的积木仍然在垒高,一再重复原来的动作,长期没有变化,没有幼儿去选择今天填充的新的建构材料去搭建。
介入方式——隐性指导法。我来到紫萱身边,也和她一样拿来方砖,用围合、连接、架空的方式搭建楼房,然后选择多边形蓝色圆盘,在圆盘周围插上蓝色长方形细圆柱当楼顶。紫萱发现后高呼:“快看,老师搭的楼房真漂亮!老师这样搭建还省方砖,我们可以把楼体搭的更高。”于是她蹲在我身边,仔细观察如何用架空的方法搭建。其他幼儿也模仿起来,尝试用架空的技能,用新的建构材料搭建楼房顶部。
隐形指导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的作用。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教师的介入能促使幼儿建构游戏继续开展,并且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和适宜的指导。所以在幼儿遇到困难求助教师时适时介入。教师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幼儿的陌生感,为幼儿继续游戏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第二次探索:几名幼儿积极主动分工,凡凡、紫萱拿长方形的短塑料板,大俊拿半弧形的塑料板,一会就在十字路口搭好了一个赛车道。赛车道的最开始是用一块长塑料板搭的斜坡,下面用空心积木作为着力点。赛车道搭好啦,几名幼儿开始快乐地玩着赛车的游戏。可是把赛车(圆柱形积木)放在斜坡上,滚下去之后赛车就跑到老远去了,根本不会沿着赛车道走。刚开始几次玩得还高兴,后来就有点郁闷,赛车老是往前面跑,要不就从斜坡掉下来,几名幼儿有点想放弃这个游戏。
问题分析:幼儿选择的是圆柱形的积木作为赛车,是因为它会滚动。但是它不会拐弯,而且因为幼儿搭的赛车道是一块积木,比较窄,所以才会导致赛车老是会离开赛车轨道和斜坡。
介入方式——设疑共探,用开放性的语言平行介入:看到幼儿想放弃这个游戏,这是一个介入的好时机。教师用设疑共探的方式介入游戏:“你们知道为什么赛车老是离开轨道吗?”几名幼儿想了想:“因为轨道旁边没有栏杆。”这时坤坤和大俊立即去找材料搭建栏杆。
设疑共探法即提问法和讨论法的综合。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的思考,并且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例如:为什么赛车老是离开轨道,可以怎么办呢?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幼儿观察,引导幼儿分析赛车道因为比较窄,所以才会导致赛车老是会离开赛车轨道和斜坡,并鼓励幼儿拓展思考找到解决方法。
接着以户外建构十字路口为例,第三次探索:
栏杆做好了之后,孩子们又高兴地玩起了赛车的游戏,将圆柱形积木从高高的斜坡上滚下来,可是因为斜坡上滚下来的冲击力将护栏撞到了。他们毫不气馁,还没等老师说话,就立即跑去拿空心积木放在塑料板条后面。这回该不会倒了吧,确实护栏不会倒了,可是又遇到一个新的问题了,从斜坡上滚下来之后,圆柱形积木被卡在护栏之间了,幼儿尝试多次搭建,也没有解决。幼儿很无措,好不容易搭好的护栏将赛车卡住了。
问题分析:因为赛车轨道跟圆柱形的积木的宽度是一样的,再加上护栏紧紧靠在轨道旁边,所以容易被卡住。幼儿尝试了几遍都没发现原因。
介入方式——角色介入法:教师穿上赛车服扮演赛车手,和幼儿一起玩赛车的游戏。我也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从上面滚下来,试了一下,也被卡住了,教师就自言自语:“奇怪,怎么被卡住了?”幼儿发现老师的赛车也被卡住了,就积极主动地来帮忙。大俊说:“是不是我们轨道太窄了?”宸宸说:“那我们一起将轨道加宽一点不就可以了。”说干就干,立即就有人从旁边拿了几块积木过来将轨道加宽。可是拐弯的地方怎么办呢?这时大俊拿来几块小一点的积木顺着拐弯的轨道加宽。
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理应及时介入。可如何介入才能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会抹杀幼儿的积极性呢?角色介入法是一个非常适宜的选择,教师投入幼儿自主打造的主题建构游戏中,化身为幼儿感兴趣的角色,避免教师的介入过于生硬和唐突。
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是幼儿进行自主性建构游戏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积木的排列组合,拼插、镶嵌、围拢、架空、以及保持物体平衡,粘合物体造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引导幼儿积累识别与使用材料的经验,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建构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尝试选用不同的建构材料去构造物体,并且会灵活使用材料,试着“以物代物”,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物体的认识。活动前搜集相关图片、观看相关视频等,丰富前经验,有利于幼儿了解物体的基本结构。
第四次探索:幼儿对于自己搭建的轨道非常满意,快乐地玩着赛车游戏,这时斜坡轨道倒了。其实之前在玩的过程中经常倒,幼儿没去想为什么会倒,只是重复将斜坡搭在空心积木上继续玩。这时大俊对斜坡感兴趣了,开始思考斜坡轨道为什么老是倒。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问题分析:斜坡因为是用长细一些的塑料板和空心积木架空完成的,所以非常不牢固,容易倾倒。需要将斜坡的着力点加固、填实,这样才不容易倒。
