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玮,赵丽丽
(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130103;2.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长春1300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把作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形态重要内容之一的初心和使命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这突显出初心和使命之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科学内涵。这既需要我们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又要立足于这一重大论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价值、本质和实践等三个层面显示出其内在逻辑,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哲学逻辑。
就党的宗旨而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价值逻辑上表现为党是敬畏人民、服务人民,并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的。
1.无产阶级的人民立场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价值逻辑的根本前提。“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1]17。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立场与无产阶级的人民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作为一种思想倾向,立场的基础是持某一立场的群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处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始终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无产者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资产阶级掌握着他们的生死大权。它给他们生活资料,但是取回‘等价物’,即他们的劳动”[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受害者,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们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3]262。面对处于相对优势的资产阶级,如果无产阶级搞起了关门主义,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斗争的胜利的。这样,无产阶级就必然要站在社会里多数受奴役受剥削的人的一方,并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各阶层各领域人民群众的支持,“无产阶级只有不局限在狭隘的行会范围内,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是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领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革命阶级”[4]。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这一联系使得他能够自觉发出人民群众的声音,坚守人民群众的立场。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阶级基础是20 世纪初中国的产业工人,他们既受到本国资本家的剥削,又受到国际资本的奴役。他们多出身于破产农民,因而和农民阶级这一当时人民群众的大多数有天然的联系,这使得中国的无产阶级以及作为其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5],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因此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人民立场。当中国的无产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当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植根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阶级本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没有变,党的立场宗旨也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6],不论到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都不能脱离群众,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自身的群众立场。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有鲜明而深厚的人民情怀。
2.利益对于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与对党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价值逻辑的根本指向,中国共产党人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也必然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哲学的层面上,这源于唯物史观对物质生活资料之于人生存与发展意义的强调。物质生活资料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7],物质生活资料也就成为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物质利益。与物质生活资料相伴随的,是各种非物质利益,它们虽然是第二位的,但却是物质利益的重要保障。不论是物质生活资料,还是非物质利益,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它们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尽力争取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82。正是如此,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就必须对群众的利益关切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且尽最大努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否则就会处于被动的境地,“应该严格地分清,群众对目的究竟‘关注’到什么程度,群众对这些目的究竟怀有多大‘热情’。‘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286。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宗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缩小收入差距、消灭贫困等各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不能仅仅看作一般性的要求,而是党的立场、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127-128。
3.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价值逻辑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在唯物史观这一有力思想武器的指引下,基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来理解人民群众和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把人民群众看作被动的群体,甚至是把人民群众看作可有可无的“零”。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还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群众的敬畏,“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1]140。在理论上,这种敬畏源自马克思主义基于“现实的个人”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时,科学论证了历史发展的前提在于“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受一定物质条件的制约,现实的个人自身因此带有具体的社会规定性,“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产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519。无数个“现实的个人”构成了人民群众的整体,正是在无数个“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从事四种生产活动,即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满足需要的活动和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引起的再生产、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3]531-533。在这四种生产中,第一种生产是人们生存与发展最起码的前提,没有这种生产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第二种生产则向生产力提出新的要求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种生产涉及人口的繁衍,它通过提供人口保障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第四种生产主要涉及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它会成为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因。人民群众正是持续不断地通过这四种生产推动着历史得以不断发展,“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由此之故,对人民群众就必须心存敬畏,这是任何政权想要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8]。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和对群众利益的维护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基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着在人民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的谦逊态度,都认识到党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历史伟业的创造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也就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忽略了这一点,即使是能够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作出回应,也很难说是全面地认识了群众之于党的事业的意义,进而也会丧失党应有的群众立场。能不能认识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能不能依靠人民创造伟业,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定具有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为时刻牢记共产党的性质,不断强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当前,这种强化集中地表现为党通过自我革命与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
1.本质的规定性与初心和使命作为党的本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本质逻辑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兴党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意义,“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1]179,这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党的本质。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就是要不忘党的本质。本质就是事物自身存在的规定性,某个事物是不是成其为某个事物,决定于这个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黑格尔所讲的,“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同一的性质,两者的性质相同到这样的程度,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10]。进一步来看,本质的规定性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同一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3]195,这里所说的“依靠自己而存在”,就是“自我同一”,它强调任何事物的本质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完全是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来自外界的渗透或者影响,事物的本质也就成为事物得以存在的内因,或者说成为事物存在的根据。这种“根据”使得本质成为事物得以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一旦失去本质或者说本质发生变化,这个事物也就不再是原先的那个事物。