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家训中家国情怀研究

2020-01-17 14:46楚艳鸽殷宇璐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湖湘家训爱国

楚艳鸽,殷宇璐,周 良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滋养中华民族心灵成长的精神脐带,其中湖湘文化代表性人物从唐宋之前的寥若晨星,逐步在明清之际壮大到璨若星河,“湖南人才半国中”,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湖湘人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代表的生存轨迹、精神活动发源于儒学正统,植根于倔强勇毅的湖湘民风,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湖湘文化,研究他们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爱国教育元素和丰厚道德资源,能够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语境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历史的营养和智慧,从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湖湘传统家训的地域特色

1.1 楚文化的地域特色

湖湘大地,古称“楚蛮”,境内川壑纵横,舟车不易。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湖湘人,长期与自然抗争,生发出坚韧顽强的血性担当,锤炼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纵览湖南各地历史,对起义、反抗的记载俯拾皆是,从钟相、杨幺到乾嘉苗民,从湖广士兵抗倭到湘军故里、维新运动、武昌起义首应、全国农运中心到抗战重要正面战场,湖南人剽疾顽悍、任侠尚气是家国情怀的一大地域特色。从屈原作为贬谪文学和爱国传统的滥觞,演变到汉唐开始流行的贬谪流放,贾谊贬长沙、柳宗元与苏辙贬永州、秦观贬郴州、寇准贬衡阳等,清代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有历代湖南“流寓”人的名录,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处的永州、郴州一带为“瘴疠”之地,滋生各种蚊虫、毒蛇、猛兽,是官员被贬谪的集中所在地。文人骚客们的忠君爱国、哀怨愤怒、孤独落寞遍洒湖湘大地,为楚文化又植入了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

1.2 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子弟强悍粗野的民风民俗赋予他们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饱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思想学术层面,儒学则是湖湘文化的来源,这两种思维就组合成了湖湘文化务实、拼搏的地域特色。自清代雍正年间南北分闱,湖南设立科举考场,科举中人才辈出,在胡安国、张栻、王夫之等人物的影响下,湖湘学派的学子们大多能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留心“经济”即“经国济民”之学,将目光聚焦于国家兴衰存亡、治理天下事,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兴起的重要场所,继承了明代经世致用之学,湘潭人杨度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就将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气魄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湖湘文化里,经世致用与爱国主义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2 湖湘传统家训中的家国情怀

传统家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家规、族谱、墓志铭、家风、家教、家书等,涉及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道德修养、读书劝学、勤俭治家和养生保健等方面,是教育者在家庭中为发挥感化、明志、勉学、诲戒、规范、表率和督促作用而制定的为人处世规范,要求所有的家庭成员以及后世子孙必须遵守。透过这些史料有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人物思想,尤其是借鉴家庭教育、学校、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对于现代教育也会有很大启发作用。

2.1 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是对古代王朝更替、政权更迭的概括总结,伴随每一次政权交替的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几千年间战火纷飞、国破家亡也作为伤痛思维沉淀为士大夫和人民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他们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和家庭命运视为休戚与共,在盛世期盼国强民富、国泰民安,在乱世则渴望力挽狂澜、救亡图存。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流落沅水湘水之畔的屈原是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中绕不开的一座丰碑,铸就了湖湘文化的爱国源头。衡阳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六经责我开生面”,他的思想影响了从曾国藩、毛泽东直到现代的湖南人。王夫之眼看山河易主、大厦将倾,但对明朝矢志不渝,“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明朝灭亡后,王夫之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之后矢志不渝,他自提墓志是他坚贞爱国思想最大胆的体现(虽然以现代眼光来看历史更迭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1]他留下了《耐园家训跋》《家世节录》以及给子侄的10 多封家书等家教文献,具有重要教育参考价值。

湘阴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彭玉麟评价他是“忠君爱国,直做到全始全终”。他十五岁即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正是他少负奇才、心忧天下的表现。左宗棠至今存世的家书有163 封,字里行间,充盈着浩然的天地正气与浓郁的家国情怀。“思国恩高厚,报称为难;时局方艰,未知攸济。亦惟有竭尽心力所能到者为之,期无负平生之志而已!”“我一书生,蒙朝廷特达之知,擢任巡抚,危疆重寄,义无可诿,惟有尽瘁图之,以求无负。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而已”。

浏阳谭嗣同以身殉道,“终结了湘学经世致用精神在传统道路上的努力,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在狱中,他给妻子李闰写信绝别表示在国家风雨飘摇和民族危亡之际的大是大非面前,只能毅然舍小家顾大家,甘愿以一己之死唤醒蒙昧中的同胞。谭嗣同母亲徐氏“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自一步一趋至置身接物,无不委曲详尽”,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远。

2.2 内圣外王、天下大治的价值取向

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阶梯和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修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治之业。“内圣的主要理念在于必须首先修养自身的德行,而后才有可能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2]。王夫之“齐家之教,要于老老、长长、恤孤,而可推此以教国矣[3]”都是“正己齐家而忧社稷”的价值追求。

