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骥才非虚构新作《漩涡里》的写作特色

2020-01-17 19:12:56毕莉莉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冯骥才漩涡

毕莉莉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

近年来,对于非虚构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对非虚构的起源、特点、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冯骥才是我国文学界做口述史最早且最负盛名的作家,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在新时期文学的浪潮中,他便采用口述实录的方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漩涡里》是冯骥才的非虚构新作,是他深切关注社会问题后的思想结晶,作为他自传体、非虚构系列写作的最后一本,传达了他更全面、更新颖的思考内容。口述实录史与传承人口述史有所不同,《漩涡里》采用自我口述史的方式,在回答他两次重要“转型”问题的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且宝贵的文化发现,传达了他文化保护与文学思考的最新动向,不仅具有社会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很深的文化研究意义。

一、叙述者的四重身份

在《漩涡里》中,冯骥才将其作为作家、画家、学者、文化遗产保护人这四重身份归结为“四驾马车”。在冯骥才一步步深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里,文学、绘画、教育“三驾马车”无一不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一)作家冯骥才

作家是冯骥才永不会褪色的身份印记,写作是他永不会停止的事业。对他来说做文化保护的最初动力来自于一种情怀,一种作家的情怀,他说:“在作家眼里,民间文化不是一种学问,不是学术中的他者,而是人民的美好的精神生活及其情感方式”[1]143,“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正是他在九十年代初,基于作家身份,站在时代转型的立场上,关注民间文化时提出的。1994年,冯骥才以作家身份应邀为维也纳作一本文化游记,这次出行,冯骥才感受到欧洲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的紧迫感增强了他投入“漩涡”的决心,他开始利用写作这一方式,在呼吁文化遗产保护时,创作演讲稿,进行演讲,希望通过文字传达内心的声音,用其作家的力量,唤醒大众去坚守民族的精粹。

社会的瞬息万变、经费的空缺、专家的极度缺少、社会支援的无力,都为文化的抢救工作增加难度,这使得冯骥才不得不为抢救工作四处奔走,既使如此他仍然没有完全放下文学创作,但创作只能在旅途中进行,奇妙的细节与情节也总是在:“冯老师,我们快到了”的声音中被忘的一干二净,也正因在这样的环境中,冯骥才有机会创作出大量文化思辨与文化批评的文章,如《作家的责任》《文化怎么自觉》《弱势文化怎么办》等,均引领当代文艺理论趋向。

(二)画家冯骥才

正如冯骥才自己所说,写完此书才发现他人生中的两次“重要”转型——从绘画到文学,再从文学到文化遗产保护。他最初有志于丹青,曾画了十五年的画,高中毕业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但因出生不好未被录取,后加入天津国画研究会,但在他拿起笔写作之后,用冯骥才自己的话来说“文学改变了我”,文学的创作改变了他绘画时的思考方式、心境与心绪,使他更习惯于追求事物的本质。绘画对于他是一种自我的艺术,为文是对于社会人生的一种负责任方式,作画则更多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因为绘画,因为走南闯北办画展,冯骥才目睹了九十年代中国第二次革命浪潮,了解到这股浪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着民间文化,如上海郊外周庄的柳亚子迷楼,宁波慈城镇上的贺秘监祠,因经济发展需要,遭到拆毁。在上海,冯骥才以卖画的行动促成了迷楼的保护,在慈城,他用卖画所得切实保护住了贺秘祠,这可能便是冯骥才下意识地走入漩涡的第一步。同时,受邀到海外举办画展,使得更多的外国民族文化展现在冯骥才眼前,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势在必行,文化比较与自我反思两种思维,随着世界各地举办画展,深深地烙在冯骥才的脑中。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里,写作与绘画不仅是冯骥才的私有武器更是公器,写作用来做文化批评,或用来写田野归档;绘画用来卖钱,资助文化。通过文化批评,引起社会关注,引发大众的文化自觉性;通过绘画,资助没有经费资助的志愿团体,使他们能够在艰难的历程中继续前行。

