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进入市场定价以后,各生产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把巨大的销售推广费用加进药品价格,加之同质药品之间的竞争,病人就诊的费用居高不下,医院的“药占比”更是“一院高过一院”。国家层面曾探讨“医药分家”终因医疗安全等原因搁浅。2017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切实把药品价格降下来,没有了药品加成,医院仍然保存药房,药房的运营成本全部有医院承担,医院运营压力陡然增大,医院应充分利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政策、调整医疗收入结构,加大绩效倾斜,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浪费,保证医院收入持续稳定,确保医院正常运营。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的总体思路就是通过集中采购达到以量换价。中标企业往往已经将产品的价格报到非常低,通过集中采购低价药品的方式,降低医疗机构的药占比,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时还提出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这为医院完成中标产品销量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试点扩围的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在集中采购药品中得到实惠(降低药占比、药品成本),公立医院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可以进行带量采购,为综合改革“调结构”腾出更大空间。中医医院要突出中医特点,可能仍将继续使用中药饮片,就应该在医疗收入结构调整上更要下功夫。
公立医疗机构所有允许单独向患者收费的医用耗材,一律实行进价销售。结合调价空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做到质价相符。通过对医用耗材、尤其是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零差率,可有效抑制耗材滥用、过度治疗,进而降低病人费用。中医医院利用中医特色优势,通过针灸、刮痧等巩固治疗效果,把中医中药做大做强。
改革为了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医疗费用的增长必须是合理的、有效的。中医医院更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规范的医疗行为,合理的医疗支出。促进国家、医院、病人目标的一致,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初衷,也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达到的目标。
药品实行零加成、药品集中采购及医用耗材实行零差率销售,在不同程度上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医保总额预付政策不因药品集中采购、医用耗材零差率而发生变化。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人均费用增长控制在不超过3%,中医医院应综合使用中药饮片(保留药品加成)销售额不占药占比指标,在不增加病人的负担和不增加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增长医院收入,增加资金流量,促进医院稳步发展。
随着药品集中采购和试点范围的扩围,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的占比会逐步降低,这就为医院的收入结构调整带来机会。医院应积极从供给侧找亮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病人就医体验,突出人文关怀,把体现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医疗价格项目作为医疗救治的品牌挖掘,达到医患双方的信息对称,医患关系更加融洽。中医医院应更加突出中医诊疗特色,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中医急症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在规范医院业务收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要十分重视预算管理,把医院的收支水平、收支结构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总原则,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科学、合理编制年度预算,为医院发展未雨绸缪、使职工幸福感不断提升、让医院资产保值增值。
根据上级管理要求结合中医医院的特点,制定体现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落实卫生行业“九不准”,使医疗卫生人员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脱钩。赋予医务性收入更高的分值, 引导医院收入结构性调整,强化中医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与奖惩,完善激励机制,突出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第一责任人的身份,真正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和规范收费”落到实处。
中医医院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应充分研究、利用好政策,从供给侧入手提供多样化、突出中医文化特点的诊疗手段,改善病人就医体验,提高为患者满意度,破除中医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激发中医医院传承创新活力,促进医院健康运转,为人民健康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