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工程伦理视域下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

2020-01-17 06:01张绪伟石风刚肖现华
黑河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程师伦理精神

张绪伟,石风刚,肖现华

(山东华科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 聊城252000)

一、引言

越来越多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工程师缺乏良好的工程伦理教育及其职业需求所涉及的道德因素,以及工程师缺乏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造成这些灾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工程伦理及职业精神的普及推广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研究在医学界、教育界、法学界等探讨较多,而在工程界相关研究缺乏。可以说,我国的工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学界主要聚焦工程伦理教育研究,很多相关研究还是空白。然而,随着工程实践对国家、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影响日趋明显,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工程师职业道德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本文立足目前的工程实践,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工程师的职业精神为核心,探讨目前工程伦理微观视域下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并努力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二、工程伦理及工程师的职业精神

(一)工程伦理

“伦理”即人伦之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准则。工程伦理是指工程伦理主体的行为伦理,是指导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在工程领域必须恪守的伦理道德规范。总体而言,工程伦理的主体就是工程主体,这个主体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它所关注不仅仅是个体间关系,还包括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工程伦理研究比传统伦理研究要复杂得多。李伯聪主张从三个层面上去探讨工程伦理问题:一是微观层面,即工程共同体成员(工程师、投资者、管理者、工人等)的个体伦理;二是中观层面,指有关企业、组织、制度、行业、项目等的伦理;三是宏观层面,指国家和全球尺度的伦理[1]。

我们认为,在工程伦理的不同研究层面和研究内容中,作为工程的主体——工程师,因为其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其伦理问题应该格外受到关注。从这个角度而言,工程师的工程伦理可以说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转和维护等)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其中,工程师的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又成为问题的核心。从工程师的角度上,对雇主的忠诚以及对职业的忠诚是职业道德最基础的内容,然而有时两者会出现矛盾,由此陷入角色选择的困境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和职业精神,最终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后果。

(二)工程师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是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理想、态度、责任、技能作风的综合表现。[2]近年来,由于重大工程事故频发,人们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日渐关注,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并不等同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往往以固化到员工守则里的条文的形式来指导和规范工程师在实践中的行为,是对从事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要求,常体现为一种外力的约束,一种制度上的限制。而职业精神则是工程师这个职业所秉承的价值观,是对工程师职业的一种内在的自觉信念和追求。显然,与职业道德规范相比,职业精神层次更高。

对工程师而言,其职业精神的内涵很广,我们认为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责任感”。虽然工程师经常面临的直接对象是管理者和雇主,在工作过程中极少会面对大众,因此表面看来,大众和工程师个人间并没有显性的利害关系,但是工程师的设计的工程和产品是为人类造福的,其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公众,因此一个具备职业精神的工程师应当始终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据统计,仅1999 至2011 年十年间,我国发生的较大桥梁垮塌事件就有30 多起,桥梁寿命均未超过20 年。[3]其中,设计施工不合理是造成桥梁倒塌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豆腐渣”工程造成的损失、污染和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中国工程建设的隐痛。从事任何行业的工作,都应当具备这一行业的职业精神。这一点,对工程师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以自身十年的工程行业从业经验和对现状的了解,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还远未升华到职业精神的高度。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碎片化的冲击,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开放式的多元化复杂语境,身处其中的工程师也很容易被“物化”“异化”,从而导致职业情感的淡漠,职业认知、职业认同的危机。

三、影响当代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因素

(一)企业层面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生产经营的主体,其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获取经济利益。这个目的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了企业的个体属性。有些情况下企业为追求利润,忽视工程应承担的责任,导致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所偏颇,从而引发了工程建设企业伦理实践问题。工程师往往隶属于某一企业。如果企业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会直接导致建设工程企业项目管理的低效率,而且会导致企业组织行为规则的扭曲,进而很可能影响其中的个体——工程师的行为。

按照现行企业组织层级规定,企业管理者是发布指令的上级,工程师一般只能接受和执行命令。公司作为薪金支出方,也要求工程师要遵循“忠诚”这一“职业道德”。但是,有时管理者为追求工程活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以一种漠然的态度对待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而工程师这一职业承担着普通人不可能具备的独特的告知与预防的义务,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是他们的职业责任,也是其最基本的职业良心和职业精神的核心。如果企业管理者要求工程师违背职业精神,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就会出现伦理困惑:如何在忠诚于企业和忠诚于职业精神间权衡取舍?前者是任何一个职业者的敬业表现,后者是工程师在维护公共利益。如若工程师执行雇主的命令,则有违职业精神;若不执行,则违背“忠诚”原则,还可能会被解雇,甚至被整个行业排挤。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工程师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职业道德和履行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以笔者供职的设计行业为例,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曾经有一个理念“为业主的每一分钱创造价值”。字面理解这个理念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企业某些中层管理者的片面理解下,这个理念就被歪曲了。例如,设计行业是为工程建设的甲方服务的,而甲方往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理念“为业主的每一分钱创造价值”就被片面理解成“为甲方节省每一分钱的造价”。实际情况是,为甲方节省的每一分钱,最终都成了开发商的利润。但这个利润最终并未转移到真正的“业主”(购房者)的手里,也并未实现“为业主的每一分钱创造价值”的理念。反而,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贯彻了对这一理念错误的片面的理解,直接造成了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依据的、合法的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实际的质量并未达到应有水平,而这一切,“业主”并不知情,公众自身的利益被损害。结合目前如火如荼的针对某著名房企的维权事件,以及针对该房企的“高周转、快流通”经营理念下的“通宵工作、当天出图”之类的丑闻,与整个行业内部,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位,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相应的职业精神,一切向利润看齐的观念不无关系。

