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银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出游意愿强烈,国内出游人数更是屡创新高,河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的旅游业也呈现游客日益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仔细观察变会发现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旅游资源营销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品牌、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国家和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旅游吸引力不强,旅游文化挖掘不深;部分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交通与旅游景区交通对接不够充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等等,这些潜在问题都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才有利于河南省建成旅游强省,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显优势。河南旅游发展中的这些具体的问题其实都能够在哲学中找到根源,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与西方哲学中的辩证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河南省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予以指导。
本文正是在解读河南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河南省哲学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视角看待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一个新颖的视角,从哲学的高度、矛盾论的观点探究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乱象,并以焦作云台山为正面案例,以新乡郭亮村为反面案例进行分析,为河南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很多学者都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观点建议。河南省的旅游业在日积月累的打磨中,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一定的基础,但是河南在可持续发展探索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旅游产品单一,管理体系不完善等[1]。也有学者从供需角度分析,认为河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供给抑制、供给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关注旅游顶层设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2]。从区域范围来看,河南省旅游业可依托省内“核环式”区域发展格局结合中部旅游圈其他五省形成区域高端合作[3]。从市场角度看,河南省旅游业注重入境旅游市场能够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河南是农业大省,可通过融合农业和休闲业来助力旅游业发展[4]。
哲学通常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是有助于正确分析事物变化,二是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立足于哲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旅游。无论是曹诗图在《旅游哲学引论》中从哲学层面对旅游问题进行的初步探讨,还是杨振之试图以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来重新诠释旅游本质[5]的努力,以及近几年就旅游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和概念界定等方面不时展开的某些思辨性讨论,都足以显示出中国旅游学术界对旅游研究中哲学问题的日益关切和持续探寻[6]。这种哲学气象显示出一种趋势,即我国的旅游研究已经开始摆脱20 世纪80 年代之后单一的经济管理视角,正试图建立起一个以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核心、包容科学与哲学知识,并同时体现知识类型上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旅游知识体系。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旅游业界相关指导思想和核心观念的具体体现。因此采用哲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来指导旅游规划能够很大程度上杜绝旅游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无论是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哲学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都强调人与自然与环境地位平等,人类发展规律需同时体现对自然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塑造人类宜居环境[5]。
就科学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类源于自然,对自然有依赖性,但人在实践活动中更有主观能动性。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类只有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实际上是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先声。多年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靠理性分析指导旅游开发与规划,而更多地具有审美意味的哲学思想应当更多地被应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当中去。就哲学方面来看,西方哲学侧重于理性分析,包含科学的理性思维,而东方哲学看中“应变”的智慧,更多地包含柔性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在旅游业表现在去旅游地寻找回归灵魂的超脱美。杨振之认为旅游就是“诗意地栖居”,这更贴近东方哲学中的审美意味[4]。
综合以上可知,现在鲜有采用哲学观点对于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的研究,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进程积累了很多问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哲学思想能够直指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环节,河南旅游业应当高瞻远瞩,在保证民生的基础上,发展高品味的旅游业,将河南省打造成优质的“诗意的栖居地”。
西方哲学将矛盾论作为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本,中国哲学解答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才导致旅游市场中诸多乱象。而无论是西方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天、地、神、人一体,反对人与自然的分离,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辩证意识,两者是从不同角度但是从同一高度,指出了人类如何和万物更好相处的道理。
旅游中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旅游发展中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旅游业发展过程的始终[7]。对于旅游地来说,在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也都存在着客观的不可避免的矛盾。Getz 曾将旅游地发展分为四阶段,即发展、成长、成熟和衰落阶段[8]。无论是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还是旅游地成长阶段以及旅游地成熟和衰落阶段阶段都存在着旅游矛盾,只是矛盾的具体内容和涉及的矛盾主体双方有所不同而已。
在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旅游地的优美的风景还未被更多人发现,或当地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未被挖掘体现,当地的一切旅游资源都还只是按照自然规律或本该有的“面目”自然生长。但随着零散的游客或驴友前来游玩或探险,这一资源的价值变也逐渐得到“有心人”的注意。这里的“有心人”可能是迫切需要发展旅游、创造就业、造福社会的当地政府,也有可能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旅游开发商。一旦被“有心人”盯上便不得不开始进入旅游的开发与规划阶段,而一进入这个阶段也势必要打破资源自身原来的发展平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改造自然必须是在遵循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本身属于客观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在旅游资源开发改造过程中,也应当遵循旅游资源自身规律,不能过度开发,注意维护资源生态平衡,否则就会破坏旅游资源事物自身内部矛盾的平衡性,一旦平衡被打破,事物发展的规律被违背,变无法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旅游发展成长阶段,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价值逐渐得到体现,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旅游者人数增多,整个旅游活动也变得有组织、有规律。在这个阶段旅游矛盾逐渐演变成旅游地接待量与游客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由于游客增加,而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旅游住宿、餐饮接待、旅游交通等一时之间还不完善,造成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这个阶段矛盾转化为游客与旅游地接待方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地发展成熟阶段,也是旅游地发展的黄金期,游客的增速有所趋缓,但旅游地游客接待量趋于饱和,旅游地的功能分区明显,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阶段由于游客人数众多,旅游拥挤反而使得游客旅游的“幸福感”下降,同时游客的到访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此时的矛盾逐渐转化为游客与游客之间的矛盾以及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地衰落阶段,由于前期游客大量进入,游客行为对旅游地环境产生破坏,导致旅游地吸引力下降,游客人数下降。该阶段旅游地发展的问题关键是旅游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前期游客人数众多,对于旅游地产生的破坏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或有效管理,导致旅游地自身吸引力下降,此时如何实现景区长久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业能否发展成功的关键。