东晋时期长沙郡公陶侃母亲湛氏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封鮓责子、送子三土等家教下培养出忠正清廉、惜阴勤勉的国之砥柱,无怪乎世人感慨:“非此母不生此子。”在陶侃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道县周敦颐开创了儒家的理学思想,他的传世之作《爱莲说》表明自己志向高洁的人格理想,他去世后,繁衍生息于湖南、江西等地的周氏子孙皆以其气正高洁的人格追求为根基制订有《周氏家训》。安化陶澍与“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主张经世致用,报效国家。《陶澍点翰林附报家书》中“素心稍慰;壮志方长。事业务在通经;文章尚期报国”。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他近1500 封家书中对家人的嘱托、训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充分体现。《清史稿》评价左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2.3 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图强担当

隆回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青年时期,魏源曾写对联云:“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他在《海国图志》中满怀着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满信心,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只要经过学习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中国一定能繁荣富强。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也曾写下“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忧也”。

湖湘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张栻继承父亲张浚遗训:“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张栻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同时作为教育家,他创建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撰写《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受他人格感染和道德践履教育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岳麓书院务实的学风和湖湘人才不争驰功利之末,以“事天保民之心”为己任。

益阳胡林翼撰联自勉说:“一片冰心,留住两间正气;十分辛苦,方成千古完人”。胡林翼家书有云:“惟望国山整饬,我必无钱寄归也,莫望莫望,我非无钱,又非巡抚之无钱,我有钱,须做流传百年之好事,或培植人才,或追崇祖先,断不至于自谋家计也”[4],“兄初为政,遇贫瘠之士,当可以保清白风,而不致负国……”[5]。至今胡氏家训第一条“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宣告着爱国的铮铮誓言。

3 湖湘传统家训中家国情怀的时代转化

传统家训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文化土壤已经发生变化,但是不能笼统否定传统家训的德育价值,必须要坚持辩证眼光,对家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整理归纳,转化为新时代语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元素。

3.1 圣人的理想人格向公民的爱国公德转化

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对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才能施行王道,内圣是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必然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质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从儒家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转化为公民的爱国公德,实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最终指向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儒家追求的圣人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生活,压抑人性需求,忽略外部社会制度的保障,一味强调通过仁义礼智信等自身修行即自身道德的完善和提高而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恰是对圣人理想人格的转化之道。马克思提出了从阶级解放(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再到人自身的解放,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本身,重塑人的本质和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应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爱国不仅是私德,更是公德和大德。公德的价值其实是对个体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因此在社会公德正义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崇高性基础上,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成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磅礴伟力。

3.2 精忠报国的自在向爱国精神的自为转化

无论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内心独白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中国古代社会因为漫长的多民族交融历程而使士大夫自然生发对祖国荣辱兴衰和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在古代宗法制度下,个体生命的价值主要是在伦理政治关系中得以实现[6],“对群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整个中华民族(从天子到庶人的)共同的一般的社会心理结构”,但“这种中国式的责任观缺乏作为责任的唯一主体的人格概念[6]”。另外基于农业文明和乡土社会的爱国情感源自于爱故土的朴素情愫,缺乏流动性的熟人社会使得古代中国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孤立与隔膜,这种爱国、爱故土的情感原始、分散,以气节自许,重道义轻生死,重私德轻公德。所以在某些阶段,古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常常是汉族抵御外族或者其他国家地区的侵略,一致对外、反抗侵略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这也容易在社会滋生一种舆论倾向,爱国就等于主战反抗侵略,不主战就是不爱国,这种家国情怀偏颇狭隘。

新时代方位下,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对象、内容、本质、方式都需要得到转化,把这些自在的、自发的、感性的状态上升到自为的、自觉的和理性的状态,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先进的政党领导,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才能使爱国主义精神由自发阶段发展为自觉阶段,延续爱国热情,弘扬强国志气,付诸报国行动,只有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激发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最厚重的力量,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3.3 家国同构的情怀向爱国的公共理性转化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亲即宗法关系来统领和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通性,这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大家庭而套着多层的无数小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层系。所谓君就是一国之父,臣就是国君之子。在这样层系组织之社会中,没有‘个人’观念。所有的人,不是父,即是子。不是君,即是臣。不是夫,就是妇。不是兄,就是弟[7]”。儒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虽然“齐家”的家并不是现代意义所指的家庭,但是儒家的世界观是要求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先己后人,推己及人,影响范围由内到外、由小变大的顺序是特定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宗法制社会格局,家长制政治是其核心内容。围绕家长式人物社会形成复杂的权力关系网,“家长”决定集体内成员的命运,个人则附庸于集体,与“家长”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古代家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宗族利益和家庭荣耀可能以牺牲公共利益和公共权益为代价,甚至于凌驾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之上。古代的爱国一般是以忠君为前提,对君主来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百姓来讲,君为父,也是国家的“家长”,忠君是爱国的前提,爱国是忠君的手段,爱国就是维护君主权威和统治秩序,视国难和家仇为一体,因此这种爱国思维也偏单一与主观性。

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的正面能量,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公民爱国的公共理性,这种公共理性基于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目标是实现公共精神、道德能力和理性能力的统一。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协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构筑,培养孩子作为公民的独立人格、审慎理性,引导他们主动关注社会事务、投身公共领域,激发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4 结语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湖湘传统家训蕴含着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爱国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是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有效经验,新时代下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将其融入到培育时代新人中,实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湖湘家训爱国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爱国学·晒佳作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爱国学·晒佳作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