之所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因为只有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永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本质属性,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反,如果背离了初心和使命,党就有变质的危险,或者说党的本质也就不复存在,这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将造成极大的危害,“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就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目的就是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要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1]15,这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作为党的建设的永久性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2.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本质逻辑的内在属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高度同一的,作为党的本质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1]15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从根本上讲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与革命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具备先进性与革命性的原因。首先,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11]41,这就使得无产阶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同先进生产力相结合的,因而具有先进性。其次,无产阶级对人的解放不仅是停留于“政治解放”,而是要进一步把人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废除人对人的剥削,最终彻底消灭私有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解放”,这体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最后,同其他阶级相比,无产阶级的革命既不是保守的,也不是反动的:所谓不反动是说他们不是像手工业者、农民、小商业者等那样参加革命只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11]42,所谓不保守是说他们不像处于社会中下层最消极腐化的流氓无产阶级那样“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11]42,这使得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是坚决彻底的。无产阶级也因此成为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权力被打倒”,“同时无产阶级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他的一切东西”[3]581。先进的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以它为基础的各种思想观念。无产阶级的这种先进性与革命性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具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2],这与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先进性是相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行为与党的性质宗旨相适应,不带有任何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杂质”,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纯洁性,而这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与革命性也是相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根本性问题抓好,不断强化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因而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的典型表现。
3.事物在辩证否定中发展与党的自我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本质逻辑的核心意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1]179。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朝着其相反方向的转化,“任何具体的东西、任何具体的某物,都是和其余的一切处于相异的而且常常是矛盾的关系中,因此,它往往既是自身又是他物”[13]115。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初心和使命不是一劳永逸的,会面对各种考验、诱惑和挑战,特别是当党由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政党转化为长期执政的政党的时候,能够对党的本质产生消极影响的客观因素会更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1]179。这些客观因素,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妥善处理,一部分共产党人就很可能会忘记初心使命,进而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对于这些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因素,决不能等闲视之,而要在涵养政治定力之中与之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杜绝违背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风险和隐患。这是共产党人同自身存在的风险隐患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在哲学的意义上,这种自我革命就是一种自我否定。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进行的,“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14],离开了自我否定,就谈不上事物的发展。这种“否定”具有辩证性,它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保留必要的可能性,“我不仅应当否定,而且还应当重新扬弃这个否定”[15]。可见,否定即是“扬弃”,它不是简单地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而是既有“保持”也有“结束”的一个辩证的过程[13]89: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的是事物的本质性因素,而拒绝的则是非本质性的、可能影响到本质的各种因素。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具体包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净化对于杂质、毒素、毒瘤的清除,自我完善对于短板弱项的修复,自我革新对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自我提高掌握新本领、提升新境界,它们都是革除危害、影响、制约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种问题,都是革除影响党的本质的各种不利因素,推动党的肌体更加健康。这就使得党的自我革命表现为辩证否定的过程,它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党的本质得到巩固和强化,进而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坚定。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是抽象的,它以具体的事实和在实干中创造出的实绩作为落脚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在工作实践中对于每名共产党员的具体要求。
1.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性与将党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践逻辑的基本要求。初心和使命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实践,就会成为空洞的形式,此时再谈初心和使命,就会失去实际意义。强调全体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终是要让共产党人将初心和使命落实为具体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论和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实践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必须依靠理论的落实落地来得到解决,“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3]192。进一步讲,对于理论本身的把握,如果离开实践的支撑,也不可能很深入,这是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获得相对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绝对真理。这样,认识就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依靠多次实践,才能不断地深入,这也是理论的深化与创新的必然要求,“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16]。理论与实践的这种矛盾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而是要清晰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学习既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但是理论武装绝对不等同于经院哲学,它要以问题和实践为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58。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武装,也就应当立足实践,发挥好理论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的清醒支撑政治的坚定;二是要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契合点,特别是要从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入手,让问题真正成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导向,使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1]69。如果不把它和实践结合起来,片面地搞教条主义或者是经验主义,那就是人为制造理论与实践的对立。总之,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获得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的同时,拥有广阔的实践土壤。
2.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与在新时代强化担当作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实践逻辑的现实归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最终要在实践中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以实现,使国家更加富强、民族更加振兴、人民更加幸福。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社会历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使世界得到改造,“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0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是使我们国家面貌一步步发生巨大变化的实践活动,它必须依靠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一伟大实践中得以实现,“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1]41。相对于主体而言,世界是既成的客体,有其客观实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它不会适应人,或者说至少是不能直接适应人。这对于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障碍,它也要求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让人们的意志力发挥出激励人们行动的动力作用,“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性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211。人的“受动性”,正是说明了人的活动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客观世界不能适应主体的情况;人必须摆脱这种局面,用自己的精神动力推动实践的进行,激情、热情等意志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中集中地表现为担当作为的精神和意志。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娄山关”“腊子口”一类的风险挑战也会摆在我们面前。攻克这些难关,既要有聪明才智,又要有担当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之中勇于斗争,推动实践的发展,“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1]244-245。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担当,提高担当的能力,才能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真正现实化,推动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