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一轩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扬州)
[提要] 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鲜农产品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江苏省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但优质、新鲜的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如何实现江苏省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亟待解决。本文梳理目前江苏省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江苏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快实现江苏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供给难以匹配需求。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生鲜农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江苏省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但优质、新鲜的生鲜农产品供给不足。一方面农户为了实现高产的经济效益,往往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直接造成农产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江苏省生鲜农产品产业绿色生产水平低,冷链运输不到位,质量难以保障,而生鲜农产品追溯水平也不高。优质生鲜农产品的供需不平衡,一些产品供不应求,例如淮安市洪泽湖的螃蟹、银鱼等水产品一上市便抢购一空,而某些优质生鲜农产品却供过于求,2017年江苏徐州市的180万优质莲藕滞销、2018年江苏南通市200万优质大葱滞销等事件层出不穷。产销信息不对称,小农经济和大市场对接困难的问题使江苏省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难以实现。
(二)生鲜农产品效益低。生鲜农产品在保鲜、运输等过程中成本高于一般农产品,在这样的高成本下,售价不高或是出现滞销会严重打击农民的经营信心。近年来,江苏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中来自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增长率持续放缓,2015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增长率达近年最低0.43%,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另外,目前江苏农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增值效应不高。流通效率低下,冷链运输率不高。以果蔬为例,2015年江苏省果蔬冷链流通率约为二成,而欧美国家已达到100%。品牌农产品占比也不高,农户与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江苏省生鲜农产品数量多,但质量效益不明显。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仅有576家,很大一部分优质农产品没有品牌,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农资投入不够合理。江苏省由于农业病虫害频发,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过高的情况较为普遍,2015年,江苏化肥使用量为46公斤/亩,农药使用量为1.1公斤/亩,是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多。但事实上,有七成以上进入了环境之中,滥用未达到最佳效用,农药过量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化肥有效利用率低也导致了土地质量下降,使得农户会投入更多的化肥、农药,形成恶性循环。出于成本考虑,高毒农药成为很多农户的选择。过量、高毒的农药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更加严重,这是对消费者及环境的不负责。
(一)供给主体以小规模为主。目前,江苏省内农业生产依然以分散、小规模、多样化为特征的农业个体户为主,家庭农场、大户与农业合作社数量少。截至2017年底江苏1,246万农户户均承包耕地仅有4亩,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比重超40%。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情况逐步凸显,老人与妇女务农现象更为明显。小规模个体由于自身局限性,生产耗时长、成本高,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往往被动。农户高估预期收益,盲目种植。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刚刚起步,自身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其决策行为不科学,最终陷入质量与效益低下的恶循环。
(二)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首先是政府相关农业政策制定不全面,例如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品牌标准化认证体系、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等。其次是财政投入不到位。受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影响,农业种植收入减少,而农民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农资方面的补贴不够,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也是困难重重。政府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例如农药安全知识培训等覆盖面不够广,效果不理想。此外,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对农户约束效果有限,其原因还包括农户对法律法规认识程度也较低。最后是监管力度方面,而目前我国主要从末端加工环节对农产品的绿色品质加以认定,缺少生产源头。且在我国农产品管理处于多部门监管、分工不清的体制,导致了职责不明、互相推诿的情况。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对农户的约束作用有限,使得农户在源头环节可以以次充好。农产品流通出现“柠檬市场”,不仅让消费者苦不堪言,也使得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丧失动力。
(三)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多。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和传统农产品物流区别较大,其流通渠道的低效和高成本不利于农民的增收,也抑制了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江苏省生鲜产量逐年上升,但存在流通效率低、损耗大等多种困境,导致农产品大幅贬值,限制了有效供给的实现。首先,生鲜农产品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将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不够多,再加上生鲜农产品具有收获的季节性、易腐烂等特性,这让农户失去了与物流公司议价的能力,高昂运费只能自己承担。其次,生鲜农产品生产商及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普遍存在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缺乏相应的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不利于生鲜农产品贮藏。目前,江苏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冷库设备陈旧,管道严重腐蚀,大部分已使用超过30年,利用率低于50%。最后,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环节冗长,效率低下。渠道环节多势必会增加运输、储存等成本,生鲜质量也难以保证,生鲜农产品价值缩水。据统计,目前我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率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95%。
(一)发展新型主体,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要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发展,着力提高素质,提高规模效率。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承载技术传播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渗透农产品供应链,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又需要创新产品的流通方式,注重经营品牌,推动三个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品牌溢价。生产者要熟知市场,做到生产契合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江苏省已经基本形成蔬菜、水产、畜牧、谷物(稻麦)等四大主导产业,其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2.61%、21.94%、19.85%、16.18%。这一产业结构占比演变,基本符合市场结构变化。
(二)加强质量监管,营造健康市场。首先,需要制定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综合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其次,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缺法制、缺制度。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假冒劣质商品扰乱市场秩序,出现“柠檬市场”,消费者难以鉴别产品优劣,深受其害。对此,政府必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不定时开展突击检查,对违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残留高污染农药和生鲜农产品的行为严厉打击。最后,科学的农产品准入制度,政府带头为农户和生产企业建立统一的生产备案制度,所有的农产品生产的信息都记录在上,以便随时监督。而企业的可追溯系统也可实现企业的自我监督,加之群众的外部监督,几者共同组成一个全面的监督体系。
(三)提高流通效率,建设冷链物流。首先,鼓励加入合作社,在生产流通环节给予农户指导和帮助,并提高其与物流公司的议价能力。其次,要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江苏省政府应更加重视提高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的问题,为更多的企业开通冷链绿色通道;为了行业健康、蓬勃发展,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导建设冷链配套设施。技术是冷链运输发展的根本,尽早开发自己的冷链物流技术;通过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开发冷链物流技术;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动,为冷链物流技术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应该缩短流通渠道。采用直销模式或将生鲜农产品销往饭店、宾馆等模式,例如,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句容市的草莓、葡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成为旅游业,吸引游客自行前往,享受采摘乐趣,打造地方特色项目,销售情况良好。
(四)重视农户教育,加强政策引导。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行为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对滥用农药危害的认知,并误认为施用大量农药是增收的保障。政府应该使农药知识培训覆盖面更广,让更多农户了解禁用农药种类,提高其农药知识水平,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理念,培养标准化及安全生产意识。农户过量施用农药与其对农药价格不敏感也有关,应在农药价格方面考虑其对消费者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成本,适当提高农药价格。政府应该继续加大生物农药及绿色食品的宣传,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户采取安全生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