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潜,李妙玄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1]。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大多存在着实践能力不够、现场教学能力较弱的现象,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优化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服务能力是指为他人做事情、使他人受益的程度,也是一个服务系统提供服务能力的程度,通常被定义为系统的最大产出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由以下五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第一是人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科研与管理人才等;第二是设施、设备,包括实训基地、科研设备等;第三是技术优势,主要有科技成果、课程、教材等;第四是服务时间;第五是服务对象参与。五大要素相辅相成,有机协调配合,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其中人力资源要素是非常关键的能力要素。高职院校教师的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利用自身的特点为地方经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人才培养(主要指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待业人员上岗及转岗培训等)、人才供给(主要指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实时提供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供给(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咨询)等服务性活动[1]。
部分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安排上没有侧重社会服务工作,造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去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扩招以后,学校教师每天要完成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或学生管理工作[2]。以H 学院为例,教师的平均课时是20课时/ 周,这是基本工作量,还有科研工作、教学改革、日常事务等,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任务,使得高职院校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去考虑社会服务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再者,目前高职院校虽然也重视企业实践,但是受到社会环境、企业意愿以及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还是更重视日常教学,而不是社会服务工作。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比较缺乏动力,再加上提供社会服务工作需要一定的资质条件、理论基础、社会经验、时间及空间等,这对高职教师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压力,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才有可能去提供这样的社会服务。同时因客观因素影响,教师的预期值不一定能完全满足,比如开阔视野、增多见识、更加了解社会、能预计行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等[3],再加上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将教师参加社会服务工作纳入考核激励体系,没有具体的政策制度指引,教师更缺乏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动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第一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学校任教的;第二是到企业工作后进入学校任教的。前者占到教师来源的比重偏大,他们对专业的理论研究认知深厚,但是对企业实践和社会行情预知较为缺乏,所以若想邀请教师参加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提前做好一定的相关专业培训,而目前高职教师的工作量繁多,工作压力较大,导致部分教师对参与社会服务能力培训的热情也不够,从而对社会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4]。
社会服务工作有着较高难度,需要高职院校教师组建服务社会师资团队来做好这项复杂的工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社会服务的团队建设发展较为滞后,部分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处于个人战斗的模式,势单力薄,且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社会服务过程的作用。因为没有意识到团队在社会服务过程发挥的作用,缺乏团队意识,造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成效均有很大的局限性。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态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当态度到位了,行为就会纠偏过来,结果就显而易见了。要想大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首先要优化调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社会的态度[5]。只有教师们对服务社会的态度转变了,重视服务社会了,工作起来才能有积极主动性。第一,高职院校需要转变态度,重视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校的影响力,还能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二,学校需要引导教师转变态度重视服务社会工作。通过树立标杆人物、典型案例、社会讲座、企业培训等多种途径去加深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识,引导他们去认识了解社会服务工作的优势和好处,认识到做好社会服务工作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反复验证理论基础,加深理解,还能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互动交流,对做好学历教育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当高职院校教师从态度上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后,学校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来为教师社会服务工作保驾护航。第一是需要制定可落地的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管理方法。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付出、成果都一一做好政策支持与规范化管理,如此一来,学校教师懂得如何将社会服务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与平衡,避免社会服务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冲突,使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动力更足,且操作起来更有章法。第二是需要健全相应的激励奖励制度。将学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付出、成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岗位晋升、职称评定、享受津贴、社会服务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激发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高他们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知,为学校、企业、社会多做贡献。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出台相应的激励奖励制度,尤其是将社会服务工作成果与评优评先、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教师愿意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能力。
标杆最大的魅力在于他的引领作用、正面示范作用、明显可见作用。一项工作若希望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需要树立标杆,做好示范引领。树立一个标杆,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看到团队的影响力,标杆能成为遇到困难时的一种牵引力,能在团队有惰性时产生推动力、感召力。加强社会服务优秀团队的建设,以H 学院为例,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形式一直是以团队为主,团队成员中有负责商业洽谈与客户维系的客户经理,有需要进行研发项目的专职教师,有负责实战辅导的专职教师,有做好支撑班务的专职班主任等。一个团队搭建人数一般在6- 8 个左右,团队的优势有以下三点:第一,团队在遇到困难后,可以群策群力,合力解决问题;第二,团队的特点是用人所长,每个人都做自己专业的事情;第三,团队的影响力比个人更深更广。H 学院某项目团队在近两年中为服务社会企业做了近10 个项目,产生的商业价值超过100万,不论是对社会、对行业、对企业还是对学校,都有着非常正向的价值影响。加强社会服务团队的建设,当团队力量发挥出来,经过一定的宣传推广,相信能给团队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激发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项目中来,产生更多良性循环的影响力。
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是外界主动找学校咨询、申请服务,第二是教师自己主动去外面找服务企业机会,第三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为教师带来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机会。就规模和经济效益多维度考虑,校企合作是给学校教师提供社会服务工作较好的平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专业或者行业特色,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都与相关的行业协会、企业有着较好的交流互动,由学校牵头,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找到专业与行业对接的关键点,加强产教融合的协同交流,促进企业与高职教育的互动交流。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实际业务进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等形式实现校企合作,为高职教师的服务社会工作提供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达到校企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实践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参与了实践,锻炼了能力,又会发现企业实际业务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为企业破解难题。产教融合为广大专业教师提供了参与实践、锻炼技能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和教师均需要转变观念,合理分配工作计划与安排,重视社会服务职能,树立标杆,加强社会服务团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全方位地激发教师社会服务的动力,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教师社会服务的途径,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