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福雁,方长英,马容娇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钱学森在1984年致《新建筑》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提出“园林城市”构想。1992年,他呼吁将城市建成大型园林,在“人造山水、山水城市”基础上落实城市建设目标。钱学森的“园林城市”构想对公园城市理念的兴起具有奠基性作用,为推动城市化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公园城市理念内涵及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公园城市基本特征。公园城市与“城市+公园”概念不同,不能根据公园数量、规模对公园城市进行评定,在评价标准中需纳入生态价值、系统性、服务品质等内容。公园城市具有普惠性,可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它是将城市变为公园,而非在城市内建设公园。公园城市具有生态性、前瞻性,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大工程,该工程建设活动无法一蹴而就,需根据城市建设动态、地区规划、政府财力、民众需求等因素灵活予以调整,旨在盘活绿地资源,增强绿地空间开放性,实现公园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公园城市最大特征是“衔接”,主要是指通过绿地资源统筹管控将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衔接到一起,需要农管、水利、林业、园林等部门相互配合、科学衔接,以大版图系统工程为依托完成公园城市建设任务[1]。
公园城市理念背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区域不充分、不均衡的发展产生矛盾,为协调该矛盾需通过建设公园城市优化人居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要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关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这就需要城市化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城乡协同取代经济增长、规模扩张等传统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解决城市化模式转型难题[2]。
基于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各界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实践活动。公园城市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理念,其实践路径亦需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城市基础服务功能,使公园成为居民的娱乐休闲场所,丰富公园主题,凸显公园特色,建设绿道网络,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公园城市建设要同时关注乡镇居民、城市居民的需求,在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强调区域风景休憩机制规设的重要性,落实互促共生城乡建设目标,使乡镇居民、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同步得到改善,缩小城乡差距,继而在公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完成新时代城市化发展任务[3]。
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需加强理念培植,以突出区域特色为基础将培植理念摆在首位。
重视创新。为提高公园城市建设的科学配置质量,需加强创新实践,用创新解决公园城市规设问题。运用BIM技术将公园城市建设信息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通过建模计算公园城市建设参数;借助三维立体图直观分析公园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二者建设矛盾;动态统筹与公园城市建设有关信息数据,立足大工程适时改进公园城市发展规划,实现“城市即公园、公园即城市”建设目标。
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理念,强调兼顾各方、科学筹划、协同发展、总览全局,保障公园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区域发展、经济发展、城乡发展、生态保护、改革开放互不耽误且互为依托,关注整体利益及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及眼前利益。
生态文明。当前我国迈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时代,社会各界发展求稳保质,成功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遵循社会、生态、人和谐发展规律,将三者和谐发展视为基本宗旨[4]。
公园城市实践制度需因地制宜予以规划设计,例如成都公园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制度围绕“六片、两网、两环、两山”制定,追加小游园、微绿地数量,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渗透成都文化,从“国际时尚、蜀风雅韵”角度出发赋予制度创新性,继而在制度引领下保障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别具一格、科学高效。从公共服务、交通体系、区域特色角度出发,不断改进配套制度,使公园城市建设制度更具有效性。
加快城乡改革。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镇资源综合利用率,为将乡镇地区纳入公园城市建设范畴提供保障。
健全融资服务体系。地方政府需将公园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纳入周期性财政支出计划内,保障阶段性公园城市建设活动可顺利展开。鼓励社会资金流入公园城市建设领域,以PPP项目为依托扩宽融资渠道,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保障公园城市建设资金充足,打造居民共商、企业参与、政府主导的保障体系。
赋予保障机制多元性。激发各区域公园城市建设积极性,增强公园城市建设渗透性,同时提供法制机制、约束机制、监管机制、考评机制、市场引导机制、政策帮扶机制等公园城市实践保障,为发挥良性循环、正向激励、科学管控作用奠定基础。
人们若想不断优化生活环境、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参与实践活动,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在公园城市实践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城市发展中担负责任。
改变生活方式。当前,垃圾分类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城市居民在爱护环境时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少用塑料制品、不买野生动物皮毛制品,避免在消费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在绿色消费观加持下有效保护公园城市环境,践行平衡、适度、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维护公园城市发展秩序。
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在生活生产中争做绿色理念推广者、践行者、示范者,在社会群体中发挥带头作用,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影响力,提高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质量,在思想上支持公园城市发展。
加强宣传推广。有些居民对公园城市概念知之甚少,无法在公园城市实践中作出贡献,甚至存在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违背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加强公园城市理念宣传,使该理念得以渗透在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等各个领域,通过宣传教育引领人们探寻公园城市实践新路径,使居民能够支持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发挥创新、监督、实践效用,提高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综合质量[5]。
新时代建设公园城市具有协调社会发展新矛盾、改善民居环境、在城市化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等积极意义。这就需要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区域树立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布局意识,因地制宜规设配套制度及保障机制,确保公园城市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引领民众参与到公园城市建设活动中,通过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加强宣传推广,使公园城市理念影响力更强,助推各区域完成公园城市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