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虹 云南省华宁县融媒体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根据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2019年以来,县级融媒体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现在大部分县区都建立起了融媒体中心。
顾名思义,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主要范围是辐射县级区域,服务好每个县的人民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体现党的意志,要反映党的主张,传播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民意。
县级媒体融合的目标,最主要的是打造现代传播能力。目前大部分县级融媒体存在着一线采编记者人员少、年龄偏大、不适应新媒体转型、只会守着固有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新闻线索资源少、视野不够开阔、多元传播渠道少、资金、技术不足等问题。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县级媒体做出的节目内容质量较低,吸引不了大众的目光,点击率、收视收听率逐年呈下滑趋势,影响了内容传播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受众人群越来越少、发展能力越来越弱,其面临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这次中央提出的媒体融合,就是要解决县级媒体传播力不足、影响力不够、引导力不强、生存压力大的问题。
对当前新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出路,笔者谈一点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1.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目前,许多县已形成融媒体中心的基本架构。要抓住这一改革机遇实现新发展,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县级媒体的政治任务来开展工作。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关键在一个“融”字。那怎么来融呢?这就要创新思维、创新理念,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电视媒体时代的产品思维,我报道什么,观众看什么。要改变思路,注重用户端的需求回应和体验互动,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人应具备的“用户思维”来融合,要想用户之所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等,在思想意识上来融合,必须忘记自己以往所谓的经验、优势,忘记传统的广播电视思维定式,用互联网新媒体来思考问题,只有在融合发展中特别是在网络新媒体中获得用户的认可,才能形成满足新需求新市场的能力。
2.建设主流媒体阵地。坚持移动优先,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移动采、编、发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推动人才资源、资金等向移动端倾斜。如华宁县融媒体中心就构建了以“i华宁”APP客户端为中心,“两微一端多平台”移动传播矩阵,将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媒体资源全部整合到县融媒体中心,打造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运营、功能齐全的主流媒体移动端APP出口,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策采编发流程。
3.坚持内容为王。媒介在变,传播方式在变,但受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永远不变。内容为王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传播工具如何迭代,内容总是吸引和留住受众的根本。县级台离受众更近,报道的大都是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人和事,也更加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这就是县级媒体的优势。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植根本土,这才是最好的出路。所以,我们要从百姓关注和需求出发,打好地域特色牌,生产出受众喜欢接受的媒体产品。
4.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围绕用户,强化服务,通过积极参与政务及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参与当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等,提供更多的政务和民生服务,让融媒体平台功能不断强大,让当地群众喜欢用、离不开,接地气、聚人气、有底气,培育“造血”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要陆续推出既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又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多样化、垂直深耕的服务,逐步增强新闻传播、掌上政务、便民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能力。
5.抓好人才培育。深度融合的媒体最终要靠人来做事,说到底仍然是人的融合,县级融媒体建设要靠人才来解决问题。首先要选任一个组织信任、群众认可、懂专业能干成事的主任来带领整个团队。其次,要吸引人才,放宽准入条件,充分吸引大学生、优秀人才到县乡区域就业。管理上,打破论资排辈,能者上庸者下,把有能力、有创新、有激情的复合型人才安排到关键岗位,让他们充分发挥专长。媒体从业人员也要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主动适应媒体的创新需求。要建立一支有一定新闻敏感性,懂得基本的信息收集和新闻写作技巧的通讯员队伍,当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我们的传播力量投射到事件点上,获取第一手鲜活的信息,第一时间把有用的信息发布出去。
作为一名基层融媒体工作者,“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好时代声音,大力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以及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与职责。无论时代怎么变,媒介传播的形式、平台怎样发展变化,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主动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融媒体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