(三)学者冯骥才

冯骥才一向十分关注教育,二十世纪80 年代初,他的散文《挑山工》便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据调查,至少有两亿中国人在课堂上读过这篇文章,影响深远。《漩涡里》回忆了冯骥才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碰上的一件大事——天津大学要建立一所以冯骥才为名的学院,并聘请他为终身教授,这无疑为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开了又一扇大门。

从文联到天大,冯骥才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10余年来,他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培养了一批视野开阔、有思辨力、操作能力与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这为他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就了一批有力的后备军,可以说大学教育是他以文化遗产为中心展开的新事业。此时,冯骥才左手的文化抢救与右手的教育也渐渐合二为一,学院成为组织与推动文化抢救的工作室,师生成为他的助手,如在全国木版年画抢救专项活动中,他带着学生深入田野,一边做调查一边培训,在行动中思考。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也为冯骥才提供了一个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大众发生的最佳“高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引起了全社会的好奇与关注,由他本人所形成的社会热点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在这样的机遇下,他一个人带动了一个领域、一个专业、一个文化样式由社会的边缘进入时代与社会的中心。

(四)文化遗产保护人冯骥才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漩涡里》的主线,是冯骥才二十余年来工作的核心。1993年至1994年,此前的“新文化时期文学”是他尽文学责任的十余年,此后的“文化遗产抢救”是其尽文化责任的二十余年。冯骥才曾说:“一旦你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2]更重要的是,民间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民间文化遗产是过往的历史所创造的,必须保存的文化精华,是一种历史财富。

《漩涡里》记录到,在一次文化普查中,由于设备的缺乏,没能及时录制一位老太太的民歌《花儿》,从此这种民歌便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在经济快速发展面前,文化丢失的速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可以说每一分钟我们都在丢失,文化遗产的抢救刻不容缓。冯骥才为保护老街连夜制定保护计划;为及时记录散落年画、木版画,深入田野进行调研,曾与同事在狂风大雨中推熄火的车;为进行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穿越太行山,只为感受最本真的山村。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与倡导者,冯骥才以六七十岁的高龄深入田野,在风里、雨里、雪地里进行文化普查,并四处宣讲、呼吁,致力唤醒国人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尊,二十年如一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只有逗号,没有逗号”已然成为他的口头禅。

冯骥才的“四驾马车”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中并驾齐驱,为冯骥才文化五十年历程注入血脉与精魄,在文学和文化保护两个领域齐头并进的人,可谓少见,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化保护方面,冯骥才必将占据一个重要位置。

二、冯骥才的创作意图

冯骥才在以作家、画家、学者、文化遗产保护人四重身份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时,透露出的是其作为知识分子与文化遗产保护人的立场,传达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一)现实关怀

冯骥才作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头人,曾说他的口述史是对他二十年进行城市文化抢救、民间文化抢救与古村落抢救过程的文学式记录,《漩涡里》以纪实的文学风格展示了冯骥才“以第一视角对非遗保护曲折历程的见证”。

九十年代中期,冯骥才开始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先觉者、先行者与先倡者,绘画为其打开了第一扇窗户,第一次保护行动,他将目光锁定在农民印刻的粗砺而又质朴的木版年画上,历时十年,普查了全国数十个年画产地,最终形成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数十部《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天津老城保护是冯骥才兼顾木版年画保护的第二个重点项目,面对响彻全国的旧城改造口号,建成六百年的天津老城岌岌可危,冯骥才为了与拆除抢时间,紧急组织志愿者与学生拍照、摄像、调查访谈原住民、搜集相关文物,整理出版,建档建立博物馆等,在老城保护活动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抢救老街,冯骥才为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写了长文《老街的意义》发表在《今日报》上,同时为了增加保护估衣街的社会舆论,制作估衣街明信片并在估衣街签售。天津古城与老街的保护行动几乎就是后来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一个缩影。此后,民协与政协给了他更高的平台与机会,使其有决心与信心更深一步进入庞大而复杂的古村落保护计划当中,深入的田野调查,国家社会的支持,使得冯骥才有机会在后沟村亲眼见到原生态的各式洞窑,寺庙,同时,冯骥才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无能为力的悲伤,这种原生态的美,在日益突飞猛进的工业化进程中,伤痕累累,直至最后无迹可寻。

