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燕,许定胜,张 阳,李 磊
(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钢铁工业是国家工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工业化基础。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科技创新活动愈发频繁,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钢铁工业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更需要注重推动创新和变革,注重“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1]。本文从国外典型钢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研究入手,结合国内钢铁企业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关启示和建议。
自1901年日本第1个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建立以来,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新日铁以世界领先的钢铁生产技术和研发战略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其科技创新战略体系主要包括产品差异化战略、技术联盟战略、合资建厂战略和科技领先战略[2]。
通过推动差异化产品战略,新日铁着力聚焦核心竞争力强、市场供应量小的高端产品研发攻关;通过联合其他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联盟,新日铁持续推动新产品领域的开发和拓广;通过合作合资建厂战略,新日铁积极拓展潜在需求量大的国家和地区业务,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通过坚持科技领先战略,新日铁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率先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取得市场优势。
此外,新日铁加大业绩考核,确保维持较高的生产实力;在产品物流、深加工等延伸业务上予以关注;注重企业关键人才队伍的培养,强化人才综合能力和生产操作能力等。这些均为其研发战略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50多年发展进程中,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之一的浦项制铁公司一直把科技创新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保障。浦项科技创新战略体系涉足优异性能与高附加值产品战略、用户导向应用科技战略、下一代新技术战略、降低生产成本战略和环境友好产品战略等5个方面。其研发战略目标突出以技术为先导,紧盯用户需求,结合企业长远发展,围绕高品质、低成本和绿色友好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展开研发,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此外,为科技创新战略的稳步运行,浦项建立了多项保障措施,比如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开放、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地、奉行“用户第一”原则、拓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
1.3.1 安赛乐米塔尔
作为世界最大的跨国钢铁集团,研发是传递安赛乐米塔尔科技创新信念和支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式。秉承“发明未来的钢铁和钢铁解决方案、提升安赛乐米塔尔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研发宗旨,安赛乐米塔尔成为全球最优秀的钢铁制造商,在汽车、建筑、家用电器、包装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安赛乐米塔尔科技创新实行董事会高管负责制,秉承“一切以客户为导向”的研发理念和金字塔式的客户服务策略。集团每年研发预算高达3亿美元,主要用于保障产品与工艺、质量保证及长远战略性研究开发。遍布全球的15个各具特色的研究中心和14家研究站,在开展优势领域研究的同时,也高度注重协同研发。此外,集团按研究领域和地域分类建设专业的研发内联网,创建有虚拟研发项目组,为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研究、交流沟通平台[4]。
1.3.2 蒂森克虏伯
蒂森克虏伯是一家来自德国的大型跨国多元化工业和科技集团,在致力于传统钢铁产业的同时,不断拓展新技术、新服务,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蒂森克虏伯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战略、专家网络、外部合作、管理结构和创新文化5个单元,全面覆盖集团各个技术部门,每个单元代表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科技战略单元主要负责公司技术方向的顶层设计,持续对企业所涉及的相关领域情况进行跟踪研究,明确公司长远科技发展目标;专家网络单元主要负责建立并维护企业专家库系统,充分借助专家的智力资源,推动各业务领域的交流协作;外部合作单元主要负责加强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和外部企业的合作;管理结构单元专注于创新企业管理结构、流程和方法的推广;创新文化单元主要负责企业创新文化氛围建设,强化激励,为包括管理创新和为科技人员提供更有创造力的空间[5]。
回顾蒂森克虏伯的多元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行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而进行。其多元化探索一直围绕着钢铁和材料这一主线进行,一直立足于企业上下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专注和承诺,一直基于勇于创新和不断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氛围和工作平台,有效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力,这也是蒂森克虏伯传承百年的重要因素。
坐落于美国阿肯色州的Osceola镇的大河特种钢铁厂(BRS)成立时间并不长,2016年春天投产一期工程时,年产仅180万t钢左右。而作为体量不大的一家公司,在比拼规模的钢铁行业,大河钢铁却另辟蹊径,将先进的特种钢生产技术与AI技术完美融合,其智能化规模很快就推动创造了数项世界第一,能耗最低、最环保、人工效率最高、产品认可度最高,在钢铁行业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40年前,人工成本占到总投入的80%,20%是靠技术;但现在完全变了,90%是技术和AI,只有10%是人力的工作。技术成熟和AI是未来钢铁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6]。”这是大河钢铁的自我评价。运用人工智能在制造和运营方面的作用,开发了多种技术来提高炼钢的实践和利润,显著提高能效和优化生产计划,确保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从国外典型钢铁企业情况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是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效运行、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虽然各企业在创新战略部署方向上各有侧重,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各富特点,创新领域和创新成果各有优势,创新实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总体看来,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不外乎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战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企业发展战略范畴的重要内容。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在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公司高层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此项工作被视同于企业发展战略予以全方位部署,企业各机构单元的力量积极配合,确保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有助企业长远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运行。
2)市场主导,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聚焦前瞻性研发战略。
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赢得市场,创造效益。开展前瞻性的研发战略研究,拥有独有的关键核心产品和技术,是确保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收益、保持科技水平领先地位的先决条件。因此,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以市场需求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引领,以用户需要为导向,进行个性化、差异化产品技术开发,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保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资金保障,资金投入持续增长确保创新稳步推进。
科技创新的顺利推动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持续增长的资金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大多设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机制,每年从经营收入中提取超过3%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研设备,引进专业人才,保障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确保企业创新各项活动按计划进行。
4)人才助力,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大多拥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人才建设和人才引进措施,同时采用分类管理、分类激励的保障措施确保素质优良、极具创新能力的团队在企业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蒂森克虏伯企业案例,不难发现企业创造机会促进内部交流合作,善于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而大河钢铁正是因为勇于启用跨专业跨领域的专家,才给企业保持在钢铁行业领域的独树一帜提供了支撑。
5)激励并行,明确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氛围。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幸运、运气、天才的闪念,他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机制的安排,以鼓励不懈地创新。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大多制定有成熟的长效激励和评价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全方位调动了企业创新团队创新热情,为企业产品技术升级、企业在专业领域声誉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开放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各方高度合作和实时交流。
开放式创新模式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只有高度重视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自主研发与合作创新相结合,才能够有效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与效率。从国外典型钢铁企业的做法看,不仅重视上下游贯通创新合作,也高度注重产业跨界创新合作,甚至也不回避同一领域竞争对手之间的创新合作。这种开放融合的氛围有利推动了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促成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7) 成果变现,推动创新成果逐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是终极目标。科技成果只有转变成现实生产力,转变成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让企业发展的车轮越转越快。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已经对知识产权维护、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道路做了周密部署。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部门、销售部门同心共力,创新成果逐步向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前行。
