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建好,农村才能好。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开创农村社会治理新局面。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农村社会治理的攻坚堡垒,将党建与治理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指挥部”作用,不仅能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成效,促进稳定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不仅影响到其引领功能的发挥和在村民眼中的形象,而且关系到执政地位的巩固。基层党组织通过引领农村社会治理,最大限度的实现党组织与社会组织、村民的协调,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而且能够得到村民支持,增强党在农村治理中的影响力。
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稳定状况直接挂钩。如今,不少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相继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比如北京平谷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金华的“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河南修武的“民心导向六项制度”、四川成华的“社区复合共治”等。将党的引领贯穿到农村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全方面,不仅能够创新治理方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党民融合,激发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活力,从而提高治理效益,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展。
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基层治理意识薄弱、治理方式陈旧僵化、人才引领支撑缺乏、体制滞后能力不足、党政协调问题突出等问题。
习近平指出,担使命就要“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1]理念影响行动,基层治理意识薄弱问题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治理认识肤浅、实践薄弱。农村部分党员对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融合认识不清晰、不到位,还有部分党员虽有一定认知,但未能将二者在实践层面达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治理缺少作为、理解模糊。村里有些党员虽然有推进社会治理的意愿,奈何目标、路径不清晰,缺乏规划,效果有限。且大部分党员都惯于忙自己的事,缺乏主动作为。除此之外,还有小部分党员对社会治理理解模糊,认为治理即管理,缺少服务意识,不能为村民提供及时、有效且全面的社会管理与服务。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新时代做好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仍比较落后,缺乏创新模式引领。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不能积极主动学习十九大以来的新观点、新方法,对新理念、新要求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以致在治理工作中仍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与模式,无法准确分析与认识当下农村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之间的联系。这种工作上的陈旧与思想上的保守是导致农村治理工作效率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人才的引领与支撑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够为当地解决思想战略问题,还能引进先进的文化知识。高质量人才队伍的缺失是导致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等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加之知识文化带动能力不足,思想觉悟提高缓慢,也是导致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进程缓慢,无法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概念以来,虽将社会治理提到了政治建设的高度,但仍存在体制机制建立不足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即权利控制严重,没有完全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也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除此之外,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各方面能力不足等问题。首先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作用弱,缺乏号召力和组织力,引领社会治理效果不佳;其次是社会组织数量大、不规范,无法有效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当中;最后是村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理念,对政府依赖性强,完全是“等靠要”的态度,无法真正融入到农村社会治理的大环境之中。
工作上的协调问题是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功能作用的协调问题。突出表现就是党代政或党政不分,工作重心不明确,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党政体制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协调问题[2]。主要表现为“行政化”和“自治化”的矛盾问题。面对农村各类繁琐事务,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对村委会作出必要的行政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去自治化”,必须对此作出明确划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村民的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给予村民充分的自治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块重要基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走“基层党建引领、村民参与共治”的路子,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关键,以制度为保障[3],不断突破各类顽瘴痼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夯实农村社会治理的党建保障,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要提高党建引领意识。增强政治理论学习,正确认识基层党建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关系,党员干部带头,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落实到农村社会治理中。二要树立服务权责观念。完善农村服务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村民办事。同时要不断强化对基层党员的教育与监督,保证基层党组织的质量和水平,杜绝偷鸡摸狗、贪污贿赂等事件的发生。三要增强融合理念。及时向基层党组织输送关于农村社会治理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必要时可成立学习班子,专门为基层党员做培训、辅导,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使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真正做到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融合,进一步明确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引领方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工作者。
各类新媒体是信息化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方式,QQ、微信、微博以及各大网站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要求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时刻保持基层党组织的智慧性、先进性,为治理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时代基础。可以发挥网络优势,以大数据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的角度为切入点,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时公开各项制度、规定及管理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意诉求平台、民意意见征求平台等,确保在接受村民监督的同时与了解民意需求,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教育“贫困”是制约基层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够保证基层党组织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而且还能够拓宽基层视野。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教育培训,制定人才保障制度。如保障基层人才的基本生活需求、最大程度给予人才关爱和充分的发展空间等,进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素养。
体制创新是构建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健全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一要完善党的引领机制。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指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二要制定群众需求机制。要充分考虑群众主体的多元化,制定相关群众诉求政策,拓宽民意表达通道,还要制定相应的安全隐患制度、民众纠纷制度,以期为维护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一道安定有序的治理红线。三要拓宽民众参与渠道。提高村民在农村治理中的参与度,保障村民的主人公地位。如在农村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期间,进行公开选举,确保村民充分行使选举权,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农村决策当中。
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跟进学习新政策,深入把握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和工作能力;必须带头学习新技术,推动农村治理网络化,提高治理便捷度;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村委会决定,带头执行各项治理工作任务,并及时向村民传达上级指示;必须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批评,为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治理秩序、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的多层次需求献上个人力量,使村民能够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做到内心信党,行动跟党,形成党民共建共治的联动局面,增强农村社会治理活力,开创农村社会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