木版年画、老城老街、古村落,构成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之旅的核心,而四重身份丰富了冯骥才的观察视角,在国家层面,冯骥才推动了民间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抢救与保护,在文化层面,他以一己之力掀起了民间文化热潮,改变了民间文化边缘性的状态。

(二)文化反思

历史中的个体对于自身生命的理解,沉思性的文字表达,不仅能够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丰富的个体记忆,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把握整体的历史脉络,冯骥才在《漩涡里》中选择采用自我口述的方式记录保护历程,正是为了更真实、更自由地传达自己在这段历程中的所思所得。

绘画与写作给予冯骥才更多出国的机会,文化遗产保护人的身份使其比一般作家多了遗产保护视角、大的文化情节与国家意识。在国外,冯骥才感受到奥地利人民谈到本国民间文化现状的自豪,他思考文化遗产在中国普通民众心中分量到底有几许?“如今除去少数精英还在坚守自己民族的精粹,大众却已经无视甚至轻视自己的文明了,这种悲哀在我后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中感受得愈加深切”。[1]147法国人当代的遗产观、保护理念、方法、知识分子和政府的分工合作,促使冯骥才不得不思考中国文化遗产面对重重困境的出路。在国内,面对天津老城的改造,估衣街的拆迁,古村落的无迹可寻,冯骥才思考国人的精神面临怎样的困境,而历史文明在当代生活中又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现实给了冯骥才众多反思的机会。

冯骥才在《漩涡里》下篇中记录到,在一次政协会议上讲到的一个话题——文化怎样自觉,他坚决表示,在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当社会迷茫的时候,知识分子应当先清醒;当社会过于功利的时候,知识分子应给生活一些梦想”知识分子是做文化的,必须要先觉。当一位老朋友对冯骥才说:“如果现在你撂下挑子没人指责你。因为你已经年过七十。”[1]188冯骥才只是回答说:“我做的事与年龄无关”,从进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冯骥才从未想过退却,在这时代转型的重要关头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份真挚的文化人的情怀。

无论是不断触发的对我国民间文化现状的反思,还是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的先觉性呼吁,冯骥才不惜解剖自我的生命历程,用非虚构真实地袒露自己的生命轨迹、思维轨迹与思想轨迹。[3]

三、《漩涡里》的价值表征

(一)文化发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冯骥才来说,众多的文化发现是其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大的收获,从《漩涡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切实的保护行动,为我们保留住了多么珍贵的一笔民间文化遗产。

与冯骥才每个阶段的核心保护对象一致,我们首先了解到“年画重镇”杨柳青镇,冯骥才在此期间发现并记录了《双枪陆文龙》《农家忙》《五大仙》等大幅年画,在深入田野的文化普查中,及时保护住了藏于河北农民房顶上的一批珍贵古版画,更在贾氏农人家中发掘出《三月争鱼》《合家出行图》孤品。在天津老街保护行动中,冯骥才发现了带年号的老城砖、明代木门与古井、马顺清与刘凤鸣的砖雕、刘杏林的木雕等等,最终经过努力,将钟鼓楼中心城区与东区内大街原生态保留地保留下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古村落保护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也是冯骥才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羌族文化在汶川地震后近乎绝迹,经过冯骥才及时发文呼吁,得以在北川地震遗址建立博物馆。绝大多数的古村落都没能抵挡住工业化大潮的冲击,但至少冯骥才等人在后沟村发现的明代风格的彩绘画梁,明代天启六年的嵌墙碑《重修观音堂碑》等均被及时记录在册,浙江西塘更是在古村落保护声中,将生态的,活态的,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贯彻至今,成为古村落保护的典范。除此之外,在冯骥才10 年地毯式民间文化普查活动中收获了184 万篇民间故事,302 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民间谚语,为后人留下了可供参阅的宝贵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最终会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冯骥才运用独到审美观,通过文化发现,及时保护、记录、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无法忽视的社会现实价值与意义,同时他弘扬民间艺术,以先觉者的眼光,先行者的行动切实的为当代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将民间文化气息注入《漩涡里》。