近年来围绕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事宜,国务院先后制定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影响下,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无论是企业投入还是政府资金支持都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资金环境。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保障下,我国钢铁行业各个企业创新机构建设、创新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亦在日趋优化。近年来,钢铁领域拥有的各类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数量逐步增加,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7],有利支撑了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仍不足,研发投入占比仍相对较低。
目前和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仍然落后,重大核心技术更多是依靠技术引进或模仿创新,关键前沿技术和前瞻核心技术缺失,高端钢铁产品仍然缺乏,依赖进口,质量稳定性还不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我国相关工业领域发展的需要。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较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研发投入占比还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发展动力还不足,难以有效支撑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2)科技力量相对分散,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
我国钢铁行业的科技力量主要分布在相关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各类科技力量之间的交流频率或交流平台还相对较少,创新资源相对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工作时有发生。目前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前的合作大多是就指定的项目进行联合开发或协议委托,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多,开展深层次、前瞻性技术讨论少,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等跨界融合发展有待深化,智能化仍需时日。
3)产业化平台和机制缺乏,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拥有的各类研究平台,主要致力于产品开发。由于缺乏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有效的资金、政策和运行能力支撑力度也不够,新工艺和装备开发、技术转移和转化方面迈开的步伐十分缓慢。此外,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还不健全,分配机制仍不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在我国钢铁工业漫长的发展史中,政府在宏观环境创建、创新资金支持、创新资源协调、创新方向引导、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议政府层面能够持续在上述方面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充分调动和协调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
1)强化政府在宏观环境创建方面的专业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在政策制定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在充分考虑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产业、财政、税收、金融、财政等各领域立法,为行业科技创新战略的有效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给予政策和法律层面的保障。
2)强化政府在创新资金投入方面的保障作用。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资金投入大、技术风险高、研发环节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政府协调各种创新链资源,拓宽创新发展资金投入模式,对于关键性的科技创新环节,政府给予税收政策调节、投融资渠道开放等推动和保障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活动的开展。
3)强化政府在创新链资源调配方面的协调作用。钢铁行业创新链中离不开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的参与,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协调各类创新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在推动国际间科技合作中给予导向和政策性支持。
4)强化政府在行业创新方向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对于单靠市场机制或企业力量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核心的技术,依靠政府力量可以在制定重大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创新方向发展、调动和协调社会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入工作,有效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突出重点方向、持续有效开展。
5)强化政府在行业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作用。从政府层面推动实施人才第一战略,加强钢铁工业引领力建设,举力助推钢铁工业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强化政府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推动作用。加强钢铁行业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建成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机构;统筹好市场导向作用与创新资源配置,落实钢铁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刺激技术再生及催化、渗透、带动相关技术发展的效应。
1)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表发声代言。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税收等方面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映行业诉求,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谋求良好的大环境。
2)作为创新资源的聚力者推动合作。站在行业的高度,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一些事关行业发展、企业自身或者单独无法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展开联合研究。
3)作为政企纽带加强交流沟通。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行业重大、关键、尖端、核心的科技领域,谋划颠覆性技术,进行前瞻性规划,开辟钢铁产业发展新方向。
1)高度重视,将科技战略纳入公司重要战略。要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推动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前瞻性部署和谋划。公司层面设立专业的科技决策与管理体系,规范并推动科技战略规划落实、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2)结合实际,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市场调研。大力促进科技规划和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多层次、多专业协作的科研组织体系,有的放矢地规划各领域未来发展目标和科技创新发展路线,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发展能力。
3) 循序渐进,保持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通过绩效考核、创新激励、国家支持、社会基金等多种渠道、多措并举,引导所属企业有效、精准地增加科技投入,支撑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保持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加强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4)搭建平台,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提升关键领域研发平台水平,保证实验、试验能力大幅度提升;加强技术标准的统一管理,积极参与国内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与国际标准的融合,提升企业标准的话语权,推进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5)协调资源,促进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从自身需要和科技资源情况出发,积极推动项目合作、平台共建、产业链协同等多项合作,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市场用户导向和企业业务发展为基础,牵头或参与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动协同创新和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实行知识产权共享。
6)促进转化,建立一体化的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应用体系。打破部门壁垒,打通科技创新联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流程,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职责、流程及绩效,建立分层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有形化、集成化,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7)强化激励,完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制定专业的科技创新评价办法,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内容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同时对于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做到奖惩明确,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钢铁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确保企业永葆创新实力、引领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借鉴国外典型钢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果经验,依托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携手合作、强力助推,中国钢铁工业必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钢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早日成为绿色钢铁技术的全球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