介入方式——图示法:大俊思考之后在斜坡下面再加了一块空心积木,可是还是没有完全填实,还有很大的空隙,斜坡还是容易倾倒。我让大俊观察活动前期孩子们搜集的楼梯图片,请他仔细观察,为什么楼梯不会倒。他说下面全部都有支撑点,所以才不会倒。通过观察图例,大俊了解了物体的结构,他立即去找小的积木塞到斜坡下面,这回斜坡就不容易倾倒了。几个小伙伴快乐地玩起赛车游戏啦!
3-6 岁的幼儿主要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教师仅仅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对幼儿的思维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用图示介入法,通过与幼儿一同观察建构物体的图片,找到建构物体的特征,帮助幼儿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搭建思路,由此实现有效的建构指导。
虽然幼儿的搭建经验和搭建技能在不断提升,但是当他们遇到不熟悉的新主题或者新材料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容易造成幼儿自信心的降低。这时,教师在介入时运用语言激励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伴随语言的启示和激励增强耐力和自信心。
第五次尝试:在搭建十字路口旁的停车场时,幼儿不断重复着垒高、围拢。因停车场场地较大,有的幼儿用架空的方式搭建时有时方砖不稳,还容易倒,幼儿搭建技能不熟练。
介入方式——激励法。教师感觉孩子的坚持性不够,立即加入到其中:“你搭得可真高,加油!我们一起来吧!”教师深入到幼儿中间示范搭建技巧,与孩子们一起搭建,用行动激励幼儿,引发幼儿借鉴并观察、习得经验、引发想象、拓展思维。
幼儿在户外建构游戏时教师并没有打断幼儿的积极性和高昂的兴趣,而是追随幼儿的意愿,并通过开放性、鼓励性、推进性的语言激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教师并没有过多介入幼儿的游戏中,通过简单的语言、游戏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促使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寻找适宜的解决办法。
最后一次探索:孩子们搭完十字路口、停车厂等,停止了搭建,自由的在十字路口骑行。但搭建活动前我和孩子们共同设计的“十字路口”旁还有医院。明显孩子们玩起来忘记了搭建医院,没有达到预期的搭建效果。
介入方式——等待抓住有效时机直接介入。这时,紫萱骑行时不小心摔倒了,手擦破了点皮,我及时抓住时机,直接介入引导幼儿,如果十字路口有个医院就方便了。孩子们用围拢的方式热火朝天的搭建了医院的主体部分,用长方形积木搭建了简易门诊。孩子们还搬来几个圆形塑料积木让紫萱先坐过来在简易门诊看病,延续了活动情节。
教师在建构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把握干预的时机。其次是教师要学会等待,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出现后,都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当问题出现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待,并观察游戏的对象和同伴的思想及所采取的行为,给幼儿自我协调解决留有空间。但如果停顿的时间将影响到游戏的进一步深入或孩子将要失去信心而放弃时,教师则应及时予以指导解决。
建构游戏中,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行为时,想要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就应该有比较清晰的目标意识,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介入的原因,通过自己的介入,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和发展。教师的介入,有可能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可能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如果教师是以积极、敏感、支持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扩展幼儿的游戏情节,幼儿的兴趣点就会很高,乐意进行游戏,如果打断幼儿的游戏兴趣,则作用适得其反。恰到好处的有效介入才是教师需要修炼的境界,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教师在观察与实践中反复把握与思考,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
总之,对幼儿建构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建”证花开,把握时机,使幼儿的建构游戏延续、提高、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