(二)档案留存

在《漩涡里》中,冯骥才在记录各个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时,将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过程中,创作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创意性思想的文字摘录在自我口述史中,这些文字见证了冯骥才二十年来,对于民间文化遗产思考的变化轨迹,具有史料性的意义[4],总体来讲,实现了档案留存的重要作用。

这些具有文化思考性意义的文字摘录可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每次文化行动后的反思,如第一次文化行动天津老城保护后,为老城编辑的图册——《旧城遗韵》;为引起社会与国家更多关注木版年画保护行动,写的长篇序文《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在看到一批批民间文化遗产犹如落叶残花飞去后所写《从潘家园看民间文化的流失》一文;《羌去何处》是为遭受汶川地震几乎消失的羌族文化发声。二是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的讲演稿摘录,如杨柳青石家大院元宵晚会上的发言《津门文化盛会考纪》,为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得到更多支持而发表的《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在政协上表达对文化命运深切思考的《庄严地宣布》,为古村落发声的《古村落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三是以民协代表身份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冯骥才代表民协先后提出《关于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提案》《建议国家确立文化建设主体的战略结构》《为传承人口述史立论》与《关于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几点建议》,在传达其对民间文化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切实的影响到国家文化战略和政策。

《漩涡里》冯骥才对这些体现其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文字性史料地摘录,完成了对其二十年来文化思考进程的整理与留档,不仅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具有启示性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具有研究冯骥才文化思想走向的史料性参考价值。

(三)自我心灵口述史

口述史作为人类记录历史的最早形式,在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传统,冯骥才也采用口述实录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从八十年代中期的口述实录文学,到开创传承人口述史,呈现出冯骥才在口述史方法上的共性、发展与变化[5],而《漩涡里》中,冯骥才在口述史中加入自传成分,强调非虚构创作中对文学性的关注,凸显出其作为文化学者与人民之间真诚的心灵交流。

冯骥才的口述实录文学注重用真实的材料塑造独特的人,传承人口述史成为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档案,《漩涡里》采用的自我口述史则在这两者基础之上追求对人心灵的叩问,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注意运用小说与散文化的语言,贴合他所强调的非虚构创作的“优化提升原则”,描写和讲述的是故事,表达的却是历史个体在此背景下的心灵成长史。《漩涡里》中,冯骥才进行对自己的访谈,实现了访谈人与口述者的零距离互动,将自传体文学具有的个体记忆的丰富与口述史的真实相融合,虽然这样的记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以历史性的眼光审视与关注的社会现实,以个人的命运转折,表现激荡巨变的时代,使得口述史充满力量与意义,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6]赋予了文字前所未有的表现力,使得描写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细节都更加充满意味。

冯骥才口述史实践经验是其丰富的文学、文化学、遗产学思想的综合体现,他的口述史实践是我国口述史研究的范例,《漩涡里》中他更是将这一方法从实践上升到学科方法论地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书写范式,记录他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事业,使其非虚构文学更具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结语

非虚构写作是冯骥才在小说与散文之外的另一只笔,文章合为时而著,《漩涡里》中,冯骥才以知识分子、文化遗产保护人的视角,传达的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遗产保护与文化社会研究价值。因《漩涡里》是冯骥才自传口述史系列中的一本,讲述的仅仅是其1990 至2013 年的历程,具有时间的限制,同时因是作者自我的口述,在内容上可能只局限于个人的记忆,因此不仅有待于对其同系列的自传口述史进行进一步研究,也还需要对其口述实录文学作品以及传承人口述史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冯骥才漩涡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中文信息(2022年8期)2022-12-26 18:43:41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06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38
鱼群漩涡
中外文摘(2017年19期)2017-10-10 08:28:41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参花(上)(2017年9期)2017-09-16 05:04:12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商周刊(2017年12期)2017-06-22 12:02:01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26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