旅游是亲近自然的行为,敬畏自然,敬畏大地,是每一位旅游者应该遵循的自然守则,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打破了这种统一。人类中心主义也是因为人类高估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漠视自然的地位与能力,导致了人类总是因为自己浮浅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
旅游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是最为突出的矛盾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长久存在的,需要时间去认可去接受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也所以矛盾处理起来更加复杂。利益均衡,各方权益最大化,是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的,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主体不能相互配合,片面的看待问题,导致冲突的发生。
本小节以结果为导向来,以云台山和郭亮村为正反面案例,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旅游目的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企图为后续河南旅游发展寻找可供借鉴的哲学方面的经营管理理念。
焦作云台山在河南省旅游景区的发展中是比较成功的,云台山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反映出诸多矛盾点,而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云台山的经营哲学,也是云台山开发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剖析云台山在景区建设中遇到各种问题时的举措,从而也为其他景区开发管理提供借鉴思考。
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解决旅游景区内部供给与游客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云台山景区曾先后投资9 亿多元进行高标准化硬件设施建设,如进行交通改善,对进出云台山景区的交通道路进行硬化,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对景区内所有的人行观光步道进行了环线铺设,争取给游客游客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景区内所有的厕所也均按照“设计标准化、造型美观化、设施宾馆化、品位高雅化、管理长效化”的五化标准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仅每年免费为游客提供的卫生纸费用就达10 万元以上;并且景区内所有供游客休憩的设施,要求在外观、颜色、造型等方面均全部与景区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产生违和感。
“景政合一”的管理体制,解决景区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景区得到一定发展之后便会出现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利益纠纷问题,为了解决景区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云台山景区在开发之初就大力推行景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成立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进行统一管理,尽可能地整合资源,形成景区发展合力。
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和服务理念,解决景区服务优先与效益优先之间的矛盾。在景区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游客人数众多,可能面临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的风险。景区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不断进行宣传和市场推广,从而招揽更多的游客进入,但是景区内部很多基础服务设施和相关管理理念却较为落后,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屏障。但云台山为解决这一难题,始终秉承“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服务理念,为了实现“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的承诺,制定一系列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方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并制定人人都是安全员、保洁员、服务员、救护员、宣传员的“五员一体”服务体系,力图打造中国最让游客安心的景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以服务为抓手,通过提升服务来带动维持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巧妙化解服务优先与效益优先之间的矛盾。
河南省旅游业中乱象频出,拥有一条“绝壁长廊”的郭亮村,因为这条“壁挂”之路让人神往,但是却让很多游客带着不悦离开,高价景区交通、强制收费等问题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甚者遭遇欺骗。村民与景区各执一词,不愿承认谁是问题所在,于是形成了政府、村民、游客互相之间的不信任、隐瞒甚至是欺骗的恶性循环。政府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应当直面问题,以景区的长远发展为打算,保护好村民的利益,在管理上要做到“以人为本”,给村民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而村民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合理安排,要在景区的管理中占有一定的话语权。景区脱离了村民自己管理,没有兼顾到村民的利益,没有体现整体的联系观,这样的管理结果只能是失衡的,无效的。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可以折射出河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开发管理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开发规划不合理、相关群体急功近利、管理者短视等,如果旅游业在开发规划时能够顺应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对于旅游资源的取用加以节制,以科学的指导方针,平衡好各主体的利益关系,真正奉行“以人为本”以及“以自然为本”的原则,辩证的处理二者的关系,并将“以人为本”置于“以自然为本”的前提之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厚重的文化使得中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哲学体质,无论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都能在中原大地上寻根溯源,找到土壤。本文通过以哲学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各种潜在问题之后,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未来河南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是旅游业的顶层规划需要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旅游在进行开发规划使能够顺应自然,合理规划,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需要妥善处理相关利益群体各方矛盾。旅游可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入,旅游相关各方群体利益争夺逐渐凸显,尤其是政府、旅游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是旅游业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需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各方矛盾,辩证的认识旅游发展中的本质问题。
三是旅游资源是核心吸引力,而服务是旅游业有力的“推手”。在河南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审视自身优缺点,认识到旅游资源是核心,而服务是关键。通过开发规划提升旅游资源吸引力,通过狠抓服务来体现河南旅游形象。
本文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因笔者能力有限以及篇幅所限,不能以完整的哲学体系全面分析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而且通过个别景区的范畴来指导省域范围的旅游业发展是片面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改善这些薄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