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认知结构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

2020-01-16 17:11姚连凯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3期
关键词:现状评价策略

姚连凯

【摘要】  认知结构理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去发现和获得知识与相应技能,在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上指导性强。本文从高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现状、培养策略与评价建议三方面展开,力求在切实推动高中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实施上贡献力量。

【关键词】  认知结构理论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现状 策略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169-02

区域性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征之一,是贯穿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线索。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对学生高效地开展地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一项战略性的素养要求。“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认知结构理论的倡导者,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他认为,认知结构是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规律以意义与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认知结构理论在指导高中生地理学习与实践中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具有独到的借鉴作用。通过对区域认知能力素养的结构性培养,为学生搭建地理学习的基本空间与区域框架,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实现化难为简,一针见血的效果。

一、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现状

当前众多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窘境就是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地理空间方位感和判断能力较差,在地理空间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感受知识的经验不足,以至于不少学生不愿面对自然地理,特别是对于空间区域认知能力要求高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质作用等自然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性思考和运用。然而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又是作为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部分,分值占比较高,所以对于这一矛盾需要格外关注并解决。

导致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水平低的原因众多,既与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地形类型复杂多样的自然因素有关,人口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平原地区,学生对多种地形类型的生活阅历和感受就千差万别。也许长久以来的风土民情,民俗习惯和街道建筑特征等人文因素有关,对空间认知能力的运用和习惯上差异较大。更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发展带动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有关。

城市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化率迅速提升,高中生群体中的城市户籍学生已经成为了主体。城市的培养平台和资源情况又优于乡村地区,致使这一现象更加突出。而城市的生活、成长阅历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干扰较大,众多学生对生活与学习中的空间现象和空间思维思考过少,极度缺乏“田野性”阅历与知识。以笔者学校高三学生的一次测试为例(见下题):样本人数346人,第二题的正答率仅为0.5,只有一半的同学得分。这是一道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考查和运用的题,明显反映出不少学生不会去想,不敢去想,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1.立足空间方位,明确方向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要从空间方位出发,不论是教室内部,还是走出课堂,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应敏锐清晰地知晓自身空间方位。为此,教师应该重复性地运用语言提醒,并努力通过巧妙预设,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身方位,并能够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常见的措施如:时刻与太阳位置的配合;教室窗子方位与拉窗帘避光的选择;课间操时间及时捕捉方位并感受日影的变化;建筑物朝向的观察与评价;指南针、GPS空间技术的介入;周末回家路线的大致描述与家庭空间方位描述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学生空间方位的训练,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定向思维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性地验证,空间素养必然提升。以2018年全国卷一选择题第10题为例,具有乘坐巴士经验的同学在实现正答率上就有明显优势。

2.开展地图训练,胸怀天下

地图是地理课堂的重要武器,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大小的地图时刻在辅助着地理课堂的教学与评价。俗语说:“一图抵千言”,“足不出户,看遍天下”。学生在充满地图的环境内进行地理学习,时刻进行空间方位的熏陶,在不同内容的地图之间穿梭,感受地理世界带来的惊喜与变化,发现生活中未曾见识过的奇妙和细微。

地图类型多样,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地理教师应精准把握地图呈现的方式和展示的内容,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高效培养。实景挂图、3D地图、电子地图、数字地球技术等多样化呈现,既实现了课堂趣味性,也充实了学生的空间思维。特别是把学生推到地图呈现和讲解的角色上,让学生能够灵活地、精准地实现对地图的解读,达到与生活的链接。

3.强化实验活动,感知空间

地理趣味性实验活动的介入,是颇受高中学生欢迎的。实验活动既可以在户外开展,也可在室内进行,既可作为家庭作业,展现乡土气息,也可实现小组学习,合作总结知识。常见的趣味性实验诸如开展定向越野,乡土地图的绘制,区域地理知识竞答、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动态演示。以乡土地图绘制为例:

4.重视地理园建设并常态化使用

高中學校在校园规划建设中都会纳入地理园、生物园等主题区域,也会在征求老师们的建议和听取建设方的规划后引入众多的地理要素和模拟现象。然而,在后期的使用和维护修缮方面,众多学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和滞后。受限于课堂教学对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以及课堂人数较多,或课堂距离地理园较远等诸多问题,在现实中对地理园的使用远未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因此,重视地理园的巧妙建设并努力实现常态化使用,让身边的资源切实发挥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促进作用。

重新思考地理园的要素构成,变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变整体呈现为分布式呈现,实现地理园要素可分割,可搬运,可替换。将学生引入到地理园的建设中来,不定期地结合不同年级的课程任务规划制定不同的主题,结合季节与传统节日的特色规划不一样的内容。这样就要求一线地理教师肩负决策者和领头人的作用,做好任务和主题分配,制定好行动规范方案,有效地落实规定要求并分配到学生小组,并将每一时期的成果及时展示。同时,巧妙呈现成果,努力将地理园的部分要素搬到课室周边,走廊两侧等学生容易接触到的范围,最终实现区域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常态化培养。

5.利用研学活动,巧妙布置任务

当前不少学校每年或每学期都会开展一次学生研学活动,时间不一,距离也有远近,线路多條。地理教师可利用好这样的机会,给学生分别设计一两个研学任务,通过学生在户外实践中切实地感受地理空间并利用空间区域能力完成相应任务,发现自然地理知识在地形地貌以及河流水文等领域的区域奥秘和人文地理知识在居民建筑、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特色等角度的区域差异,并形成区域性知识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分享,有效地获得并提升了自身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三、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评价建议

阶段性考试是高中阶段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的重要判断方式,而通过考试是难以评价学生在区域认知素养方面的掌握程度。为此,合理地设计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也值得我们探讨。

1.结合年级的课程设置设计考查项目

高中三年在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高一年级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高二年级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区域规划等方面开展,高三年级则面对高考要求开展一轮、二轮复习。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开展设计不同类型和方向的区域认知考查项目,通过卷面考试、小项目开展、课外实景展示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评价和参加展示的机会。

2.设置评价项目目录与学分

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与掌握现状从评价目录中挑选项目并完成,考核通过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不同的时间要求,既可以设置年度学分要求,也可设计整个高中学段的学分要求。灵活地考核和评价方式也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状况去掌握相应的区域认知能力,使教学开展更具人性化。

四、结语

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不断完善,都在明确地表示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全方位核心素养建设,刻不容缓。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5页.

[2]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猜你喜欢
现状评价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Passage Four