(二)高校层面

高校是“未来的工程师”的摇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很晚。目前我国很多理工科背景的高校都未开设工程伦理的相关课程,而且“高等教育政策中关于学生伦理责任素质的规定缺乏明确性”[4]。虽然近年国家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在各高校中逐渐受到重视,但依然没有从思想认知和执行层面真正地融入到工程专业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这些因素导致大多数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伦理知识知之甚少,没有工程伦理意识,没有从自身发展角度认识到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高校理工科教师也普遍缺少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他们更注重强调工程专业知识本身,甚至一些老师自身都缺少伦理意识,不具备教师的职业精神,更遑论对工程师的职业精神有较深的理解。可以想见,当这些缺乏工程伦理意识,不明工程师职业精神为何物的工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遇到伦理问题时会作何选择。

(三)个人层面

通常情况下,工程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以设计行业为例,设计工程师工作强度大,加班加点工作是家常便饭,通宵设计也是常事。面对如此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许多工程师的工作热情骤减,工程师个人对职业精神的自我意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认识和实践不够充分、不够深入,部分工程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精神及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身职业理想的强烈追求,事业心、责任心意识不强,精神方面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不懈追求的动力不足,从而表现出职业精神不佳的状况。

四、工程师职业精神培养和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层面:加强风气引领,引导社会评价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社会风气的治理,发挥风气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夯实社会诚信和道德支撑,为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提供良性的社会环境保障。全社会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力度,广泛树立和宣传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发挥好榜样引领的作用,传播工程师职业精神正能量。

(二)政府机构层面: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规范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伦理规范滞后甚至缺乏,这种情况既制约了中国工程师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激发工程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发起工程伦理研讨会,与高校合作成立专门的工程伦理研究中心[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工程伦理标准并采取措施要求工程师遵守。此外,当管理者或决策者为了私利而牺牲公众利益时,坚持不安全的设计,偷工减料地施工,不负责任地验收时,作为知情者的工程师应该采取何种行动?许多工程学会的伦理规范规定,在事关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上,如果雇主拒绝接受工程师的建议,工程师有责任向相关机构反映问题[6]。但是,即使是反映了问题,有关部门也并不认真对待,而工程师本人很可能会面临被解雇的风险,甚至今后想再从事该行业都会受到抵制。因此,不仅要从立法层面明晰权责,明确涉事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且必须从立法层面保护披露事实真相的工程师的根本利益,建立工程师举报激烈奖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工程师的正义之心得以保障,敢说真话,才能毫无顾虑地将公众的健康、安全、幸福放在首位。

(三)高校层面:大力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自利、功利心强、诚信缺失等问题。要做事,先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师的工程伦理观念应该从大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理工科专业应该将学生伦理责任素质的培养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之一,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是以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为目标,并未真正重视工程伦理教育[7]。因此,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未来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教育。

1.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将工程伦理贯穿于工科专业本、硕、博三个阶段。“工程伦理”有必要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2016 年,教指委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指导意见》中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类专业硕士的必修公共课,这些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如此,该课程应作为专业必修课从本科生阶段即开始开设,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本科、硕士、博士连贯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

2.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讲授法,多采取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任务教学法等,具体授课过程中要和时事案例相结合,模拟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工程伦理问题的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话语权。可以打破一位老师一门课的传统做法,请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工程领域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联合授课,将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伦理学相关知识带给学生,并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3.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教育。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工程师,通过知识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与学生分享实际工作中的工程伦理案例。学校与企业深化合作,通过社会调查、工程考察及毕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伦理问题,在实践中体会、感知,并可以与工程师一起探讨。此外,灵活工程伦理课程评价体系,形成评价的长效机制。除平时课堂成绩、期末成绩外,可待学生高年级阶段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遇到或收集到的实际工程伦理问题进行研究,阐述思考,形成研究报告,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

五、结语

我国正在由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迈进。如何保证工程又好又快地建设与发展,及时开展工程伦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从工程伦理的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了影响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几个因素,工程师职业精神的养成和提升需要社会、政府、高校、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工程师职业精神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工程师伦理精神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虎虎生威见精神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